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人生一串2》豆瓣評分8.7 烤出十足煙火氣

吳嬌
2019年08月21日13:46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人生一串2》豆瓣評分8.7,累計播放量超3800萬次烤出十足煙火氣

  編者按 曾經的紀錄片被視為冷門和小眾的藝術形式,卻在當今互聯網時代成為年輕人追捧的爆款。在新媒體時代,借助新媒體優勢,眾多優秀的紀錄片在網絡視聽平台迎來播放熱潮,獲得受眾好評。這其中,美食類紀錄片便是一類。

  對美食的種種追求和講究,代表了人們對生活的一種熱愛。一部部展現美食的紀錄片,或許聚焦的不是“王牌美食”,但正是這份普通,讓每一種食物都代表著當地獨一無二的民俗文化,也凝聚了親情與溫暖,為人們展示了一幅幅關於人情與美食的溫暖畫卷。

 

  美食,一直都是中國人離不開的話題,燒烤,也是一場融於市井的舌尖江湖。對於不少人而言,沒有燒烤的夏夜是沒有靈魂的。這個夏日,由B站(嗶哩嗶哩)和旗幟傳媒聯合出品的呈現國人燒烤情結的專題紀錄片《人生一串2》如期而至,開播以來,該片已經創造了豆瓣評分8.7,B站評分9.7,累計播放量超過3800萬次的好成績。

  不斷刷新 對燒烤的認識

  作為第一季的結束語,“江湖路遠,來年再見”不僅是《人生一串》節目組給受眾許下的承諾,其實也是不少受眾對美食的美好期待。煙霧繚繞的廚房、看似簡陋的大排檔、大汗淋漓的烤串師傅、大快朵頤的食客……《人生一串》把鏡頭拉至人們的尋常生活,通過低姿態的拍攝手法將美食與人最真實的一面毫無保留地呈現在了受眾面前。

  “致我們,七葷八素的口腹之欲”是《人生一串》不變的口號﹔深入隱藏在城市街頭巷尾的小店小攤,真實記錄各種具有當地特色的燒烤美食,探秘背后的悠久歷史和人情世故,是《人生一串》不變的堅守。《人生一串2》延續著“美食為主、故事調味”的敘事結構,不過,無論是在美食的呈現還是故事的講述上都有了質的提升。

  從烤魚、羊肉串到烤蛇肉、鼠肉,再到烤腰子,《人生一串2》再次向受眾詮釋了何為“萬物皆可燒烤”,不斷刷新著受眾對燒烤的認識。特寫鏡頭與慢鏡頭的交相呼應,空鏡頭下的時空場制造,再加上鏡頭的大膽移動切換,無不體現出畫面的張力。尤其是4K攝像機和360度全景攝像頭等先進拍攝設備的引入,更是抓住了受眾的眼球,不斷刺激著受眾的味蕾。

  此外,以燒烤為載體講述人生,這樣以小見大的表現方式凸顯出了節目的格局,在燒烤滿足人們美食欲望的過程中也道出了人生百味百態。“燒烤本身就是一種很接地氣的東西,站在老百姓的視角,講述一個‘你隔壁二哥’的故事,你會看到周圍的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是傳奇。”《人生一串》總導演陳英杰說道。正是因為這樣一個個真實細膩的人物刻畫和故事表達,尤其是在人文情感的延續上,讓受眾與節目邊界模糊化,無形之中拉近了距離感,使得《人生一串2》更具煙火氣。

  商業化挖掘誠意不可缺

  《人生一串2》播出后,雖然有不少受眾表示節目相較於第一季最直觀的變化可能就是商業氣息加重了,節目打開后不僅有美食的誘惑,還多了廣告的商業味。但是,節目迎來的並不是受眾的一味質疑與抨擊,更多的則是理解與支持。一直以來,紀錄片和商業化的融合不僅是業內人不斷思考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地為受眾所關注。紀錄片如何與品牌合作進行有效融合?二者之間如何平衡關系且做到不令受眾反感……這些都是紀錄片在商業化發展道路上必然要面臨和解決的問題。

  在商業化的市場環境中,將紀錄片與商業進行完全割裂是不現實的。因為如果沒有商業化的運作,紀錄片自身的發展將寸步難行,資金鏈不足首先就會影響作品質量,進而影響傳播渠道、傳播范圍和傳播受眾等。因此,紀錄片在市場大環境的倒逼下,要想發展自身、開拓市場,商業化是紀錄片前行中繞不開的道路。

  《人生一串2》在品牌合作上,可以說對二者的融合進行了有益探索。一方面,“燒烤+奶制品+牙膏+胃藥”的組合方式毫無違和感,另一方面,讓廣告也能變得很暖心。值得一提的是,每期節目在開始時都設計有“情義帶貨”環節,通過回訪第一季節目中播出的餐飲店,以他們進行“廣告帶貨”。同時,節目中再無影響受眾觀看節目的廣告彈出,不至於讓受眾“跳戲”,損耗觀看體驗。

  事實上,“情義帶貨”環節不僅是紀錄片商業化融合的又一創新舉措,而且還能起到為受眾們答疑解惑的作用,可謂是一處妙筆。通過這一回訪環節,受眾可以了解到往期節目中那些餐飲店與人之間的變化和現狀,這可能是不少人都會好奇的點。除此之外,“情義帶貨”環節還能對《人生一串》進行延伸,豐富《人生一串2》的畫面內容,使得節目更具溫情。

  紀錄片的商業化融入雖不易,但也並非不可能。更多優質內容的產出是不可或缺的,同時,還要有一定的行業及品牌調性要求,一味地納入商業元素,毫無誠意地向受眾硬塞,隻會與市場漸行漸遠。

  資料圖片

  網絡平台發力助推紀錄片“年輕化”

  根據《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18》數據顯示,目前,新媒體已經成為與專業紀錄頻道、衛視綜合頻道同台競爭的第三大市場主體,大有與后兩者形成三足鼎立之勢。2018年,新媒體紀錄片生產投入佔紀錄片市場整體的23.9%,市場份額佔18.9%,然而,這個比例在2013年前僅為3.5%和2.6%。

  這也就意味著,伴隨著新媒體視頻平台紀錄片數量的幾何級增長,將會開發出大量的年輕受眾群體,他們大多帶有包容開放的視野、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創新多元的思想認知等屬性。為此,紀錄片在創作觀念、作品形態、傳播渠道等方方面面都傳遞出了“年輕化”的信號,作品整體更加符合年輕受眾的觀看需求和習慣。畢竟,“得年輕人者得天下”的行業走向已然形成,使得紀錄片的創作必須要主動靠攏這一群年輕主力軍。

  以B站為例,該平台紀錄片高級顧問朱賢亮說:“B站用戶比較喜歡的題材我們會優先考慮。不僅僅是迎合受眾,我們也在引導用戶對紀錄片內容感興趣,在B站收獲更多的知識。”

  作為主打年輕人文化社區的B站,其播出的《人生一串2》,內容喜聞樂見,同時,幽默而又富含深度的旁白以及清奇跳躍的配樂也是讓不少年輕人喜愛的理由。更重要的是,平台對受眾互動體驗的注重和平台自身“深厚”的彈幕文化也為該紀錄片增添了不少熱鬧的氛圍,打破了紀錄片傳統的觀看和交流場景,使得年輕受眾與紀錄片之間產生了一種特別的黏性。因此,紀錄片的發展除了離不開節目自身優質內容的打造,也離不開視頻平台的發力。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