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張藝謀成平遙影展"人氣王" 坦言將始終追求創新 

袁雲兒
2019年10月12日06:59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不裝大師,不懼抨擊批評

  張藝謀

  凌晨四時就有影迷排隊候場,因為人數太多,活動臨時從影廳改到露天劇場,1500個座位坐滿了從天南海北專程趕來的觀眾……正在舉行的2019年平遙國際電影展,迎來了影展三屆以來人氣最高的電影人——張藝謀。在與影展發起人賈樟柯的對談中,張藝謀說,為了在每部作品中都有創新,他不懼抨擊批評,不裝大師,以保持心態的年輕。他還喊話年輕編劇,希望他們寫出更多好劇本給自己拍。

  聊現狀

  “做喜歡的事就不會累”

  張藝謀最新的一個身份,是在剛剛結束的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群眾聯歡活動中擔任總導演。活動結束后,一張張藝謀坐在天安門廣場台階上的照片傳遍了社交網絡,照片裡的他靜靜地看著表演,專注中透著一絲疲憊。

  當被問及這張照片時,張藝謀笑言,其實當晚自己和工作人員拍了很多照片。聯歡活動也讓他深感震撼,“很多人半年來為這場聯歡活動付出了努力,排練都是通宵。上萬人同時放聲歌唱,人生能有幾次這樣的經歷?”

  至於網友關心他是不是太累了,張藝謀不假思索地回應“不累”,這樣的工作強度對他而言是常態。“我這人就是俗話說的勞碌命,總是喜歡創作。除了電影,還做很多大型活動、舞台劇,忙各種事情。其實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不會累,別人看著累,但你自己不累。”

  國慶之后,張藝謀將推出三部電影新作,其中《一秒鐘》《堅如磐石》已經制作完成,另一部《懸崖之上》預計年底開機。他介紹,這三部都是自己此前沒有嘗試過的類型,希望自己的作品能盡量多元化,“《一秒鐘》是我寫給電影的情書,是我的青春記憶,故事也是自己寫的。《堅如磐石》是我第一次拍警匪片,我稱之為‘硬派警匪’,充滿都市感、很冷峻的寫實主義。諜戰片《懸崖之上》要在東北雪鄉拍,有一種冰天雪地的氛圍、劍拔弩張的懸疑,強調人和人的情感關系,體現人性的魅力。視覺上也很有特點,會不斷下雪。”

  憶往事

  “那我還挺先驅的”

  在賈樟柯的發問下,張藝謀談起了自己導演生涯中的幾部重要作品,甚至包括一直以來他不太願意提及的《代號美洲豹》。賈樟柯認為,從這部1989年的作品起,張藝謀開始商業電影的實踐,對此,張藝謀調侃道:“那我還挺先驅的。”

  張藝謀回憶,拍完《紅高粱》后,顧長衛的一個朋友想給他投資一部電影,他一看劇本,是反劫機題材,有動作元素,就來了興趣,“當時談不上商業不商業,但現在看來完全就是一個新嘗試。這部電影后來不太成功,可能擱到今天就不一樣了。”

  《大紅燈籠高高挂》改編自蘇童的小說,充分展現了中國傳統建筑之美及背后蘊含的文化。“喬家大院有一個類似二層平台的設計,有一天我坐在二層往下看,想怎麼拍、怎麼構圖,突然看到方方正正的透視線,特別嚴謹,‘沒有規矩哪來方圓’這八個字就浮現出來。”於是,“規矩”二字成為全片主題,大院裡每晚的點燈、封燈,儀式化的旋轉、循環等,構成了影片無處不在的隱喻和視覺風格。“《大紅燈籠高高挂》有點兒像《紅高粱》的一個反面,后者是那種自由、狂野、不拘一格的天性,前者就是規矩、壓抑、一成不變的掙扎感。”

  《秋菊打官司》被賈樟柯評價為國內最早借鑒紀錄片手法展現現實的電影,對此,張藝謀調侃自己“當時應該是中國偷拍的大師了,比狗仔隊要早得多。”他說,拍攝該片時直接放棄了劇本,每天隻有一個大綱,幾句話,就去偷拍了。“我們有兩組攝影,藏到寶雞城鄉結合部各種能藏的地方,擱一個紙箱子,半夜四五點兩位攝影師進去,穿上尿不濕,拿上水和饅頭,箱子開兩個孔,拿黑布擋著,等大家不注意時掀開拍。演員換上戲服,大家也認不出來,副導演帶著先走一遍位,假裝找人,然后讓演員走。錄音就是把小麥克風提前挂在各種建筑上。”

  至於被公認為開啟中國電影大片時代的《英雄》,張藝謀則直言這部作品屬於“無心插柳”。影片籌備時,李安的《臥虎藏龍》已橫空出世,張藝謀本打算放棄,但在制片人江志強的堅持下還是拍了。后來江志強又聯系張藝謀,要不要梁朝偉,要不要張曼玉,要不要李連杰……陣容和投資以幾何倍數增長,為了美觀,連片中的馬匹都被焗成黑色,造就了這部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大片,“真沒料到,上映時《英雄》居然成了大話題。當時內地電影市場全年票房是人民幣八億多元,我們就佔了兩億五,要用今天的票房成績看,相當於單片一百多億元的票房,那是不得了的。”

  談未來

  “請大家給我提供好劇本”

  總結這些年來的創作歷程,張藝謀以一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概括自己,他希望自己在每部作品中都能表現出創新和獨特性,“拿到一個劇本或故事,我就會想要怎麼說這個故事,有什麼興奮的東西能讓觀眾覺得有創新,包括做各種大型活動也是一樣。這大概跟個人性格有關。”

  拍《紅高粱》時,作曲家趙季平隻設計了一把嗩吶,但張藝謀覺得不過癮,說能不能幾十把嗩吶一起來,趙季平說,那樣就太吵了,張藝謀說,咱就要吵,於是最后四十幾把嗩吶齊吹。“從那時起就養成了尋求創新的習慣。有時候故事實在沒辦法了,就研究畫面,畫面沒辦法了,就在形式上創新,總希望有一些不同,哪怕這種不同被別人抨擊、詬病。我也不太愛惜自己,不裝大師,還是希望能保持心態的年輕。成熟完美的作品談何容易,還莫如追求一個特點,追求一種自己想要表達的感覺。”

  張藝謀給自己的定位是一名職業導演,用畫面講故事,習慣於形象思維。“如果一個職業導演大部分時間都是自編自導,那樣節奏會慢。為了發揮我的強項,請大家給我提供好劇本,這樣我就可以多拍幾部電影。”在張藝謀看來,現在中國電影最缺的就是好編劇,他希望自己能夠遇到各種各樣的好劇本,然后把它們拍出來,“這樣更自由,更有一些感性的東西。”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