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專家建言獻策 從電影大國到電影強國還需要做些什麼

2019年03月25日06:51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從電影大國到電影強國還需要做些什麼

  近期,中國電影市場呈現出一派生機盎然的圖景:今年2月,票房突破110億元,超越去年2月份101億元的票房成績,再創全球影史單一市場單月票房新高﹔國產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國內票房突破46億元人民幣,以具有中國價值、中國審美的硬核科幻電影掀起觀眾的觀影熱情﹔截至2月28日17點,2月放映影片約1040.56萬場,吸引2.59億人次觀影。正如中宣部常務副部長、國家電影局局長王曉暉前不久出席在北京召開的全國電影工作座談會時所總結的那樣:“電影界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認真落實電影機構改革決策部署,電影管理體制進一步健全,電影事業產業實現了新跨越,中國電影呈現出積極健康、蓬勃發展的良好局面。”接下來,在赴電影強國之約的路途上,中國電影人還需要在什麼方面著力才能繼續交出漂亮的成績單,保持穩步發展?參加全國電影工作座談會的專家學者紛紛建言獻策。

  用影像書寫中華民族新史詩

  衡量一個時代的文藝成就,最終要看作品。電影業好不好、強不強,歸根結底要看有沒有好電影作品。所以電影工作的根本就是抓住創作這個“牛鼻子”。“一個電影強國必然會有反映民族情感、民族文化、民族價值觀以及民族發展歷史的史詩性作品,而且這些有情感、文化、價值觀和發展觀的故事,也必然是與整個人類情感、文化、價值觀和人類發展歷史相融的,並成為其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電影報社社長皇甫宜川開門見山地說。王曉暉在講話中提出了“打造中國電影的‘中華民族新史詩’”的理念。這類電影應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為主題,以愛國主義為主線,並圍繞這個主題主線,把革命英雄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起來,打造中國英雄的銀幕形象。

  《湄公河行動》獲得了海外媒體和觀眾的如潮好評。《洛杉磯時報》發表評論稱,喜歡看緝毒題材的人,會被這部電影圈粉。新加坡《聯合早報》則表示,該片對警員間的兄弟情刻畫得當,讓人熱血涌動。《戰狼2》在海外市場上映時,面對《敦刻爾克》《猩球崛起3:終極之戰》等強勁對手依然表現亮眼,在澳大利亞的悉尼、墨爾本等城市場場爆滿,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的電影院也出現座無虛席的火熱景象。《紅海行動》在北美45家影院首映時,也開啟了“一票難求”模式,平均每家影院的首映票房高達1.13萬美元,擊敗了當周在北美所有新電影的首映成績。在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看來,這些塑造中國英雄形象、富有史詩氣質的電影之所以燃情海內外市場,不僅是中國電影工業的勝利,還是中國電影美學的勝利。它們有效地實現了人類價值的中國表達,彰顯中華文化的獨特風范。

  無論是5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56個民族14億人民豐富多彩的生產生活,還是我們經歷的革命、建設、改革的發展歷程,還有浩如煙海的歷史典籍和神話傳說……中國電影要打造中華民族新史詩,可以用的素材有許多,關鍵看選取什麼樣的內容,怎麼講故事。“電影史上能被稱之為經典的電影作品,都老老實實遵循電影的基本規律講故事,採取大眾語言,樹立群眾視角,運用國際表達,在接地氣、聚人氣、有生氣上著力。作品可以有創作者的個人表達,體現獨特風格,但必須與觀眾的喜好相銜接,避免自說自話、一己悲歡。”饒曙光如是說。皇甫宜川則表示,中國電影的中華民族新史詩,不僅要反映我們民族的性格和心理,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和價值觀以及民族的先進審美意識,同時更需要回答我們民族生生不息、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能夠在人類歷史的大浪淘沙中不斷蛻變、百折不撓繼續發展的原因,能夠在近代和當代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取得反侵略戰爭勝利、開啟民族偉大復興進程的原因。當精品爆款不是個別現象,而成為普遍現象時,當中國電影在海外市場不是個別熱映事件,而能形成一股持續穩定的文化力量時,中國電影就實現了從電影大國到電影強國的轉換。

  用積極的現實主義唱響時代主旋律

  反映現實、觀照現實,並有利於解決現實問題、回答現實課題,不僅是電影能夠發展成為一門藝術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電影與觀眾之間的一條重要紐帶。中國電影一直有現實主義創作的傳統,在中國電影史的不同時期都出現過許多具有藝術審美和思想價值的優秀現實主義作品,對社會和時代產生過重要影響。王曉暉指出,要在現實題材創作上實現突破,就要提倡積極的現實主義。

  什麼是積極的現實主義?饒曙光認為,這是相對於偽現實主義和消極現實主義兩種創作傾向而言的。有的創作者打著現實主義旗號,而不深入現實,靠憑空想象編造﹔還有部分創作者雖然有扎根生活的勇氣,卻缺乏利用藝術手段疏導大眾情緒、引領理性思考的智慧。作為一線的創作者,青年電影導演韓延對用積極的現實主義創作引領市場的重要性認識深刻。他說:“評價一部電影,不僅要看它的藝術價值、經濟效益,更要看它的社會效應。如果一部電影不能引導正向思考,隻知以重口味強情節傳達負面價值理念,令觀眾看后感到迷茫絕望,那發揮的社會效應就是負面的,不如拿投資電影的錢去做其他對社會更有意義的事情。”

  “講好中國故事,就需要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正能量,為廣大觀眾締造情感共鳴,打造出‘豐富生活、溫暖人心、感動人性’的優秀作品。”騰訊影業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程武強調。皇甫宜川表示:“我們國家經過40年改革開放,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許多重大成就,但同時也面臨許多亟須解決的矛盾和問題,社會生活從未像今天這樣紛繁復雜、斑斕多彩。我們提倡一種積極的現實主義創作態度,並不是叫創作者別去關注社會問題,而是希望他們在對社會現實進行思考的基礎上,能夠以一種積極理性的態度去引導受眾,感染社會,給人以溫暖和信心。更何況,當前我們身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黨領導人民過上了美好生活,這些社會生活圖景和艱苦奮斗歷程,才是時代生活的主流,是電影創作的富饒礦藏。所以,電影從業者必須提高閱讀生活、觀照現實的能力,更好地展示生活中的本質和主流,生動表現現實生活中的真善美、人民群眾精神世界的真善美、社會主流價值所追求的真善美,用積極的創作態度去挖掘生活中溫情的感人的向上向善的故事和人物,給觀眾以情操的陶冶和精神的引領。”

  讓電影新力量成為推動產業發展的不竭動力

  近年來,一批青年電影人才在市場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迅速成長為中國電影的骨干力量。其中,郭帆、文牧野、閆非、彭大魔、蘇倫、饒曉志、韓延等新銳導演攜《流浪地球》《我不是藥神》《西虹市首富》《超時空同居》《無名之輩》《動物世界》等高質量電影作品搶灘大銀幕,爆發出強大的票房號召力,也顯示了深遠的社會影響力和觀眾感染力。貓眼數據顯示,2018年票房排名前二十位的國產電影中,新生代導演貢獻了其中41%的票房。這意味著,中國電影新力量已經崛起,用其富有爆發性的力量推動產業高速發展。

  饒曙光道出了自己的觀點:“這些青年導演的作品無論從市場層面還是從藝術探索層面來說,都可圈可點,對產業發展、藝術探索的巨大貢獻注定載入電影史冊。但我們在為他們嶄露頭角而歡欣鼓舞時,也應對當前電影人才隊伍建設還相對滯后、高素質人才稀缺、優秀領先人物相對缺乏的事實保持清醒認識。要建設電影強國,必須培養一支穩定龐大、對電影產業發展具有支撐作用的青年專業隊伍,所以我們必須重視人才培養,為年輕電影人的成長搭建舞台、提供支持,真正形成人才輩出、名家輩出的生動局面。”

  對這個話題,程武也深有體會。他說:“扶持青年電影人才,必須懂年輕人,了解他們的需求。”

  電影導演韓延對這個話題感觸良多:“這個產業生態健康、創作條件優化、市場包容度高的時代,給年輕人提供了很多出人頭地的機會。身處其中,我無疑是幸運的。但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我們電影新力量仍處於在實踐中摸索歷練的階段,一定要保持好心態。一方面向西方學習工業化流程、電影視聽美學、先進技術經驗,一方面從前輩身上傳承中國電影東方美學的精髓,了解中國的文化,講好中國故事。”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索亞斌則看到了人才培養和電影教育之間的聯系:“培養中國電影新力量,需要從中小學生做起,中小學生的影像文化素養培育至關重要。”北京電影學院原黨委書記侯光明對此也深以為然。2018年12月,教育部、中宣部聯合印發的《關於加強中小學影視教育的指導意見》提出力爭用3到5年時間基本普及全國中小學影視教育,就是採納了侯光明在2018年全國兩會上所提交的關於“中小學電影教育”提案中的部分建議。他今年兩會又提出了關於高等教育院校如何為中小學影視教育做好自己的服務工作等建議。

  近年來,一批優秀影片和它們不俗的市場表現,彰顯了中國電影市場創作質量穩步提升的客觀現實。中國電影產業隻有在逐漸回歸理性后,不再唯票房、唯明星、唯流量,而是冷靜下來去思考電影的藝術特質,靜下心來創作和思考,才有可能成就美好的未來﹔隻有在積極的現實主義創作中,沉澱下更多精品力作﹔隻有在新力量不斷涌現的過程中,提升全民影像素養,營造一個良好的創作氛圍,中國電影才能在新時代下朝氣蓬勃地發展。

   (本報記者 牛夢笛 李蕾)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