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光明日報:讓綜藝節目發揮"代際對話、傳承創新"作用

2019年11月14日07:05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讓綜藝節目發揮“代際對話、傳承創新”作用

近年來,綜藝節目在形式、內容等層面不斷探索嘗試,許多熱門綜藝更容易在年輕觀眾之間形成潮流、引起熱議。而當綜藝節目逐漸承擔起觀照現實、逐步挖掘深度與意義的責任時,年輕潮流在綜藝市場中的“專屬”局面開始被打破,涵蓋更廣泛的年齡層、構筑代際溝通的紐帶等作用開始融入綜藝節目的追求之中,代際對話、傳承創新成為綜藝市場的新動向。

當前,新媒體時代帶來了分眾化、碎片化的趨勢,更多的信息選擇也逐漸稀釋了“全家人圍坐在一起收看電視節目”的習慣與氛圍,如今不同年齡層觀眾之間可以共同探討的電視節目越來越少。同時,綜藝市場中針對年輕群體的娛樂產品層出不窮,甚至同質化堆疊,而針對年長觀眾群體的節目大多固守不變、形式僵化,二者之間頗有畫地為牢、各自為政之勢。在這樣的背景下,不少節目創作開始重新審視自身發展,致力於打造能形成真正大眾化效應的“合家歡”作品,新的探索也成為家庭、社會中代際溝通的新話題。例如,東方衛視近期播出的《中國夢之聲·我們的歌》,節目邀請德高望重的“前輩歌手”和頗具人氣的“新聲歌手”同台演繹,他們在雙向盲選的情況下進行合唱,以音樂為語言進行對話。當經典金曲融入了當下的元素與唱法,音樂風格在沖突和碰撞之下成為跨越代際交流的最佳符號。場下的歌迷也覆蓋了各個年齡層,他們既表達了屬於各自年齡段的收聽偏好,又共同流露出對同一首“經典再現”的共同喜愛,以節目形成對話互動。這些積極的實踐讓人們看到,好的綜藝節目完全能夠消弭觀眾的代際審美隔閡,以藝術、情感等共通語言為契合點,突破藩籬提取人們收視偏好中的“最大公約數”,以此打造出幾代人一起觀看、共同喜愛的優秀文藝作品。

當綜藝節目擴展了觀眾群體的廣度,代際彌合拉長了時間線,自然而然地挖掘出內容的深度與分量,將“傳承”的內涵進行詮釋。在《中國夢之聲·我們的歌》中,曾經的音樂經典與當下的流行音樂表達共同走出各自的“舒適圈”,兩代歌手相互學習借鑒,年輕人看到了老歌的不衰魅力與前輩的敬業精神,前輩們接觸到了創新唱法的演繹並感受到了后生可畏的力量,老歌新唱延續了經典,肯定了創新﹔不僅如此,通過嘉賓們各自的回憶,節目也復盤了嘻哈、搖滾等音樂形式在中國幾十年來的本土化歷程,進而觸發共情。同樣,優秀傳統文化跨越代際與時空的傳承,也成為諸如央視推出的《經典詠流傳》《國家寶藏》等一系列熱門文化類節目的前提,前者以現代歌曲、熱門歌手等形式全新唱響古代詩詞的悠遠魅力,后者則以現代化科技“激活”來自歷史長河中珍貴文物的故事。

由此可見,當傳統經典與當代創新相遇,“傳”的是精神品質,“承”的是創新活力,得到的是一部部幾代人都喜愛的優秀作品。信息化時代迎來更多曾經想象不到的變量,在經典難以走進快餐化的文化氛圍、當今時代又頻頻缺失經典與佳作之時,好的綜藝節目開始嘗試成為二者的“黏合劑”,拉近了代際的距離,承擔起呼吁溫故而知新的社會觀照。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小時代裡,而這些小時代終將成為一個個瞬間匯入歷史長河,融合成屬於更多人的大時代,綜藝節目於此,開始採擷著不同時代的美好與光芒,在交融碰撞中造就了歷史的厚重感。如果每代人都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眺望遠方,如果代際的彌合可以在共同觀看節目中變得更加順暢,有如《中國夢之聲·我們的歌》《忘不了餐廳》《國家寶藏》等創作便不辱使命,完成了跨越時空的聯結,這些聯結將使每個時代、每段歲月的輝煌匯成文化自信,注入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引領人們走向更光明的未來。

(作者:譚雪芳,系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