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中哈首部合拍片《音樂家》熱映 "冼星海"演技炸裂

苗 春
2019年05月20日06:5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冼星海”演技炸裂(人物)

  胡軍在影片《音樂家》中飾演冼星海 出品方供圖

  以人民音樂家冼星海生命中最后5年經歷為內容的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合拍片《音樂家》,目前正在公映。這部電影是中哈電影界的首次合作,也是中哈兩國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人文合作的重點項目。

  提到胡軍,我們馬上會想到《天龍八部》裡武功蓋世的大俠、《影》裡孔武有力的將軍。但在電影《音樂家》中,他“棄武從樂”,放下刀槍,拿起了譜曲的筆、指揮棒和小提琴,飾演了人民音樂家冼星海。從武將到文人,一個老北京人飾演一個祖籍廣東、出生在澳門的南方人,為了演好病入膏肓的冼星海,他還減重9公斤。胡軍在影片中的表現,被媒體稱贊“演技炸裂”。他自己感覺如何?胡軍說,“演員不是千面手,要隨著角色做出調整”,但這次飾演冼星海,“確實是自己能夠把控的”。

  有音樂方面的准備

  冼星海創作過《游擊軍歌》《在太行山上》《到敵人后方去》以及《黃河大合唱》等大量膾炙人口的作品,但他的生平事跡卻少有人知。影片《音樂家》就描寫了冼星海最后5年的人生歷程:1940年5月,他受中共中央派遣去蘇聯為大型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配樂。抵達后不久,蘇聯衛國戰爭爆發,因戰亂和交通阻隔,他滯留衛國戰爭的大后方哈薩克斯坦。其間,他與哈薩克斯坦音樂家拜克佔莫夫結下深厚友情,以音樂為武器,寫下了交響曲《民族解放》《神聖之戰》《阿曼蓋爾達》、管弦樂組曲《滿江紅》《中國狂想曲》,並對《黃河大合唱》等進行了修改,以歌頌蘇聯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表達對祖國的深切懷念。由於長期勞累和營養不良,致使肺病加重,1945年10月,冼星海病逝於莫斯科。

  胡軍的父親胡寶善、伯父胡鬆華都是歌唱家,母親王亦滿是話劇演員。胡軍說,父親從他兒童時代起就逼他學小提琴,還學過唱歌、指揮、鋼琴,至今他還記得小時候大雪過后,其他孩子都在外面玩,他被關在廁所裡拉小提琴的情景。父親為他打下的音樂基礎,對於塑造冼星海這一角色有很大的幫助,甚至對他多年來出演舞台劇和其他影視作品也都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雖然有音樂方面的准備,胡軍也很喜歡冼星海的作品,比如最喜歡的《到敵人后方去》這首歌,他小時候演出時還唱過,但在接演這部電影之前,胡軍對冼星海生平是“零知識”,“看了劇本我才知道,天哪,冼星海在人生最后幾年經歷了這麼多痛苦和無奈。當然,他也在哈薩克斯坦遇到音樂家知音,創作了許多作品。”

  中哈友誼是表演底色

  影片在哈薩克斯坦拍攝了幾個月,片中有多位哈薩克斯坦演員和胡軍演對手戲,而且有很多灌注了真情實感,胡軍和他們的配合細膩流暢,感人至深。胡軍說,其實語言是拍攝過程中最大的障礙,他在影片中要說俄語、英語以及漢語,俄語台詞尤其多,但他從沒學過俄語。拍攝前,他要先把對手演員俄語台詞的漢語翻譯全部背下來,然后再去學習自己台詞的俄語發音,這樣在拍攝現場才能互相對話交流,把戲演好。雖然總有翻譯在現場,但這個過程中,胡軍仍下了很大工夫。

  對合作的哈薩克斯坦演員,無論著名演員別裡克·艾特佔諾夫、阿魯贊·加佐別可娃,還是飾演房東女兒的小女孩,胡軍的評價都很高,認為他們很專業,吃苦耐勞,也很珍惜眼前的機會。更重要的是,兩國不僅在籌備拍攝、演員配備等方面精益求精,胡軍也自始至終感覺到兩國對這部合拍片的重視,兩國領導人都指示一定要拍好這部電影,兩國也都舉辦了大量的、規模盛大的宣傳活動。“無論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那條冼星海大街、大街上的冼星海雕像,還是傳唱至今的冼星海為哈薩克斯坦民族英雄阿曼蓋爾達創作的同名交響樂,都深深鐫刻著兩國人民的友誼,構成我表演的底色。”他說。

  英雄也是真實的人

  影片中有一個特別催淚的細節。茫茫雪野,一道隔開中哈兩國的鐵絲網上,挂著幾隻凍死的鳥雀。對面就是中國新疆,但被反動軍閥佔領,即使哈方允許冼星海過境,他也會馬上被捕遇害。冼星海久久凝望著對面祖國的群山,從鐵絲網這邊伸手到祖國那邊抓了一把雪,緊緊攥著……這個場景把冼星海對祖國和親人的思念以及有家不能回的無奈,渲染得淋漓盡致。

  記者問胡軍演這場戲時的內心活動,胡軍的回答特別實在:冼星海人生的最后幾年,是音樂支撐著他的精神世界,他也隻會拉小提琴,沒有其他謀生手段。和妻子孩子幾成永訣,組織上交代的任務也隨著膠片被炸毀不可能完成,“這時的冼星海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當拜克佔莫夫開車前來看望他的時候,冼星海用中文沖口而出說了“祖國在打仗,自己隻能留在這裡”等一番話,拜克佔莫夫理解冼星海的心情,勸慰他:“活下去是最大的希望。”這段戲胡軍自己看后也覺得很震撼,“這些片段也許不是特別高大上,但是非常真實。”

  胡軍早期演過一些文藝片,后來也演過商業大片,現在這部電影被歸為主旋律電影。他坦言,“我最擔心的就是這部電影不被觀眾接受。”“西爾扎提·牙合甫導演一直說,一定要把這部電影拍成一部藝術片,要把冼星海寫成一個人,而不是一個英雄,他該受苦的時候受苦,該忍飢挨餓的時候忍飢挨餓,該無奈的時候無奈。”冼星海為“風在吼馬在叫”譜的曲充滿革命英雄主義氣概,胡軍的理解是,“每個人都有英雄氣概,他能寫出這種樂曲,是他自己的音樂表達方式,不一定代表他生活中也是如此。這樣理解,可能塑造人物會更真實。”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