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地方黨報評論如何做出風採

徐寧
2019年07月12日13:10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地方黨報評論如何做出風採

核心閱讀

評論記者人手有限,而每天的新聞卻是層出不窮,如何在“第一時間”抓住適合評論的題材,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嘉興日報報業傳媒集團採用“多崗位流動、多部門聯動”的解決方案,讓評論記者這一崗位流動起來,不僅實現了記者新聞、評論能力的“雙培養”,也提升了評論記者的敏銳性和駕馭新聞評論的能力。

地市黨報是地方新聞輿論工作的主導者,新聞評論又是黨報主流媒體發揮作用的重要陣地。同時,一些黨報新聞評論也存在著平、俗、輕等傾向。克服這種傾向,需要地市黨報的新聞評論不斷創新,充分發揮輿論引導和深度剖析的功能作用,精准把握時代脈搏。

2007年3月5日,《嘉興日報》率先實施了評論記者工作機制,推出了以“第一時間發布新聞、第一時間發表評論”為宗旨的《嘉興時評》欄目。10多年過去了,《嘉興時評》欄目運行得如何?評論說了些什麼?怎樣說的?本文作者作為《嘉興時評》欄目運行的親歷者,覺得有必要對這些問題做一個梳理,對這項創新工作進行總結。

關於評論時效:

有“時”才更有“效”

時效,顧名思義,有“時”和“效”兩層含義。不少人認為,評論當堅持“效果”本位,“時間”並不是首要考慮的事情。《嘉興時評》欄目堅持的是,時效,有“時”才更有“效”。從欄目設立的初衷看,就是要追求“第一時間發布新聞、第一時間發表評論”目標。事實上,有些觀點、聲音未能第一時間發出,再多的補救措施也難以奏效。在互聯網時代,對於報紙媒體來說,評論的時效性更顯得尤為重要。

據統計,在《嘉興時評》欄目發表的2390篇評論文章中,時間為“昨日”的有1014篇,時間為“近日”的有1131篇,“無時間”的有245篇。可以看出,“無時間”的評論佔比僅為10.2%。

“第一時間”發表評論,在具體實踐中實現起來難度並不小。從主觀上看,新聞包羅萬象,涉及領域方方面面,評論記者能否在“第一時間”駕馭所面臨的題材,做出精彩的評論,這對記者自身的能力和素質是一個考驗。從客觀上看,評論記者人手有限,而每天的新聞卻是層出不窮,如何在“第一時間”抓住適合評論的題材,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對此,嘉興日報報業傳媒集團黨委書記、社長蔡偉達提出了“多崗位流動、多部門聯動”的解決方案,“多崗位流動輪換”,讓評論記者這一崗位流動起來,不僅實現了記者新聞、評論能力的“雙培養”,也提升了評論記者的敏銳性和駕馭新聞評論的能力,“多部門聯動”不僅解決了評論記者人手有限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了立體化的輿論監督格局,打造出了一支人人都會寫評論的記者隊伍。

關於評論領域:

本地題材空間廣闊

評論領域,一般是報社設立評論欄目或開辟評論版面首先要考慮的定位問題。評論是針對本地,還是要面向全國?許多兄弟報社在與《嘉興日報》交流時提到,如果針對本地,除了受到題材數量不足的困擾外,跟本地結合得越緊密,阻力會越大,麻煩會越多,而如果面向全國,則會出現“遠水難以解近渴”的情形。

嘉興日報社的做法是,在一版設立《嘉興時評》欄目,定位於本地題材,在二版設立《國內時評》版面,定位於全國題材,做到兩相結合。《嘉興時評》欄目定位於本地題材的考慮是,就新聞價值而言,“接近性”是新聞價值的一個重要權重,人們更關注身邊的事情,同理,新聞評論也隻有做好“接近性”,才能引起更多共鳴。比如,2009年5月4日的評論文章《提升城市品位不能僅靠名人上“路”》,評論的事由是,“海寧論壇”有人發帖認為,海寧地名特色不夠,建議以海寧歷史文化名人的名字命名新建道路,如金庸路、國維路、志摩路等等,這樣有利於提升海寧的人文品位和對外宣傳,也可紀念海寧的名人。這個帖子點擊量很高,一個主要原因是,這是身邊的事情,試想一下,其他城市改地名的事情一定是不會在這裡引起熱議的。

從統計來看,在《嘉興時評》欄目發表的2390篇評論文章中,領域為“全國”的有224篇,領域為“浙江省”的有92篇,領域為“市本級”的有1394篇,領域為“縣市區”的有553篇,領域為“鎮街道”的有127篇。

我們可以看到,定位於本地的評論欄目,關注的是本地題材,但並不會局限於本地,既可以做到“跳出本地看本地”,也可以做到“上接天線,下接地氣”。全國的題材與本地結合,一方面可以更加清楚嘉興所處的方位,加深對事情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促進嘉興在這一領域的進步和提升。比如,2009年10月26日刊發的評論文章《“降價”承諾能否從紙面走向現實?》提到,從10月22日起,首批國家基本藥物零售指導價開始強制執行,浙江省在國家公布的296種藥品、2349個規格基礎上,增補1060個劑型規格,增補后共計3409個規格劑型藥品中,45%的藥品價格均有所下降,平均降幅達12%。然而,嘉興的各醫院、藥店都表現得十分“淡定”,原來絕大多數藥品零售價早就低於指導價,此番降價幾乎沒有影響,一些藥店4000多個劑型規格藥品需要降價的不到2%。

關於評論對象:

追求事實與評論的黏性

事實是新聞評論的前提和基礎,它是新聞評論的由頭、論據、判斷對象。可以說,事實和評論是融為一體的。但是在以往的實際操作中,這種融合黏性不是很強。比如,人們常稱“寫評論”為“配評論”,一個“配”字,生動反映出事實與評論之間的關系。

《嘉興時評》欄目採用的評論記者工作機制,追求的是事實與評論更緊密的黏性。一方面,它要求媒體不僅在第一時間發布事實,同時也要求在第一時間發表對這個事實的判斷和評價,另一方面,評論記者到事實的源頭採訪調查,可以更全面更真實地把握事實,從而更深刻地領悟和揭示事實的本質。比如,2012年10月16日刊發的評論文章《法院干警救人的標本價值》,評論的由頭是桐鄉法院執行局干警在辦案返回途中遇到一起交通事故,他們將處於昏迷狀態的司機救出,這本是一件較為平常的見義勇為事件,由於評論記者到達第一現場發現了許多細節,面對突如其來的事故,干警的整個施救過程處置得恰到好處,在當時,“老人摔倒要不要扶?”“見義要不要勇為?”成為社會上熱議的話題,評論記者透過一件善舉引申出見義勇為也需要見義善為的話題,認為這一事件為見義勇為行為提供了一個標本。如果沒有到事實的源頭採訪調查,掌握更多的事實細節,這種觀點顯然就不會出現。

關於評論內容:

評論是時代的聲音

在《嘉興時評》欄目創立之初,有不少媒體同仁曾表示出擔憂,一個地市級黨報,每天面臨的新聞線索局限於一隅,題材有限,一個針對本地的評論欄目會不會出現內容捉襟見肘的情況?經過《嘉興時評》欄目10多年的運行實踐,這種曾擔憂的情況並沒有出現。

通過統計,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有趣的事實,在《嘉興時評》欄目發表的2390篇評論文章中,內容為“政治”的有500篇,內容為“經濟”的有451篇,內容為“文化”的有480篇,內容為“社會民生”的有539篇,內容為“生態環保”的有242篇,內容為“法治”的有93篇,內容為“其他”的有85篇。與其他統計相比,這一統計的各項目篇數相對比較均衡。而《嘉興時評》欄目在運行過程中,卻並沒有過於強調內容的均衡性。

《嘉興時評》欄目在運行過程中,強調的是,緊扣嘉興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展開深入調查,務必使新聞評論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緊扣嘉興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展開評論,卻無意中得到一個內容平衡的結果,這從一個側面印証了,“評論是時代的聲音”“媒體是黨和人民的喉舌”。好比一個硬幣,拋落的次數隻要足夠多,正反兩面就會各出現一半,有理由相信,新聞評論隻要緊緊扣住發展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將統計的時間再拉長,一定會出現更均衡的評論內容。

〔作者系嘉興日報社新聞編輯室(新聞評論部)副主任〕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