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北京日報:血腥直播暴露的網絡之弊

黃子翊
2019年03月20日07:03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血腥直播暴露的網絡之弊

新西蘭近日籠罩在恐怖和悲傷中,克賴斯特徹奇兩座清真寺裡的槍聲,至今已造成50人死亡。此前,除了零星的聖戰威脅,新西蘭所在的大洋洲與恐怖主義相隔甚遠,更是維持著幾乎完美的零襲擊記錄。此番卻發生如此大規模的襲擊,讓人大感訝異。但西方有一句名諺“日光之下,並無新事”,如果仔細探查,依然可以發現襲擊背后深刻的社會根源。

從細節上看,這次襲擊與此前同類案件有諸多相似之處。槍支為合法獲得卻又經個人改造而強化了火力,這與2017年美國拉斯維加斯槍擊案頗為類似﹔利用簽証便利措施跨國境作案,這一點與發生在法國、比利時、西班牙等地的襲擊雷同﹔至於選擇宗教場所發動襲擊,這又與加拿大魁北克、埃及西奈半島等地的襲擊清真寺事件如出一轍。出身普通、際遇平凡、素無劣跡,卻又在網絡極端言論的影響下逐漸激進化,這也是近年來歐美本土恐怖主義襲擊者頗為常見的“人設”。那麼此次襲擊就只是過去襲擊的簡單重復嗎?也不盡然。

此次最為引人注目的,便是襲擊者在社交網絡上進行了全程直播。雖然此前世界已經領教了極端組織利用網絡散播恐怖情緒的伎倆,但相比公開斬首,此次襲擊者增加了一種“儀式感”。從播放紀念前波黑塞族總統卡拉季奇的音樂,到在槍支上“致敬”斯德哥爾摩恐襲遇難者和歷史上曾擊敗摩爾人入侵的基督教英雄,再到發布“大更替”宣言自辯其行,襲擊者儼然將此次血腥的直播當成了鼓吹極右翼意識形態的“暴力儀式”。

其次是襲擊者大力鼓吹的意識形態。與所謂的“白澳政策”不甚相同的是,襲擊者並未特別突出其母國澳大利亞或者襲擊目標新西蘭,而是將其視為歐洲大陸的延伸。通觀其宣言全文,襲擊者將以基督教為基礎的歐洲文明與伊斯蘭文明對立起來,認為兩者不可共存。這種思想並非襲擊者原創,而是生發於二戰后經新納粹主義者從臭名昭著的生物學種族主義改造而成的文化種族主義。對異質文明的拒斥背后,深埋著的是他們面對全球化以及大規模人口流動而產生的安全焦慮、經濟競爭焦慮、人口結構焦慮及集體身份認同焦慮等混雜的不安情緒。

不同於上世紀以街頭運動結合選舉政治的動員方式,近年來極端主義思想的傳播帶有更為明顯的網絡化特征。在此必須提到2011年挪威爆炸槍擊案的布雷維克,他曾經是網絡激進化的“先驅”,而他又成為了此次襲擊者效仿的“英雄”。不同於以博客和網絡論壇為主干的傳播網絡,社交網絡時代極端思想的傳播更廣泛、隱蔽。強交互性使得其傳播日益呈現多中心化乃至去中心化的特征,層出不窮的網絡標簽、多媒體的表達方式、個性化的隱私設定使得極端言論的識別、封堵和根除變得更為困難。無論是由於技術上的困難、政策上的限制,或是出於吸引用戶和流量的經濟考量,或是出於不願自找麻煩的心理,經營社交媒體的各大跨國公司在消除極端言論上看似招數頻出、頗為賣力,但多為臨時補救措施,收效不大。

恐襲之后,新西蘭朝野很快將槍支管制改革提上了日程,力圖控制大威力槍支的流通。但即便沒有槍支,如果放任彌漫在社會中的全球化焦慮和“伊斯蘭恐懼症”借著網絡之力愈演愈烈,那麼無論是波士頓的高壓鍋炸彈、尼斯的卡車還是倫敦的汽車和刀,都可能成為屠戮無辜生命、撕裂族群團結的“恐怖利器”。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