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棲科技評論第97期--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首頁
97

卷首語

人民網公眾號

阿裡雲公眾號

想象力 x 人工智能:啟動智能經濟
   人工智能、平板電腦、語音識別安全登錄,這些今天聽起來耳熟能詳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大銀幕上是什麼時候?10年前?20年前?又或者,50年前?

   准確的說,是51年前的1968年,一部經典的電影,斯坦利·庫布裡克的《2001太空漫游》。

   前不久,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在黃金時間重播了這部電影,觀眾們驚奇地發現,電影中的“超級計算機HAL 9000”與人們想象中的人工智能語音助手別無二致,宇航員們在太空站中通過語音識別登錄系統,用著酷似最新款iPad Pro的“全面屏”平板電腦……在這部51年前的電影中,今天人工智能、現代科技所創造的許多成就,早已經被“預言”。

   導演庫布裡克、原著作者亞瑟·克拉克、電影科學顧問馬文·明斯基三人聯手,用他們神奇的想象力,締造了一部51年后仍然“在科學界不落伍”的超級科幻電影。

   但他們的想象力在今天成真並非依靠51年前的技術,天貓精靈這樣的智能語音產品,天貓、淘寶雙十一中使用的智能客服,“全面屏”、可手寫的iPad Pro平板電腦,人臉識別、刷臉支付的新零售門店,所有這些想象力之所以成真,是因為今天擁有強大的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技術,尤其是當想象力與人工智能結合,將會真正啟動智能經濟。

   首先,人工智能可以將大量重復勞動和部分初級腦力勞動轉變為“機器勞動”,通過數據智能的方式,將這些佔用時間、精力和腦力的工作從日常工作中剝離出來,極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其次,與過去“縝密的數學邏輯驗証”式的工作方式不同,人工智能(在短期內)並不追求完全對原理、過程和邏輯的100%認知,它更多的是一種將人類或事件經驗集合並應用在實際工作中的更有效率也更切合實際的方式。

  最后,人工智能以算力和數據為基礎,將想象力付諸實踐,並且可以通過對經驗的學習不斷迭代,提高能力、加快速度,從而真正將想象力以一種由小到大、由不成熟到成熟、由經驗到認知的方式付諸實施,而這正切合了智能經濟當前的發展路徑。

                                 阿裡雲研究中心 崔昊

  編輯制作:人民網研究院  內容提供:阿裡雲研究中心
  本刊僅用於行業交流,非商業用途。編輯或專家觀點獨立,不代表本刊立場。部分所選用內容,未能與作者取得聯系,請聯系本刊:yjy@people.cn

1、微軟0day漏洞已遭多個威脅者利用


微軟0day漏洞已遭多個威脅者利用

  【新聞摘要】 微軟近期通過軟件更新解決了Windows 操作系統和其它產品中的64個漏洞,它們分別存在於Windows、IE、Edge、MS Office 和 MS Office SharePoint、ChakraCore、企業版 Skype以及 Visual Studio NuGet 中。值得一提的是,在被修復的漏洞中有兩個是0day漏洞。他們分別是CVE-2019-5786和CVE-2019-0808,均存在於 Win32k 組件中。其作用是可以幫助攻擊者在運行Windows 7 或Server 2018 的目標計算機上遠程執行任意代碼並獲取完全控制權限。值得注意的是,有研究人員發現 CVE-2019-0797 已遭多個威脅者利用,包括但不限於 FruityArmor 和 SandCat。(閱讀報道)
  【小雲評論】微軟Windows操作系統一直面臨著安全漏洞的威脅,很多安全漏洞在被補丁修正之前,就已經被別有用心者利用,造成了一定的損失,但亡羊補牢猶未晚矣,緊跟微軟補丁更新仍然非常有必要:去年8月,因為未及時更新安全補丁,台積電12英寸晶圓廠和營運總部的PC受到“WannaCry”變種病毒入侵,部分生產線停擺3天,造成了約10億元損失,而早在一年前,微軟就已經發布了有關該病毒的安全補丁和防范方法。很多安全事件的發生並非是因為鮮為人知和“新鮮出爐”的漏洞,往往都是由於企業或個人安全意識淡薄,疏於安全防范,在舊漏洞上做的文章。

2、Facebook和Google服務全球大癱瘓


Facebook和Google服務全球大癱瘓

  【新聞摘要】 從北京時間3月13日凌晨兩點開始,Google Music、Gmail、YouTube,Facebook旗下Instagram、WhatsApp以及電商平台Etsy等網站接二連三收到全球范圍內用戶的問題反饋,各網站平台陷入癱瘓狀態。針對這次的大范圍宕機事件,Facebook在推特上發表故障聲明稱:“雖然故障初次斷定由DDos攻擊導致,但在深入研究之后我們發現網站宕機的原因並非是受到分布式拒絕服務攻擊導致,也沒有觀察到黑客通過網站注入大量虛假流量的情況。與此同時,Instagram在推特上發表回應向受到影響的用戶致歉,Etsy則在不久后發表聲明稱問題已經得到了解決,但這些廠商均沒有詳細闡述此次宕機事故發生前后的來龍去脈。(閱讀報道)
  【小雲評論】任何一項公共服務都有出現問題的可能,社交媒體、雲計算或是電子商務等互聯網服務因其涉及的用戶量大、(地域)范圍廣、時間集中以及本身具有互聯網傳播的“光速效應”,往往會被快速放大,吸引人們的眼球,但客觀來說,宕機的風險不可能為零,隻能無限趨近,而實現這種趨近的手段,僅僅依靠技術上的持續迭代是不夠的,要有規模足夠大、類型足夠多樣、環節足夠復雜的實踐場景磨練,就像阿裡雲每年最大的峰值場景“雙十一”購物狂歡節。

3、馬斯克隧道項目有望進軍拉斯維加斯


馬斯克隧道項目有望進軍拉斯維加斯

  【新聞摘要】 繼在美國洛杉磯修建的第一條地下高速隧道竣工之后,美國硅谷知名企業家埃隆·馬斯克名下的鑽孔公司有望“再下一城”,拿下拉斯維加斯的地下高速隧道項目。美國拉斯維加斯會議和旅游局董事會3月12日進行投票,同意推薦鑽孔公司來設計、建造和運營可用電動車運送乘客的地下高速隧道,以緩解拉斯維加斯會展中心的交通壓力。下一步,鑽孔公司將與拉斯維加斯會議和旅游局商定具體的設計、施工和運營方案,並於今年6月提交該局董事會會議進行最終審批。馬斯克隨后在社交媒體推特上說:“期待著鑽孔公司在拉斯維加斯建設隧道,預計在今年年底前(部分)投入使用。”(閱讀報道)
  【小雲評論】為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問題,馬斯克2013年提出“管道高鐵”設想,隨后成立鑽孔公司以修建地下高速隧道。該公司一直強調,與傳統交通方式相比,地下高速隧道系統可降低總成本,減少對行人和車輛交通的干擾,並縮短施工時間。去年6月,鑽孔公司拿下了芝加哥的地下機場快線工程項目,並於12月在洛杉磯成功修建測試隧道。從特斯拉、SpaceX,再到鑽孔公司,展現了埃隆·馬斯克對前沿科技的充足想象力,和以快速決斷、持續迭代和高效執行,將前沿科技轉變為商業成功的能力。

4、豐田計劃2029年發射月球車


豐田計劃2029年發射月球車

  【新聞摘要】 據國外媒體報道,全球最大汽車制造商豐田汽車和日本航天局日前宣布,雙方已同意合作開發一款使用燃料電池技術的載人月球車。日本航天局表示,盡管日本目前沒有制造載人火箭將人類送入太空的相關計劃,但載人月球車未來可能會為國際太空探測計劃做出重大貢獻。日本航天局副總裁若田光一表示:“這款月球車將是支持人類探索月球的重要元素,我們預計登月活動將在本世紀30年代進行。” 目前這款月球車仍處於概念階段,但新聞發布會上的一幅插圖顯示,它是一輛六輪汽車,有點像一輛裝甲運兵車。(閱讀報道)
  【小雲評論】一般來說,探索太空是屬於各國航空航天局的事情,比如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或是新聞中主角之一日本航天局,但隨著埃隆·馬斯克的SpaceX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功,商業太空探索市場日漸成熟,太空探索中的許多成熟技術開始由商業公司研究並向需求方提供,豐田汽車此次與日本航天局的合作,是商業公司與航空航天研究機構進一步合作的標志:不僅要在衛星發射、空間站領域合作,在情況更為復雜的月球探索領域也可以嘗試商業合作,這對於正處於起步階段的我國商業太空探索市場,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也証明了隨著技術的發展與迭代,商業技術會逐漸滲透融合到科學研究領域。

5、中科大量子糾纏網絡研究獲重要進展


中科大量子糾纏網絡研究獲重要進展

  【新聞摘要】 國際權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近日刊登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糾纏網絡研究中取得的重要成果——首次實驗演示糾纏交換過程的自檢驗。據介紹,科研人員通過把Bell基測量和糾纏態的非局域性定量聯系在一起,在光學系統中實現了與設備無關的對Bell基測量的度量。實驗中不僅包含了對糾纏交換產生的兩體糾纏的自檢驗,而且對糾纏交換前的兩對糾纏態的獨立性也進行了自檢驗。這使得實驗結果具有非常好的魯棒性,最終對Bell基測量的保真度估值達到0.87。(閱讀報道)
  【小雲評論】量子計算(包括量子網絡)是全球各國前沿科技領域的競爭點之一,中國、美國、歐洲都已經有大量研究團隊投身於此,分別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量子計算領域美國不僅處於領先地位,而且有著相對獨特的發展思路:首先,美國雖然制定了量子計算國家戰略,但是美國量子計算的研究主體是谷歌、微軟、IBM等大企業﹔其次,美國在大力推進量子計算的工程化,在量子計算從實驗室走出來,實現工程化、服務化這一方面,值得其他各國學習。

6、英特爾與多家合作伙伴共同創建CXL標准


英特爾與多家合作伙伴共同創建CXL標准

  【新聞摘要】 據VentureBeat報道,由英特爾、微軟、阿裡巴巴、思科、戴爾、Facebook、谷歌、惠普企業以及華為組成的科技聯盟,正創建名為Compute Express Link(簡稱CXL)的新計算互聯標准,以便在數據中心CPU和加速器芯片之間實現超高速互連。這個科技聯盟的目標是提供突破性的數據中心性能,幫助計算機跟上物聯網時代數據爆炸性增長的步伐。英特爾數據中心執行副總裁兼總經理納文·謝諾伊(Navin Shenoy)表示,CXL將消除CPU和數據中心專用加速器芯片之間的瓶頸,加速數據工作負載,如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豐富的媒體服務、高性能計算和雲計算應用。(閱讀報道)
  【小雲評論】據悉,這個新成立的組織已經批准了CXL Specification 1.0,它將改進CPU與其他設備(如二級處理器或加速器)之間的通信,並為數據密集型應用程序提供更好的互連和內存一致性。這一合作的背景,是正在改變的數據中心計算形態:“CPU + GPU/加速器 + 高速內/外互聯網絡”,其已成為公認的面向未來數字經濟時代的計算架構,也隻有這一架構才能滿足人工智能、物聯網所帶來的“通用計算+專向計算+大數據計算”的混合計算場景。此前NVIDIA收購Mellanox同樣與此有關。

7、假新聞AI也可用於檢測消息真假


假新聞AI也可用於檢測消息真假

  【新聞摘要】 來自麻省理工學院-IBM Watson 人工智能實驗室和哈佛大學自然語言處理實驗室的研究人員以及其它研究人員,近日利用OpenAI公布的最新語言模型GPT-2對包括其它人工智能語言模型生成的文本在內的新聞內容進行真假判斷,但結果並不盡如人意:雖然GPT-2 的小模型和完整版本的模型所寫的段落能夠被大量標記為“機器生成”,但名為Janelle Shane的研究員對此進行了更為嚴格的測試:她在檢測中不僅提供 GPT-2 生成的文本,還提供了由其他語言模型生成的文本,包括一個用亞馬遜評論訓練的模型和一個用《龍與地下城》語料訓練的模型,結果她發現,AI無法預測每個段落中的大部分單詞,因此該工具認為這些文本是人類寫的,而這顯然是誤判。(閱讀報道)
  【小雲評論】這個假設背后的想法很簡單:語言模型通過不斷預測單詞序列中的下一個概率最大的單詞來產生句子。因此,如果某個語言模型能夠輕鬆地預測某一段落中的大部分詞語,那這段文本很可能就是這個語言模型生成的。但事實也很清楚地說明:語言模型可能擅長檢測自己的輸出,但不一定擅長檢測其他語言模型的輸出。換句話說,人工智能創造出的文本(新聞、小說等等)仍然隻屬於創造它的單一模型,而非所有類似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之間“還不能‘說話’,尚未建立一套普遍通用的‘話語體系’”。

8、吳恩達團隊公布最新成果:精准預測高血壓治療效果


吳恩達團隊公布最新成果:精准預測高血壓治療效果

  【新聞摘要】 近日,吳恩達宣布其斯坦福實驗室團隊在人工智能領域所取得的最新成果:運用機器學習方法,能夠更加精確預測患者在高血壓治療中可能獲得的效果。在一般的心血管疾病中,疾病治療帶來的絕對風險降低(ARR)是與該病的基線風險相關的,即高風險的患者能從治療中獲得更多的收益,而斯坦福實驗室使用隨機試驗數據,開發了一個能夠估計個體治療效果的模型。該模型測試結果顯示,使用邏輯回歸的方法得到的 ARR 預測值通常與心血管風險成正比,而 X-learner 則能夠正確地觀察到,個體治療效果經常是與基線風險不成比例的。(閱讀報道)
  【小雲評論】吳恩達團隊將常規的邏輯回歸與 X-learner 方法進行比較,預測患病 3 年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在經過強化治療(目標是將收縮壓降至低於 120 mm?Hg)及常規治療(收縮壓降至低於 120 mm?Hg)后的風險降低的程度。這一模型所取得的成果不僅僅是精確地預測個體治療效果,更証明了在為患者進行高血壓治療時,根據患者個人具體情況設計療法,效果很可能優於給所有人相同的療法,這為現有的高血壓治療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思路。從這一點來說,醫療AI的價值不僅是醫療技術的提升,反過來也會對醫療行業本身的醫學知識提供補充。

9、谷歌大腦僅用10%標記數據,生成圖像卻更逼真


谷歌大腦僅用10%標記數據,生成圖像卻更逼真

  【新聞摘要】 近日,谷歌大腦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基於自監督和半監督學習的“條件GAN”,使用的標記數據量大降90%,生成圖像的質量比現有全監督最優模型BigGAN高出20%(以FID得分計),有望緩解圖像生成和識別領域標記數據量嚴重不足的問題。谷歌大腦的研究人員在最近的《用更少的數據標簽生成高保真圖像》中,提出了一種新方法來減少訓練最先進條件GAN所需的標記數據量。文章提出結合大規模GAN的最新進展,將高保真自然圖像合成技術與最先進技術相結合,使數據標記數量減少到原來的10%。(閱讀報道)
  【小雲評論】雖然數據標記讓圖像合成任務變得更容易實現,在性能上獲得了顯著提升,但是這種方法需要大量標記數據,而在實際任務中很少有大量標記數據可用,這也催生了我國大量的“人工智能標注工廠”的出現。事實上,在去年阿裡雲研究中心的《2018前沿科技趨勢》報告中就已經提出,由於客觀物理世界的數據不可能通過大規模的標注實現數字化,以供給人工智能進行深度學習,因此減少對大數據依賴會成為人工智能領域重要的研究課題並在短期內取得突破性進展,而谷歌大腦研究團隊所推出的“條件GAN”正是這一發展方向上的新裡程碑。

10、Facebook展示VR虛擬化身


Facebook展示VR虛擬化身

  【新聞摘要】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Facebook近日展示了最新VR技術進展Codec Avatars,可虛擬用戶動態化身,這一被稱為“VR虛擬化身”的“新物種”可以實現遠程互動交流。Facebook表示,未來通過Codec Avatars,即VR虛擬化身,人們將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見面”。通過虛擬共處一室緩解由於家人、朋友、戀人處於異地而帶來的孤獨感。Facebook現實實驗室(Facebook Reality Labs,簡稱FRL)匹茲堡團隊的團隊總監亞瑟?謝赫(Yaser Sheikh)稱,虛擬環境下,他們成功使得兩位現實生活中素未謀面的陌生人,在埃菲爾鐵塔見面。謝赫相信,化身在過去多年裡一直是電子游戲和應用程序的主要元素,但是虛擬化身,將改變這一切。(閱讀報道)
  【小雲評論】“虛擬化身”是Facebook“線上體驗真實化”戰略的一部分,它將幫助Facebook更進一步在線上重建並加強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社交關系。FRL的科學家們認為,通過開創性的3D捕捉技術和AI系統,Codec Avatars可以讓人們在未來輕鬆快速地創造自己的虛擬化身,使得虛擬現實中的社交聯系如同現實生活中一樣自然普遍,FRL的科學家Jason Saragih認為,“虛擬化身”不僅是自動生成人類真實數字肖像的首批嘗試,其意義更在於提供了“一種能夠廣泛推廣的虛擬面對面交流的方式”。但對於人類來說,面對面、人對人的交流,或許才是這個時代最被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