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少年的你》:不再用濾鏡觀察少年世界

韓浩月
2019年11月05日08:33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少年的你》:不再用濾鏡觀察少年世界

  由曾國祥執導,周冬雨、易烊千璽等主演的《少年的你》,上映11天,票房奔向12億。這部經歷了改檔並突擊宣布公映的青春片,似乎攜帶著一股難以抵擋的力量,與觀眾對校園現實題材的渴望迎面相撞,碰出不一樣的火花與思考。

  電影觸碰到了“校園欺凌”這個題材。“校園欺凌”話題並不敏感,但真的要探討這一現象,創作者的確要小心謹慎,因為一不小心,會有美化暴力的嫌疑,不排除會有未成年觀眾產生效仿心理。

  但《少年的你》在這方面處理得比較得當,電影盡最大可能地避免掉了血腥場面,對一開始發生的“女生跳樓事件”進行了模糊化的處理,傾向於藝術化的影像風格,也淡化了故事的“殘酷”程度。同時,電影對“校園欺凌”一直持批判態度,以男女主角純粹的感情交流為敘事基調,使得影片具備了“愛的教育”的功能。

  “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少年的你》的這句台詞,其實也是影片最大的價值觀,在呈現“傷害”的同時,影片用具有犧牲意味的“保護”精神,對片中的人物乃至片外的觀眾,進行了一次同步的治愈。如果“保護”一直都在,那麼“傷害”就會被避免,理想的校園環境,需要更多來自成年人、來自制度的力量進行庇護才能形成。

  《少年的你》中的幾名學生,包括“欺凌者”在內,其實都是“受傷者”,他們的遭遇,是家庭傷痕、社會傷痕的一種延伸,他們都不同程度地承受著學習之外的巨大壓力,當這股壓力無法紓解時,他們才會選擇對弱者施暴,而弱者不反抗的原因,也是多元的。所以,在對“校園欺凌”說不的時候,不要忘了對來自成人世界的淡漠、粗暴進行檢討,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如果學生對父母都充滿信任,遇到棘手的問題都可以通過父母的幫助來解決,校園暴力的發生幾率就會大大降低。

  法律與成年人介入“校園欺凌”,長時間以來存在屏障,校園之牆像道無形的網,將屈辱牢牢地隔離開來。除了師長與家庭的影響,學生也要擁有一套自我教育的體系,讀什麼樣的書,看什麼樣的電影,玩什麼樣的游戲,都會無形中在學生的內心世界掀起波瀾。

  在《少年的你》的對比下,回看過去的青春片,會覺得一些年代感很強的青春片是存在問題的,比如打架,這一行為甚至在過去一些年成為青春片的潮流,打架被渲染為荷爾蒙充足的表現,也被當成一種男子漢氣概來傳達,“頭破血流”的校園記憶會成為一段“英雄史”,在多年之后被津津有味地回味﹔比如早戀、早孕、自殺等這些關鍵詞,一度成為青春片的“標配”。

  不是不能涉及這些描述,而是要看故事被講述時創作者究竟想要告訴觀眾什麼。青少年(尤其是中小學生)生活在成人眼裡,一向是單一的、幼稚的、透明的,像一張紙、一缸水一樣,而事實並非如此,正是因為青少年的精神世界遠遠未成熟,他們的思想、行為才會更容易被影響、被污染,青少年群體內在的復雜程度,是要超過成年人想象的。電影工作者在創作青春片時,不能一味地懷舊,不能用記憶的濾鏡把往事全部鍍上美好的顏色,更不能出於獵奇、惡趣味,將青少年臉譜化。

  《少年的你》公映時,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舉行分組審議,針對未成年人犯罪處罰輕、無法入刑的問題,討論“《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草案”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訂草案”。如影片片尾所示,針對“校園欺凌”,國家已經數度出台相關措施,相信隨著這次對兩大法規修訂草案的討論,會促進“校園欺凌”問題的徹底解決得到更大一步的推進。

  電影的價值除了娛樂功用,還有促進社會往更好方向發展的作用,像《我不是藥神》一樣,《少年的你》成為話題電影,吸引了大量包括青少年在內的觀眾觀看,其潛在的意義,會在以后的日子慢慢被發現。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