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好策略助力融媒發展事半功倍

梁利華
2019年08月14日13:39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好策略助力融媒發展事半功倍

隨著高新科技和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充分利用多種多樣的媒介載體進行優勢互補的融媒體時代已經到來。在新媒體不斷涌現、傳播方式快速改變的融媒體時代,學術期刊作為學術成果傳播的主要載體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如何面對變化、應對挑戰並取得發展是融媒體時代學術期刊發展必須思考的重要命題。

找准自身問題

傳統學術期刊的傳播以紙質媒介為主,在融媒體時代,紙質期刊的發行量難以增加而在整合運用數據資源上又沒有數據庫有優勢,這是學術媒體在融媒體時代遇到的主要挑戰之一。這一挑戰的具體表現就是注意力資源的被搶奪。傳統學術期刊大部分以紙質媒介作為傳播途徑,對微博、微信等新型傳播媒介的關注度較弱。在當前,傳統學術期刊的客戶群不斷被多方新媒體沖擊,紙質媒體的發行量不盡如人意、不斷下滑,這導致學術期刊在融媒體時代發出聲音的途徑狹窄且易被忽視。學術期刊雖然擁有大量的原創性內容,但由於不擅長新媒體運營,缺乏積極的觀念轉變和新媒體制作能力,有些雖然啟動微信、微博等新的傳播形式,但無非是紙質版本的復制再現,這顯然無法滿足受眾對移動閱讀和互動分享的需求,這些因素導致學術期刊受眾群無法擴大甚至逐漸流失。

同時,融媒體時代下學術期刊面臨的挑戰還體現在其對新興網絡技術和媒介的運用不夠。學術期刊本身是溝通作者、受眾的橋梁,但在學術期刊的運營過程中對門戶網站、微博、微信等的重視不夠,有時導致溝通不暢、效率不高。傳統的學術期刊具有嚴格嚴謹的投稿、審稿、出版流程和規章制度,也正因為嚴格規范才凸顯了刊物的質量和價值,但這種傳統的工作模式在融媒體時代因對互聯網技術的忽視而顯得不夠高效便捷。融媒體時代新媒體工具搭建的智能平台,可以為編輯提供約稿、編稿、審稿、校稿等常規工作的最新技術手段,但很多學術期刊的採編系統沒有與時俱進,沒有充分運用最新互聯網技術。而傳統學術期刊互聯網思維欠缺、服務意識不強,也使得一些期刊與作者、受眾、專家的互動顯現出不足。

堅持自身優勢

融媒體時代,學術期刊的發展雖受到一定挑戰,但其固有且獨特的出版價值並未受到沖擊,仔細辨別融媒體時代學術期刊發展的機遇與挑戰,才能在喧囂和浮躁中拋棄焦慮,理性發展。

學術期刊是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成果呈現和傳播的主要媒介,其深度挖掘、高門檻等特點,決定了學術期刊內容的專業性和權威性,這是學術期刊的優勢和特點,這一點在融媒體時代是學術期刊必須堅守的屬性,也是學術期刊在融媒體時代能取得發展的優勢。

同時,傳統學術期刊的另一優勢在於其訓練有素的編輯隊伍,這可以說是傳統學術期刊最大的價值所在。過硬的政治素養、較強的專業素養和完整的知識結構以及對業內動態、成果積累和前沿趨勢的了解,使得學術期刊編輯成為學術期刊內容的“守門人”。學術期刊能夠出版專業權威的科學成果,這得益於專業的編輯隊伍,也是學術期刊能夠給融媒體時代的受眾帶來思想和審美等多方面收獲的根本原因。

明確發展路徑

融媒體時代是全方位發揮互聯網思維,實行迅捷、互動、簡約、高效和跨界傳播的時代。學術期刊應該轉變思維,立足自己的根本、發揮長處,謀求學術期刊的融媒體發展。

一方面,充分利用既有內容優勢,建立迅捷有效的數字化編輯和發行模式。通過運用數字化編審技術,實現隨時隨地在線投稿、審稿、評稿、互動以及發布,從而縮短發行流程和周期﹔同時,黏合作者群和受眾群,實現編輯與作者、編輯與審稿專家、編輯與受眾之間的及時溝通和無障礙交流。通過契合融媒體時代受眾變用戶的特點,學術期刊還應建立學術產品的多元推送模式,以短信、微信等預告學術產品、發布學術研討會信息等方式號召用戶及時使用並積極參與到該學術作品的討論和改進過程中來。

另一方面,選擇合適的新媒體平台,傳承和發揚期刊原有的優勢和價值。學術期刊在融媒體時代既要充分運用新技術,但又不可盲目焦慮,須找出自身特色和亮點,選擇合適的新媒體平台。目前,可供學術期刊選擇的新媒體平台多種多樣,但未必每一樣都適合自己。學術期刊在選擇新媒體平台時,必須對自身辦刊特色和定位進行梳理,從而結合時代需求,選擇能凸顯其刊物特色的傳播新平台。同時,學術期刊必須從理念到行動重視新媒體平台並好好運營,切不可“形式主義”,使新媒體傳播平台變為趕時髦的道具。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