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邊播邊改"成新型操作模式 網劇的"售后"靠譜嗎

2019年07月10日06:52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網劇的“售后”靠譜嗎

近來,為順應觀眾的意見、滿足觀眾的期待,而在播出過程中根據觀眾反饋和輿論呼聲對相關內容及時修改的“邊播邊改”成為劇集在視頻網站傳播中的一種新型操作模式。從《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修改台詞中的語病,到新版《倚天屠龍記》修改“慢動作打戲”,表現形式不一而足。這種快速響應機制在取得一些可見的傳播效果之后,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劇集出品方所使用,收獲了業界和受眾的眾多好評。

對於創作者和傳播者而言,“邊播邊改”的行為代表著尊重受眾的傳播理念,也彰顯出虛心務實、精益求精的創作態度。相較於那些將影視創作視為“一錘子買賣”、明知有錯還不承認,甚至面對批評質疑生硬抬杠狡辯的從業者來說,知錯能改、及時修正的行為值得鼓勵。但這種“售后服務”畢竟是在行業高速發展過程中涌現出的新興制播現象,大多數觀眾對之不甚了解,其運作機制也有不夠完善之處,所以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還潛藏著一些可能出現的負面因素,需要警惕。一方面,此種模式會潛移默化地助長創作者的僥幸心理,即“原初創作中隨意一些、粗糙一些也沒關系,即使出現錯誤,在播出過程中還有修改的余地”。這樣的心理定式一旦形成,對於行業發展無疑有百害而無一利。另一方面,尊重觀眾並不等於一味滿足迎合,觀眾想看什麼橋段就設計什麼橋段、想要什麼樣的結局就安排什麼結局,其實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填鴨式創作。不論思想主題還是審美趣味,觀眾更需要引領,個中道理無須贅言。在播出過程中倒逼型的臨時修改行為,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實乃一種迫不得已的補救之舉,而並不是一種常規操作方式。創作者理應對初創時的不嚴謹、不周全心懷愧疚,並從中吸取教訓,進而做到下不為例,切不可將此作為劣質化創作的借口和退路。而那些所謂“應觀眾要求”來修改人物命運和故事結局的做法,更當慎之又慎。畢竟訴諸人心的文藝創作是嚴肅的,如果以歪曲創作本意為代價來迎合甚至俯就某些觀眾的口味,實質上是讓商業效益遮蔽了社會效益,舍本逐末。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更加危險的商業訴求需要警惕。個別劇集出品方明知作品有硬傷和“槽點”,非但不加修改就直接播出,反而還將這些問題作為噱頭進行大肆炒作,以生成輿論話題來達到吸睛目的。之后,再在邊播邊改的“售后服務”上大做文章,來彰顯片方的“認錯態度”和“糾錯速度”,從而讓觀眾感知到“被重視”的滿足感,使他們仿佛享受到一種參與度高、互動感強的高階觀劇體驗。如此行徑是將“邊播邊改”模式當作了一種營銷手段、商業伎倆來俘獲觀眾,讓作品的創作和傳播變了味,更變了質。

對於“邊播邊改”這種操作模式而言,國產劇集還基本停留在“糾錯補漏”的初級階段,歐美日韓等一些電視劇產業發展進入成熟階段的國家則已經實現了“邊寫、邊拍、邊播、邊改”的運作范式。近年業界還流行一種以沉浸感和互動性見長的交互式創作模式。這種作品可被視為觀看和參與的混合體,它試圖最大限度地發揮觀眾的能動作用,使其可以在觀看過程中於一些關鍵節點上做出選擇,從而對作品中角色決策擁有很強的控制力,最終決定劇集的情節發展及人物命運走向。凡此種種舉措,雖然相對於“邊播邊改”來說,顯得更加嚴密成熟,充分地將觀眾的智慧融入劇集創作中,使作品與市場需求基本保持同步,但也並未從根本上解決好“邊播邊改”模式所存在的弊端和隱患。倘若“邊寫、邊拍、邊播、邊改”運作范式和交互式作品成為未來中國劇集制播方面的可能性發展趨向,那麼相關從業者還需對其保持冷靜、理性和審慎的態度,在實踐中嚴防其錯位和跑偏。

創作者和傳播者至少需要清醒地認識到如下幾點:其一,不應將“邊播邊改”的初衷隻定位在修改創制過程中的疏漏和不足,而要通過更加深層的傳受互動來達到觀眾滿意度與市場收視率的平衡﹔其二,防止無度迎合觀眾口味而忽視作品正向價值觀確立以及作品原有審美風格和藝術特色昭彰的現象出現,在“社會效益第一”的原則下把握好滿足與引領之度﹔其三,“邊播邊改”的最終目標不是為了吸引眼球賺吆喝,而是要營造一種和觀眾充分交流的良性環境,最大化地發揮觀眾的才智來加持劇集的品質提升,讓作品更富於藝術的生命力和市場的傳播力﹔其四,應致力於建構一種劇集自我完善與自我超越的長效機制,使作品在創作和傳播的不同環節上不斷獲得通向精品之路的內在驅動,助力整體產業走向成熟和繁榮。

(作者:閆偉,系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主任編輯)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