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三波熱潮創新傳統文化傳播形式

2019年08月29日07:03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三波熱潮創新傳統文化傳播形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哺育中華民族最為寶貴的精神食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既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規律的高度概括,也為今后文化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從古到今,文化的發展繁榮始終離不開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渠道穩固,建構完整,次第有序,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貫穿始終。近百年來,中國社會生態發生了根本改變,舊有的傳承渠道和傳播形式已難以適應。近年,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發展,大眾傳播方式方法更替加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新渠道的建立和傳播方式的創新在不斷探索中前行,這就需要及時總結經驗,發現規律,以利借鑒,服務發展。

在當代中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傳播最具影響的三波熱潮發生在最近40年,都是由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形成的。第一波熱潮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由電台廣播、電視授課、鑒賞辭書出版組成。《閱讀與欣賞》是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名牌欄目,1978年在停播10年后恢復播出,成為百廢待興時期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早的報春花。其特點是“三名”,即由教育名家如葉聖陶、臧克家、蕭滌非、吳小如、傅經順等撰稿介紹中國古代經典名作,由號稱“國嗓”的著名播音員葛蘭、夏青等播誦。欄目被譽為“不見面的老師”,影響巨大,師范或者大中專教師都將欄目中名家對名篇的解讀作為提高授課水平的藍本,文藝青年也將其當作聆聽經典的文化沙龍。全國各省(市)電視台在此示范下,紛紛效仿,先后開設類似欄目。伴隨著電大、夜大的興起,以“電視大學”面目出現、通過電視特定頻道的宣講,成為傳播傳統文化的另外一種新形式。因其開播是為了滿足學歷學習需要,所以文史知識的系統講授成為基本特征。聽眾除電大、夜大學生外,文學愛好者也佔有相當比例,受眾多達數百萬人。隨后,上海辭書出版社率先推出的《唐詩鑒賞辭典》《宋詞鑒賞辭典》徹底顛覆了人們關於辭書的既有概念,帶動了全民中國古典文學閱讀熱潮,購買收藏鑒賞辭典甚至成為城鎮家庭的新時尚。之后各出版機構的迅速跟進,楚辭、漢賦、唐宋八大家、元曲、明清小說、古今雜文等鑒賞類辭書獲得全面填補。與辭書熱時間相仿,還有台灣地區“蔡志忠”經典文化漫畫系列圖書版權的引進。解讀經典,是這個時期的重要特征。

第二波熱潮發生在世紀之交,以“四大名著”改編為電視劇為先導,以央視《百家講壇》熱播為標志。此番熱潮,涌現了一大批文史宣講明星,主要的受眾是有一定文史知識的城鎮電視觀眾。

第三波熱潮以電視競賽的形式出現,最成功也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央電視台的《中國漢字書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和《中國詩詞大會》。

三波熱潮在時間上相互疊加,並沒有清晰的分界。在形式上各具特色,與時代需求、科技進步、技術發展、人們生產生活方式、閱讀習慣的改變相適應。由功利性掌握知識到文化素質提升的訴求,從知識階層到市民階層的普及,從成年人學習到青少年的學習引導,這是不斷進步的過程。與前兩波熱潮略有不同,第三波熱潮從迎合社會需求轉變為開發社會需求,體現了文化拯救的自覺。

三波熱潮發生在巨變中的中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民間的廣泛傳播貢獻巨大。總結規律以利發展。第一,轉變觀念,提高對傳承渠道和傳播形式創新重要性的認識。要充分利用科技革命帶來的便利,不斷創新傳播方式方法。第二,建立培育、激勵創新人才的機制,使更多文化領軍人物脫穎而出。第三,健全、完善鼓勵創新的體制和機制,實行知識產權的有效保護。第四,喜新不厭舊,創新與傳統並舉,多渠道、多形式、多方法的傳播,使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全面滋養,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石更加穩固。這是衡量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否成功的金標准。

(作者:傅秋爽,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