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中哈首部合拍片《音樂家》定檔 作為北影節開幕影片很震撼

2019年04月19日07:49 | 來源:北京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胡軍出演冼星海為表現“病重”暴瘦

  關注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站在哈薩克斯坦庫斯塔奈一家劇院舞台上,身形消瘦的冼星海忘我地揮動著指揮棒。這是正在舉行的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開幕影片《音樂家》震撼心靈的一幕。這部中國和哈薩克斯坦首部合拍片,向世人講述了中國著名音樂家冼星海在哈薩克斯坦度過的一段歲月。這部開創中哈兩國電影合作新紀元的感人電影,創作靈感便來自習近平主席訪哈期間講述的一個故事。

  影片的起源

  中哈人文合作重點項目

  2013年9月,習近平就任國家主席后首次訪問哈薩克斯坦。在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時,他講到了冼星海與哈薩克音樂家拜卡達莫夫在戰爭年代結下患難之誼的動人故事。

  《音樂家》總策劃和出品人、閃亮影業董事長沈健回憶說,當時自己正在收看電視轉播,被這個故事深深感動,決定把它拍成電影。當沈健向哈方提出這一合作設想后,立刻得到對方積極響應與支持,時任哈薩克斯坦總統的納扎爾巴耶夫還專門為此作出批示。

  這些年來,中哈合作越來越熱絡。《音樂家》是中哈兩國在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人文合作的重點項目,兩國領導人一直十分關心。

  可能很多人並不知道,冼星海在哈薩克斯坦享有很高聲譽。在阿拉木圖有一條以冼星海命名的大街,他住過的地方被建成故居博物館,他的很多作品在劇院和音樂廳反復上演……哈薩克斯坦文化體育部長阿雷斯坦別克·穆哈梅季烏勒說:“我們要向兩國民眾以及全世界展示這部影片,因為哈中兩國的友誼值得被歌頌。”

  國與國之間的友誼大廈,不是憑空建造的,而是由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友愛、由一個個合作項目的磨合推進逐漸累積起來的。拿《音樂家》來說,中哈兩國電影制作有不小差異,雙方合作也是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磨合才走上了正軌。目前,《音樂家》已經正式定檔,將於5月17日在國內上映。

  兩方都很拼

  前后2萬多人參與拍攝

  2017年6月,《音樂家》在哈薩克斯坦正式開機。除了300多名劇組成員,前后參與電影拍攝的人員超過2萬人。拍攝現場常常同時出現漢語、哈薩克語、俄語和英語,20多名翻譯遠遠不夠用。

  拜卡達莫夫的扮演者、哈薩克斯坦著名演員別裡克·艾特佔諾夫告訴“第一報道”,因為角色需要,胡軍扮演的冼星海會有一些俄語對白,這對俄語零基礎的胡軍來說有點難。開機前,他會幫助胡軍練習對白,告訴他應該在什麼時候說什麼詞兒。

  “胡軍是一位很專業、很有才華的演員,從他身上我學到很多……他很有毅力,為了拍攝冼星海病入膏肓的那場戲,減重了十七八斤。”艾特佔諾夫說。

  “冼星海是我父輩那代人的偶像,他們都唱過他的歌。”演員胡軍出身音樂世家,父親聽說他要出演冼星海非常激動。“這部戲80%的拍攝是在哈薩克斯坦完成的,和我演對手戲的艾特佔諾夫是哈薩克斯坦國寶級藝術家,還有很多藝術造詣深厚的哈方電影人,他們的敬業精神令人敬佩。”

  哈方藝術指導薩比特·科曼貝科夫說,雖然一開始大家有語言上的障礙,但在拍攝中,幾位主演互相學習對方語言,很快建立起深厚友誼。拍戲期間,艾特佔諾夫的第四個孩子出生,所有劇組成員都到他家裡為他祝賀。

  故事的背后

  老姐妹延續父輩友誼

  關於《音樂家》,還有一段“故事背后的故事”。

  在籌備電影過程中,制片方聯系到現居杭州的冼星海女兒冼妮娜。當年冼星海離開延安前往莫斯科時,冼妮娜還在襁褓中,今年已經80歲。

  “如果能把這段故事拍成電影,我就能和父親‘見面’了,哪怕是通過大銀幕呢。”

  幾乎同時,制片方還在哈薩克斯坦找到了拜卡達莫夫的外甥女卡利婭老人。當年,她隻有7歲,與寄住在自己家的冼星海情同父女。“很多年后,我才體會到冼星海當時有多思念他的女兒,他把對自己女兒的愛都給了我。”

  因為《音樂家》“牽線搭橋”,兩位老人開始書信往來,兩人親如姐妹,延續著父輩的友誼。她們期待著在《音樂家》首映禮上相聚,與共同的父親“見面”。文/新華社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