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北京日報:為何越來越多人"淡出朋友圈"

晁星
2019年05月17日07:42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為何越來越多人“淡出朋友圈”

  你的朋友圈還在被打卡黨刷屏嗎?以后不會了。近日,微信官方發布通報稱,一些學習類App利誘分享朋友圈打卡機制違規,嚴重破壞正常的朋友圈體驗,對相關行為將予以禁止。

  拋開打卡是非不表,單就“朋友圈體驗”而論,大伙或許都少不了一番吐槽。眼下,朋友圈的時間流之上,除了分享的文章、朋友生活動態等常規內容,商業廣告、拉票集贊、微商語錄等蕪雜信息也充斥其間。情感交流之外,強行亂入的各種利益交換、人情負擔讓很多人不堪其擾,感嘆“朋友圈裡無朋友”之余,甚至生出了“遠離”的沖動。此情此景之下,人們對圈中信息的容忍度也在下降。以至於一些分享交流行為,卻反過來給人徒增了不小的矛盾感與壓力感。

  這種體驗之變背后,是朋友圈自身特質的演變。微信與微博、QQ等不同,是基於強關系鏈搭建起的社交平台,“好友”之間相互熟識。因而微信朋友圈更像是客廳沙龍,半私密型的聚會空間極大激勵了眾人自我呈現與表達的熱情,分享、點贊、評論,不亦樂乎。可隨著微信好友不斷增多,強關系鏈逐漸弱化,朋友圈無限加載的結果就是,“客廳沙龍”回歸到了“廣場集會”,參與其中的人難免覺得少了私密感及安全感。這或許也就是為什麼,“三天可見”“分組可見”成了使用率最高的熱門功能。但是,社交堡壘越筑越高,“謝絕參觀”成為常態,某種疏離感也會在潛移默化中滋長出來。如何通過新技術、新機制,調試線上交往的方式和距離,已經成為社交平台面臨的一大難題。

  作為一項國民應用,微信朋友圈的演進,算得上一場大型社會試驗。這場試驗讓人們深切感受到,真正的“朋友圈”難以承受過多的額外負累。互聯網時代,我們常常提及“信息過載”,而如今這一現象也延伸到了社交領域,被社會心理學家們稱之為“社交過載”。正如微信創始人張小龍所言,朋友圈這樣一種高壓力的社交工具,可能並不代表未來的趨勢。為此,許多社交平台也正在選擇一種“減負”路向。例如,微信推出“視頻動態”,內容不會主動推送到用戶面前,保留時間也隻有24小時﹔在國外,“閱后即焚”功能也是許多商家嘗試方向……社交媒體突飛猛進,必然有很多不成熟之處,對於產品開發與運營者來說,關鍵是通過認識那些使人感覺糟糕的機制,慢慢總結探索出人與人線上互動,以及人與科技互動的最佳方式。

  當然,自由還是束縛並不完全取決於技術與平台。麥克·盧漢曾寫道,“媒介是人的延伸”,但媒介的變化不能改變人們真實的交往方式,媒介特性也不會遮蔽真實社交的基本規則。而你我如何從媒介變化中找到自己的社交平衡點、舒適點,也是對個人社交觀的一個考驗。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