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創作“鐵三角”聯手打造 為寫《外交風雲》編劇買來地球儀

2019年09月23日08:02 | 來源:北京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為寫《外交風雲》 編劇買來地球儀

  《外交風雲》正在北京衛視、廣東衛視熱播。該劇是《彭德懷元帥》的創作“鐵三角”馬繼紅、高軍以及宋業明再次聯手打造,以歷史厚重為底色,用史詩般的創作,為觀眾打開了一扇通向歷史與未來的門。

  近日,編劇馬繼紅接受採訪,詳細解讀了創作始末、心路歷程與創作感悟。

  背景

  彭大將軍給了我膽氣和豪氣

  記者:是什麼機緣讓您參與創作《外交風雲》這樣一部外交題材作品呢?

  馬繼紅:對很多創作者來說,外交題材是一個令人仰止的高地,同時它又是一片散發迷人芬芳的聖地。外交題材影視劇,想做,是一種願望﹔敢做,是一種勇氣﹔能做,是運氣+功力。也許是剛拍完《彭德懷元帥》的緣故,彭大將軍給了我一身膽氣和豪氣,所以我想對這個既盛開玫瑰又布滿荊棘的高地做一次沖刺。

  記者:您之前對外交歷史了解如何?做了哪些准備?

  馬繼紅:在此之前,我對外交也是一知半解。為了把新中國外交的路徑摸清楚,整整三個月,我先后讀了一百多本書,寫了80萬字的讀書筆記,看了大量的紀錄片和影碟,同時採訪了一些老外交官。分集大綱就寫了六稿,並先后召開了四次專家研討會,終於理清了頭緒。

  自曝

  在地球儀上找靈感

  記者:您覺得把新中國外交這段歷史呈現出來,對於今天的觀眾有什麼意義?

  馬繼紅:“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當年,一窮二白的新中國,面對美帝國主義的封鎖和挑舋,敢於說不!今天,已經挺起腰杆日漸強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更應該勇立世界潮頭,迎接風雨挑戰。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把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呈現給電視觀眾的意義所在。

  記者:劇本創作期間,您覺得最難把握的是什麼?

  馬繼紅:想要寫好《外交風雲》就不能把視野局限在一枝一葉的微觀世界,不能把思維禁錮在“杯水風波”的小眾情懷,必須努力培養“海納百川”的胸襟,鍛造“大河奔流”的氣勢。為此,我專門買了一個大地球儀,一有空便輕輕轉動它,看那藍色的大海、褐色的土地、標出來的一個個國家,然后張開想象的翅膀,打撈那些塵封的往事:日內瓦會議、萬隆會議、聯合國大會……

  心得

  小細節塑造偉人另一面

  記者:劇中涉及的人物角色眾多,您重點刻畫了外交戰線的毛澤東和周恩來,創作劇本時您是怎麼考量的呢?

  馬繼紅:我寫毛澤東,主要寫他的睿智和膽魄,他看世界,總是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遠、想得深、悟得透。我寫周恩來,主要寫他的風度和魅力,總理是被世界公認的外交天才,他虛懷若谷的儒雅氣質,他接人待物的彬彬有禮,他綿裡藏針的談判藝術……都凸顯出超強的人格魅力。

  記者:雖然整體格局基調厚重,但劇裡有很多充滿溫度的細節,在具體的創作中,您是怎樣兼顧大格局與小細節的呢?

  馬繼紅:我寫了三場不同尋常的宴會:第一場是1958年,最后一批志願軍從朝鮮凱旋,周恩來在政協禮堂為他們舉行歡迎宴會,此時毛澤東自己悄悄把收藏的毛岸英的遺物拿出來﹔第二場是1959年蘇聯專家接到撤離命令,盡管毛澤東很憤慨,但還是囑托周恩來舉辦送別宴會﹔第三場是1961年國內連續遭受自然災害,早就宣布不再吃肉的毛澤東惦記著在荒漠上研制原子彈的科學家,除夕夜,周恩來代表毛主席舉辦了一場別具一格的宴會:被宴請的科學家們,每人面前放著一碗紅燒肉……文/記者 楊文杰 統籌/劉江華

(責編:趙光霞、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