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北影節主題論壇:老中青三代導演把脈中國電影

袁雲兒
2019年04月15日07:02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老中青三代導演把脈中國電影

  謝飛(左二)、寧浩(右二)、郭帆(右一)等人在論壇上共話中國電影過去與未來。

  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中國電影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電影人的創作如何與時代形成唱和?中國電影未來的路要怎麼走?昨天,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新中國成立70周年電影主題論壇在京舉行,謝飛、呂樂、寧浩、郭帆等老中青三代電影導演一齊亮相,以回望為契機,找尋中國從電影大國到電影強國的原動力。

  回顧

  寧浩感慨趕上了好時代

  “我改革開放之初才獨立接過導筒。作為第四代導演,我們小時候看到了1949年后前17年中國電影的輝煌和坎坷,目睹了十年‘文革’對文化造成的災難和影響,又見証和參與了改革開放后中國電影的重新繁榮。”論壇一開始,導演謝飛首先回顧了他所經歷的中國電影發展歷程。

  在謝飛看來,中國電影發展過程中有很多成功經驗,需要我們經常反思和總結。“好萊塢講商業類型,其實我們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就有非常受市場歡迎的類型片,比如家庭倫理片用家庭命運表達大時代和中國歷史文化的變化,《一江春水向東流》就是代表。新中國成立后的電影也繼承了這一傳統,特別是謝晉的《芙蓉鎮》《天雲山傳奇》,都是上億人次觀看。還有一個類型傳統則是以中國武術為代表的功夫片。”

  謝飛認為,中國電影走向世界,就藝術片而言,其實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已經做到了,《霸王別姬》《黃土地》在國際獲獎,說明中國電影的藝術性已經走向世界。“但商業片走向世界,還有相當長的路。”

  作為中國電影近十年“黃金時代”發展的見証者和貢獻者,寧浩感慨,自己開始拍片時趕上了一個比較好的時代。“一個明顯的感受是,大概在2006年之前,或者說張藝謀的《英雄》之前,中國電影經歷一個比較低落的時期,我家鄉很多影院被改成了滑冰場、迪廳。但這之后突然感受到一些變化,不是隻有電影廠才能拍電影,導演可以通過市場化的方式跟民營公司合作拍電影﹔資訊上也有很大變化,從前看不到的電影能看到了﹔另外技術上也有很大的進步,數字技術拍攝降低了行業准入門檻,不需要太大照度的燈,給小成本影片帶來便利。而且那時電影沒那麼市場化,演員可以投入大量時間、精力搞創作,體驗生活。當時電影業充滿變革和機會,隻要有想法能形成故事就能拍出來。”

  創作

  郭帆說《流浪地球》可能是個案

  寧浩、呂樂、郭帆三位導演是活躍在當今中國影壇的中堅力量,去年分別拿出了《瘋狂的外星人》《找到你》《流浪地球》三部影片。論壇上,三人也闡釋了自己的電影創作理念和方式。

  盡管執導作品幾乎部部賣座,但寧浩仍然把電影看作是一種文化產品,而不僅僅是娛樂產品。他說自己在多年創作中希望能夠兼顧電影的文化屬性和商業屬性,一直在兩者之間尋求平衡。

  呂樂則提到了《人·鬼·情》《人生》《本命年》這三部對其創作影響較深的電影。他說,這三部作品關注的都是普通人的命運,蘊含的深刻現實意義和情懷都讓他深覺震撼,也堅定了他從事現實主義創作的態度。他透露,未來他仍將堅持拍攝現實主義題材,對現實進行“揭示、批判、提問”。

  郭帆入行約十年,共拍出三部長片《李獻計歷險記》《同桌的你》《流浪地球》。本科並非科班出身的他坦言,自己一直在尋找合適的拍攝方法。直到2014年去好萊塢參觀學習,當他目睹中美電影工業存在的巨大差距時,就決定做跟電影工業化有關的創作。《流浪地球》便是這一理念的成果。但他直言,國產片出了《流浪地球》《瘋狂的外星人》,不等於科幻片這一類型已確立。“有可能只是兩個個案。什麼時候我們像好萊塢那樣,每年都有若干部成熟的科幻片,才能說確立。這個過程我們得摸著石頭過河。”他也表態自己會繼續從事科幻片創作。

  展望

  謝飛呼吁電影市場繼續改革

  站在新中國電影70年的節點上,幾位嘉賓對中國電影的未來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和期許。謝飛認為,中國電影需要繼續改革,尤其是市場管理方面。“不要覺得現在電影管理的各種方法、各種政策都是絕對正確的。導演方面不用著急,我們13億人,有才華的多了,但產業不按科學規律做,中國電影就很難發展。電影是商品,產業和創作需要共同進步,不是隻出現好導演就能成為電影強國的。”他提到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北京就有外企提出要設多廳影院,當時遭到強烈反對,但現在多廳影院早已成為主流。

  謝飛還呼吁業內解放思想,不要用過去的觀念把自己捆住:“電影未來可能變成我們想象不到的形式,五年、十年也許就有一個巨大的變化。”他建議從中小學可以開設電影語言相關課程,教孩子們怎麼構圖、用光,“數字技術使得電影創作平民化,大家拿著手機天天拍,像用文字一樣記錄生活。如果我們從基礎教育抓起,未來會涌現大量電影人才。”他還認為,社區影院、學生院線有望從今后的院線體系中分一杯羹。

  “中國電影經過多年發展,對電影的市場化評價標准已經建立起來,看票房就行。但藝術、文化方面的評價沒有很好地建立起來。”寧浩呼吁中國電影建立成熟獨立的藝術評價體系。“希望能有更具影響力、得到廣泛社會關注的華語電影獎項出現,從行業和藝術角度給電影明確的肯定,像奧斯卡一樣。”他還提到現在的電影自媒體評論或者出於經濟利益,或者出於個人喜好,因此需要更專業、更權威的評委形成引導作用。

  郭帆建議導演在創作之初就確立明確的方向。“別想著既有市場又有藝術價值,能做到這一點的創作者寥寥無幾。特別是年輕創作者,要想好是做商業片還是藝術片,這兩個都挺好的,只是要看你選什麼方向。”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