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攀登者精神

劉海波
2019年09月27日07:11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原標題:攀登者精神

  上海電影人獻給新中國70周年的電影《攀登者》,是一部氣勢恢宏、極富視覺沖擊力的大片。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物質匱乏時期,中國登山隊員首次從北坡登頂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壯舉蘊含大量看點,極寒氣候、缺氧環境、險峻的大山、陌生的征途、瞬息萬變的極端天氣,構成主人公登頂的重重障礙,使影片在呈現人與自然搏斗的視覺奇觀之外擁有飽滿的情節張力。

  《攀登者》真正動人之處並非情節和畫面,而是全片洋溢的一種精神,一種中華民族特有的攀登者精神。這種精神貫穿全片,讓我們走出影院仍激動不已。在筆者眼裡,這種攀登者精神有豐富的內涵。

  所謂攀登者精神,首先是不畏艱險、排除萬難、人定勝天的大無畏精神。海拔八千多米的珠穆朗瑪峰被稱為世界第三極,常年被厚厚的積雪覆蓋,登上它需要超強的體力、耐力和高超的技巧,這是一座讓人望而生畏的神山。而從常年得不到日照的大山的陰面,也就是位於我國境內的珠峰北坡登頂更是難上加難,前無古人。1960年,在國家還處在三年自然災害的艱苦條件下,中國登山隊員硬是以簡陋的登山裝備實現人類歷史上首次北坡登頂。此后,又在1975年再次登頂,並完成首次覘標測繪,測得珠峰高度為8844.43米,這一高度后來為世界採用。

  攀登者精神還是一種堅持不懈、久久為功,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頑強精神。事實上,中國兩次登頂珠峰都非一帆風順。第一次登頂是在原定的中蘇聯合登山隊突然解散,中國人一缺經驗、二缺裝備的情況下完成的。不幸的是由於這次登頂沒有留下影像資料,國際上一直有質疑聲。影片中以方五洲為代表的中國登山人從未放棄再次登頂的目標,始終默默訓練、保持體力,終於在15年后,收到國家再次組建登山隊的召喚,完成二次登頂的夙願。登山隊員楊光在經歷登頂失敗並承受截肢之痛后,幾十年不放棄,終於在暮年完成全球第一例靠假肢登頂的壯舉。

  攀登者精神還是一種甘為人梯、甘於奉獻的自我犧牲精神。片中,方五洲在第一次登頂時,為了協助隊友征服8680米處的第二台階——一處無法固定鋼錐的4米高峭壁,一處讓英國登山家無功而返的天然屏障,毅然讓隊友踩著自己的肩膀上去,在極度缺氧的環境裡冒著生命危險搭起人梯﹔曲鬆林為了避免踩傷隊友脫掉登山靴,以至於凍傷腳趾留下殘疾。曲鬆林雖然無法再次登頂,但他承擔起訓練新一批隊員的重任,甘為1975年二次登頂的人梯。中國人之所以歷經幾千年的苦難而愈挫愈強,就是因為有這些甘為人梯、甘於犧牲奉獻的民族脊梁在。

  攀登者精神還是一種團結一致、相互協作、共克難關的集體主義精神。中國登山隊在艱苦的歲月裡能完成北坡登頂的壯舉,既有國家的重視和支持,擠出經費支持購置必要的裝備,支持訓練,還有當地駐軍和藏族同胞在高寒地區修筑道路、保障后勤。具體到登山隊,則離不開氣象、通訊、醫療、后勤各部門的協作和保障,離不開現場的指揮。徐纓作為留蘇回國的氣象專家,就為登山任務的指揮和實施提供了有效的氣象資料和及時的氣象預警。作為非職業登山運動員,在高海拔地區工作,他們面臨的危險一點不比登山運動員差。

  攀登者精神更是祖國利益高於一切的愛國主義精神。1960年中國人攀登珠峰與今天登山運動愛好者們征服天險不同,既有宣示主權的目的,也有為中國人爭氣的目標,是一次為國登頂。祖國利益高於一切,愛國主義是引領攀登者們的最高精神。正是為了祖國利益,攀登者們才不畏艱險、勇於攀登,才自我犧牲、甘於奉獻,才不計得失、團結協作,才堅持不懈、久久為功。

  觀眾在電影《攀登者》中感受到的不是一種征服自然的個人英雄主義,而是中華民族昂首世界之林的民族自豪感,是一種生為中國人、深愛共和國的愛國情懷。

  (作者為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教授、上海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