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上海大學期刊社獨特“高校期刊現象”這樣打造

杜一娜
2019年06月25日13:46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上海大學期刊社獨特“高校期刊現象”這樣打造

進入互聯網時代,期刊人如何面對挑戰,又如何把握機遇?上海大學期刊社社長秦鈉在日前由中國期刊協會主辦的期刊講堂上表示,在互聯網環境下,期刊人需要轉變觀念,主動作為。她認為,互聯網發展顛覆了傳播介質和出版形態,卻沒有顛覆內容生產。期刊出版需要融合、延伸,需要期刊人把優質的內容,不僅要在紙質版進行傳播,同時也要通過PC端、移動端進行線上線下同步傳播。

上海大學期刊社(以下簡稱上大期刊社)在近年發展中積極做好頂層設計,制定“集約化、信息化、專業化、數字化、國際化”的“五化”發展路線圖,以建立制度、創新機制、建設隊伍、提升質量為抓手,對14種期刊進行集約化科學管理,讓社科期刊與科技期刊比翼雙飛,中英文期刊攜手走出去,打造成一流學術期刊重鎮,呈現出獨特的“高校期刊現象”。

創新三大工作機制

“通過三大機制的建立,使我們實現從量的增長到質的提升。”秦納提到的三大機制是管理機制、人才培養機制、出版運行機制,在14種期刊中形成跟跑、並跑、領跑三大梯隊,這讓上大期刊社每一本期刊均“雙效”顯著。

創新期刊管理機制,做好頂層設計。在上海大學學校層面,上大期刊社建立了由該校主要職能部門負責人組成的期刊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刊物轉型、創辦新刊、遴選主編等工作﹔在期刊社層面,建立了主編聯席會議、社班子黨政聯席會議、社班子周例會工作機制、編輯部主任月例會等工作機制,建立KPI考核機制﹔在編輯部層面,設立編委會工作制度、主編主持日工作機制,制定23項期刊社內部管理制度,保障集約化管理落到實處。

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推進編輯職業生涯規劃制度。上大期刊社堅持持証上崗,實行新職工上崗培訓帶教制度,每年選送骨干編輯赴海外培訓學習。據秦鈉介紹,進入上大期刊社工作的研究生,先從助理編輯開始,同時到上大期刊屋擔任志願者,表現優秀者被提拔擔任編輯部主任,優秀編輯部主任可推薦進入編委,編委工作出色可推薦擔任副主編或主編。

創新出版運行機制,嚴把策劃組稿質量、學術內容質量、編輯加工質量、印刷裝幀質量、傳播質量和服務質量“六大”質量關。秦鈉認為,進入互聯網時代,繼續按傳統紙質出版方式對內容質量、編輯加工質量、印刷質量進行把關是遠遠不夠的。因此,上大期刊社對質量把關向兩端延伸。前端增加策劃組稿質量,由主編率領編委團隊把關策劃組稿和內容質量﹔后端對傳播質量、服務質量把關,由編輯部、期刊社公共服務部門共同把關。在這個過程中,上大期刊社建立了評刊會制度,主編、副主編或編委組織編輯進行評刊﹔建立了編校質量的抽查審讀制度,每年的審讀結果與年終考核編校質量獎挂鉤。

著力推進三大措施

在推進集約化內涵建設中,上大期刊社還著力推進國際化、專業化、數字化三大措施。

在國際化建設上,上大期刊社以“大家”“名編”做引領。秦鈉認為,有“大刊”,必有“大家”,有“大家”,就能打造出“大刊”。在遴選主編時,他們瞄准國際一流專家,聘請“大家”來辦刊﹔英文期刊向全球招募,期刊社則協助主編組建專業化主編團隊,這個團隊由主編(執行主編)、副主編、編委、編輯組成。在主編率領下,制定編委會章程,定期召開編委會,研討出版計劃,優化出版流程﹔定期召開主編主持日,聚焦刊物熱點內容和研究方向,引領學科發展。條件成熟的英文刊和合作方一起開辟網上學術共同社區,發起專家、作者、編輯、讀者共同討論話題。英文刊內容也會編輯長摘要,進行“兩微一端”推送。

在專業化建設上,上大期刊社在專業化辦刊和專業化人才隊伍建設兩個方面著力建設。據秦鈉介紹,他們先后對4本期刊進行資源整合。比如,將社科類應用型期刊轉型為專業型學術期刊,提升了《社會》雜志在學術領域的曝光度和學術質量。又比如,上海大學原有3本學報,定位重疊,根據差異化定位目標,將《上海大學學報(英文版)》轉型為《先進制造進展》,2017年被SCI收入Q3區﹔2018年將《秘書》雜志由應用指導類期刊轉型為學術期刊,2018年下半年中文刊被美國EBSCO數據庫收錄﹔把中文版《應用數學和計算數學學報》轉成英文版,聘請美國布朗大學教授舒其望擔任主編。同時,上大期刊社的專業化建設還有一個重要抓手是主題出版。秦納說,2018年,他們對14種期刊進行了20個主題的策劃,包括通訊、醫學、影視技術、無人艇、光纖傳感技術和智能電網等。

在數字化建設上,上大期刊社推進全社信息化建設。早在2007年,上大期刊社就為每一本期刊建立了門戶網站,配置瑪格泰克採編系統,英文期刊採用Scholar One採編系統,實現了在線投稿、審稿、遠程編輯,完成了數字化建設1.0版。2018年起,該社推出“兩微一端”建設,英文刊採用國際視頻會議等方式與國外作者、編委和審稿專家進行直接交流。在進行數字化建設2.0版過程中,通過上海市新聞出版專項基金立項,成立了“期刊融合出版實驗室”,在一期工程中,研發期刊集群化的智能管理系統,梳理旗下各刊社各個部門的數字資源,並建立數據庫。這一過程中,將原來紙質版的線下操作和數據,遷移到線上系統進行統一管理運作。同時,該社還對學術期刊的富媒體出版進行了探索,包括增強出版——刊上AR、可視化出版等,均取得了良好成效。

注重“刊學研”結合

“期刊人要以品牌質量求生存,以創新研究謀發展”,為此,上大期刊社在推進集約化管理的同時,還注重將“刊學研”結合起來,通過學術期刊搭建平台,為“雙一流”建設和人才培養提供服務。據秦鈉介紹,“刊學研”聯動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上海期刊論壇”是由上海大學、上海市出版協會、上海市期刊協會共同主辦,由上大期刊社承辦的一項活動,已經連續舉辦了7屆。每屆都設置不同主題,邀請期刊出版界管理、實踐和研究等方面的領導和專家,聚焦期刊界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共同深入探討。

打造《社會》專業期刊平台。從2012年起,《社會》雜志搭建了全國高校社會專業期刊平台“社會學理論工作坊”,每年向全國社會學專業師生公開征文。征文截止匯總后,由《社會》雜志編委和編輯梳理遴選社會學理論工作坊專題,再請各方學者專家參與其中。社會學理論工作坊開設多個專題,每個專題都有主持人和點評專家,大家圍繞專題和論文進行交流互動。結束后,作者再修改論文,遴選出優秀文章,刊登在《社會》雜志上。秦納表示,學術期刊社除了搭建學術交流平台外,還有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學術育人。《社會》雜志對年輕學人的培養過程,正體現了雜志作為學術性刊物育人的功能和價值。

上大期刊屋是上大期刊社為青年編輯搭建的實踐平台。自2009年揭牌后,上大期刊屋在全校研究生公寓、留學生公寓、本科生活動中心、各個學院設立了16個服務點。每個服務點都有期刊架和活動講座。青年編輯在上大期刊屋擔任志願者,成為學術導師。在16個服務點定期開設學術論文撰寫指導講座,比如怎樣凝練學術論文題目、提煉關鍵詞、撰寫摘要和參考文獻,如何規避學術不端等。同時,在上海大學國際部的支持下,上大期刊屋的服務點還設到了海外孔子學院,宣傳中國文化,增進國際交流。

互聯網時代,學術期刊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對此,秦鈉認為,讀者的閱讀方式、傳播介質、傳播方式均發生了變化,學術期刊出版人應當思考在這些“變”的過程中,堅守一些“不變”,即內容為王不變、權威性與公信力不變、規范性不變。在“變”與“不變”中,緊緊抓住“變”,轉變觀念,主動作為,提升學術期刊的影響力。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