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巧借新媒體東風 推動優秀文化傳播

林濤
2019年05月14日13:13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巧借新媒體東風 推動優秀文化傳播

  移動互聯網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才能“佔領”低頭族的碎片化時間,新媒體無疑是不二之選。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

  正所謂“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為傳播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媒體就是“千裡馬”,使之奔跑更快更遠﹔新媒體就是“萬裡船”,使之遠航更廣更深。近年來,借助新媒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邊界不斷拓寬,傳播效果不斷提升。

  借刷屏之勢增大覆蓋面

  今年春節,社交媒體上的年味似乎尤為濃厚。從1月開始,一條視頻從國內火到國外。視頻裡,從青春活潑的孩子到步履蹣跚的老人,四代人在一聲聲“媽”的呼喚聲中,依次出場。這則視頻以及一系列國內網友的同款“四世同堂”短視頻,被國外網站編輯發現並轉發到推特上,迅速火遍全球。很快,就有34萬人轉發,136萬人點贊,點擊量超1910萬。其背后,是被孝老愛親等中華傳統美德所打動的世界各地網友從中所感受到的溫暖,由此也引發了他們的紛紛效仿。

  2019年春節,《啥是佩奇》微視頻同樣火熱,傳遞出過年回家、合家團圓的親情民俗。隨即,很多媒體借勢推出“啥是”系列等大量新媒體原創產品,傳遞中國年味文化。千龍網推出“啥是春節”系列網評,選取感動網友的新聞圖片,字數嚴格限定在500字之內,傳播團聚、親情、年俗等傳統文化,弘揚堅守崗位、家國情懷等正能量,取得了較好的傳播效果。

  優秀的新媒體作品當然遠不止於春節。新媒體可實現集中傳播形成規模效應,在宣傳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內涵上,巧妙借助最新的流行趨勢,新媒體起到了多角度權威“科普”的作用。經過新媒體大量、有效傳播,人們過節時更加了解了節日內涵,還進一步借助新媒體平台把中華文化傳向了世界各地。

  借科技之力增加接近性

  新媒體是伴隨科技而生,當牙牙學語的兒童和耄耋老人都開始在屏幕上“指指點點”,這就是科技之力帶來的接近性。

  此前,《唐宋文學編年地圖》上線。在這張地圖上,既可以查出唐宋時期某位詩人一生的足跡與作品,也能查出一個地方曾接納過的所有詩人。上線前兩天,點擊量超過220萬﹔故宮博物院出品的《皇帝的一天》iPad版,採用有趣的交互式地圖,可以探尋皇帝在紫禁城裡一天的生活軌跡,通過這一應用,孩子們對故宮有了直觀、具體的了解。

  利用視頻、動畫、H5、VR、人工智能等技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古詩詞、故事、道理等被設計開發成各種新媒體產品,讓幼兒園小朋友們“愛不釋手”。受新媒體影響,老年人也成為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志願者”,除用手機、電腦學習,還主動分享優秀傳統文化中關於修身養性等內容。

  借助科技之力,再經過專業人士的精心處理,網友接觸優秀傳統文化,變得更輕鬆且有趣。優秀傳統文化的寶庫一旦被新媒體開發,門檻降低的同時也必將釋放出更大的價值。

  借發展之機增強時代感

  繼承優秀傳統文化要與時代發展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這一原則將會使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更加發揚光大。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詩詞吟唱節目《經典詠流傳》,不僅唱出了古詩詞的文化情感,也通過現代表達讓古詩詞更“接地氣”,為現代人服務。節目中,清代詩人袁枚的《苔》原本不知名,卻一夜爆紅,相關視頻全網播放量突破4000萬。

  2018年上線的《如果國寶會說話》,將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通過微博、微信、抖音、客戶端等形式進行傳播。該節目點擊量達8329萬,微博閱讀量達1.2億,討論量達25.9萬。

  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因此,借力發展之機,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與時代結合,與時俱進,通過新媒體的傳播,受眾從傳承人有限的交際圈子,擴展到廣大的網友,小眾項目的影響范圍擴大了,優秀傳統文化自然也活起來了。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這一特點決定了優秀傳統文化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強大的吸引力。隨著互聯網將世界變成“地球村”,借助刷屏之勢、科技之力和發展之機,綜合運用報紙、期刊、互聯網站等各類載體,融通多媒體資源,統籌各方力量,創新表達方式,大力彰顯中華文化魅力已是必然選擇。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