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國產教育題材家庭劇怪圈 為何總是"虎媽貓爸"模式?

2019年06月12日07:17 | 來源:新京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中國家庭劇為什麼總是“虎媽貓爸”模式?

  閆妮飾演“虎媽”王勝男。

  張嘉譯飾演“貓爸”林大為。

  每年的6、7月份是高考季和中考季,也是畢業季,因此電視台常常會在這個檔期推出一些以子女教育為主題的電視劇。隨著國人對於教育愈發重視,教育題材的電視劇也越來越多,它們在反映教育現狀的同時,也存在很多問題。

  套路1

  教育往往伴隨親子、夫妻關系

  中國人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毋庸贅言。尤其是在當代,教育方式和教育選擇越來越多元,從學區房到課外補習,從假期游學到留學國外,都是輿論中長盛不衰的話題。選擇越多,問題就越多,教育引發的摩擦也越來越常見。影視劇是社會現實的一種反映,這些年來以子女教育為主題的電視劇大量涌現,比如《孩奴》(2014)、《陪讀媽媽》(2014)、《虎媽貓爸》(2015)、《小別離》(2016),還有最近正在播出的《少年派》。

  《少年派》聚焦的是高中教育。該劇講述了一對中年夫婦林大為和王勝男(張嘉譯和閆妮飾)的女兒林妙妙(趙今麥飾)升入重點高中,三口之家正式開啟高考“備戰”狀態,日子雞飛狗跳。林妙妙對母親產生逆反心理,父母之間的教育理念也有分歧。

  跟當前市面上教育題材電視劇一樣,《少年派》既反映教育問題,同時也以教育為一面多棱鏡,反映其他受關注的社會議題,比如教育觀念的差異、代際之間的沖突,以及中年夫妻的多年之痒。

  母親王勝男是一名典型的中國式母親,人生的唯一重心就是子女。但她也會對子女產生一種不自覺的操控欲,要求子女必須按她所認定的“好”的路線走。在女兒生活的大小事上,她一天到晚就是全方位地干涉。這既有教育觀念差異,也有代際之間的隔膜。一切以子女教育為首的家庭中,夫妻關系也可能潛藏著危機,無論是《虎媽貓爸》還是《小別離》,爸爸的初戀情人都會出現並制造一點小危機。

  套路2

  “現實主義”被戲劇性包裹

  現在一拍教育題材的電視劇,充斥的都是那種強烈的戲劇沖突:父母與子女一定會有各種爭執,媽媽一定會哭哭啼啼說“我養你多不容易啊”,虎媽一定會配個貓爸(很少看到“虎爸貓媽”),夫妻倆一定會因為教育觀念的分歧心生小嫌隙……

  套路就是模式化,它遵循一個特定的規律。因為某種刻板成見,以及觀眾對於一些爛俗電視劇中套路的厭煩,很多人條件反射地認為,套路就意味著沒有創新、低劣、粗制濫造。其實,套路的本質是觀眾喜好的一種結果,是“好看”經驗的自然積累,是觀眾和編劇達成的隱形共識。套路能夠切合多數觀眾的心理需求和期待視野,由此保証了一部劇集娛樂和商業的雙贏。

  換句話說,教育題材的電視劇之所以“長得很像”,一方面是背后有著現實的根基,社會上的確普遍存在這些問題﹔另一方面是以往其他作品採用套路都獲得成功,后來者遵循套路所面臨的市場風險較小。

  《少年派》中閆妮飾演的母親,吐槽的表情、吐槽的用語,都讓網友感嘆“原來全世界的媽媽‘嘮叨’起來都一個樣”“這就是我媽本媽啊!”……雖然學校的場景為了追求戲劇性顯得太夸張和懸浮,但劇中古靈精怪的林妙妙倒也非常符合時下90后、00后的特征。

  可見,《少年派》的創作整體上遵循現實主義的手法,固然套路化,但它還是真切地直面圍繞著教育的種種問題,它為我們塑造了一個00后群像。王勝男是棍棒式教育的“代言人”,林妙妙發出的是來自年輕群體的聲音,二者的對抗頗具代表性,也能引起廣泛共鳴。

  啟示

  家庭劇應消除偏見讓父親多參與

  只是,套路化的電視劇,或許是合格的,卻往往稱不上優秀﹔哪怕它引起共鳴,也不意味著就是合理的,因為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東西,很可能是慢慢累積的刻板印象。優秀的電視劇應該是超越刻板印象,而非迎合刻板印象,一味地討好觀眾。

  比如從《虎媽貓爸》一路到《少年派》,夫妻倆的角色設定始終是媽媽像“老虎”,強勢、霸道,過度干涉子女的生活和學習。反之,爸爸的角色像“小貓”,開明、溫柔、注重溝通、尊重子女,是母子/母女的溝通橋梁,觀眾都很熟悉這樣的設定。

  但真是媽媽更不可理喻嗎?真實的情況是:在絕大多數家庭,是媽媽一個人操持著孩子的衣食住行,媽媽承擔得更多,她必然念叨得更多,而爸爸常常是可有可無的“配角”。爸爸缺席了孩子的學習生活,他沒有念叨不見得是他“開明”,而是他根本不知道從何念起。若讓爸爸媽媽互換一下角色,讓爸爸一天都圍著孩子轉,“貓爸”也會變“虎爸”。

  因此,“虎媽貓爸”的設定傳遞的不應僅是“媽媽更不講道理”的偏見,它本可以帶領觀眾思考:是否這是男女傳統的角色設置與社會不公延續到家庭教育中了?實際上,爸爸得深度參與到子女教育中,與媽媽共同分擔。媽媽的負荷少了,她自然就無需通過咆哮來發泄情緒,整個家庭氛圍更加和諧民主,對於子女教育也會有更大幫助。

  還需一提的是,目前市面上的各種教育題材電視劇,都喜歡和稀泥式的大團圓結局,這些電視劇雖觸及教育問題的症結,但缺乏有力度的反思,也難以轉化為介入現實的力量。

  □曾於裡(劇評人)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