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中國地名大會》:一堂恰逢其時、妙趣橫生的地名文化通識教育課

2019年11月20日13:03 | 來源:央視網
小字號
原標題:《中國地名大會》:一堂恰逢其時、妙趣橫生的地名文化通識教育課

  (作者系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六朝博物館館長胡阿祥)

  11月16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制作的《中國地名大會》在中央電視台央視中文國際頻道正式播出。

  作為首檔大型地名文化類節目,我認為它高度切題了日前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的要求,節目創新方法手段,用接地氣、有生氣、聚人氣的內容和形態,豐富了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載體,營造著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濃厚氛圍。

  《中國地名大會》對於保護和傳承優秀傳統地名文化而言,堪稱是一次恰逢其時的通識教育課,理由有兩點。

  第一,它用由表及裡的解讀,重塑大眾對地名文化的重視和自信。

  地名就像陽光和空氣,它和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密切相關,而許多人對它的認知僅停留於表面。我一直認為,行走在地名裡,就是走在歷史裡。比方說走在深圳的地名裡,就是走在改革開放的歷史裡﹔走在南京的地名裡,就是走在六朝古都的2000多年的時光長河裡。然而,隨著日新月異的建設進程,不斷有新地名出現、舊地名消失,不會起名、不知名稱意思、不會正確使用名稱,類似這樣的情況時常出現。

  地名是鮮活而且廣泛的文化符號,承載著世世代代延綿而來的民生、民情、民意,理應被我們視作真實而且珍貴的文獻資料,如果不能正確看待和傳承地名文化,會造成我們文化記憶的斷裂、歷史記憶的斷層。

  2018年12月,民政部、公安部、自然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印發的《關於進一步清理整治不規范地名的通知》,對清理整治不規范地名工作作出安排部署,指出“清理整治不規范的地名是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的重大政治任務,是傳承保護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地名大會》的出現讓人眼前一亮,更是讓人心頭一振,它以電視節目的形態,深入地名背后的歷史文化、經濟興衰、民族融合、風物演變、民俗風情、方言、諺語、故事。

  哪些地名和孝親文化有關?大槐樹為什麼是尋根的代名詞?“克拉瑪依”是什麼意思?《中國地名大會》從不同角度呈現天南海北的自然風光、文化旅游、特色美食以及非遺、民俗、名人等等,同時展示當代社會生活發生的巨大變化,強調地名文化的當下價值。它讓觀眾看到,每一個地名的背后,有中國的傳統、歷史、文化,有鄉音、鄉情,這裡凝聚著中國人的人文基因。當我們對內心、對地名文化有了這樣一份親近和敬畏時,必然會升騰出自信和自豪感。

  第二,它用深入淺出的表達,激發大眾的情感共鳴和集體熱愛。

  《中國地名大會》不僅選中了一個精妙的節目立意,而且在表達方式上做到了有情感、有深度、有溫度。

  首先,節目一脈相承了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中國大會”系列節目的挑戰模式,廣邀來自天南海北、各行各業的地名高手同場競技答題,保証了知識的密集輸出。題型豐富多樣,方式別出心裁,比如“名揚天下”環節的大型地名陣列裝置、終極挑戰環節的34級“地名天梯”,還有攝制組走遍全國百余個地方採用4K超高清拍攝而來的精美視頻……這些創新元素讓大美中國以一種高度濃縮的方式呈現在舞台之上,激發了選手的挑戰欲,做足了節目的趣味性。

  與此同時,節目主題突出、情感飽滿,尤其擅長用一個個生動而具象的人物、故事,激發大眾傳承地名、保護地名的一腔深情。我印象最為深刻的一位選手,是能為旅客秒速規劃出行線路的西安火車站售票員李聰,她能在一個小時內默畫出全國鐵路結算站示意圖,包括807個站名、343個線名、606個結算站、201個非結算站。從李聰畫的全國鐵路圖上面,我所看到的不光是一個一個地名,一個一個數字,實際上就像一盞盞的明燈,指引著我們回家的路。作為節目嘉賓,我深深覺得與其說他們是挑戰選手,不如說他們都是地名文化的傳承者和建設者。

  在我們進一步弘揚愛國主義教育的今天,《中國地名大會》用一個全新的切口,激發了我們對腳下這片土地的集體共鳴。當我們重新擦亮了地名文化,自然對大好河山、燦爛文明、悠久歷史多了一重細膩而真切的感知,被激發出傳承和建設的強烈使命意識。我想,這就是節目最為深層的意義吧。

(責編:燕帥、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