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未來已來 直面巨變

江作蘇
2019年11月21日13:41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未來已來 直面巨變

作為媒體,應該有預見性,不僅預見他者,而且還要預見自我。新聞人的經驗性常識是:佔有平台,未來可期。而超越普通經驗的網絡現實,已經把未來穿越性地推到人們面前,也就是未來無所不在的高效媒介環境,已然環繞於我們身邊,僅有傳統平台是不行的,必須面對巨變。

關於這一點,習近平總書記敏銳地指出:“全媒體不斷發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四全”觀提示我們要意識到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已導致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和傳播方式正發生深刻變化。

在這方面,媒體人的應對還遠未適應。具體而言在四個方面有待加強:

一是應變意識。媒體人獨佔或優先享受新聞資源是一種傳統的心理本位,未來這種本位優勢將不會存在,而且越是智力密集和經濟發達的地方,新聞信息越無可能壟斷和專予某人優先佔有。為應對此種狀態,必須建立“全員”理念,就是在與無處不在的信息競爭者的共處中,保持“競合”的意識,在又競爭又合作的狀態下執業。

二是多維多態意識。根據觀察梳理,當受眾長期沉浸於移動、多媒體信息環境中,其信息接受的習慣與預期已隨之改變。單維單態的信息將失去相應的影響力,多維多態的信息將主導信息市場,順應潮流是因應的不二選擇。

三是能力交叉與提升意識。所謂“全”,內含有包容性大、交叉性強的意思,“四全媒體”的驅動者是人,而人的能力制約著全程、全息、全員和全效媒體的建構與運營,目前各媒體都短缺交叉復合型人力資源,可說是明顯短板。

四是媒介素養與倫理更新。作為一門學問,媒介素養與倫理研究的重點是行為的底線與尺度。當網絡媒體帶來的傳受關系變化、虛實形態交混、時空轉換頻仍狀態下,媒介和媒體人容易失去明晰的坐標,從而導致在真偽、善惡、雅俗、尺度、責任方面的意識模糊。例如,頻繁出現的侵犯隱私權與著作權糾紛,就反映了這種狀況。

媒體人過去的學習與培訓,基本上是經驗型的,而在未來已來的情境下,並無現成的經驗可復制傳授,這需要在能力建設方面,建立一種與未來共舞的機制。作為傳統理工科培養的計算機人才,經過打磨錘煉,証明可以做出一個又一個優秀的多媒體新聞作品,其中不乏10萬+和億+之作,但是怎樣把龐大的傳統新聞隊伍總體性地轉換,以適應“四全媒體”的人力資源秉賦要求,還缺乏有效可靠的路徑設計。

新聞人每天要面對自己不熟悉的對象,每天要報道自己不一定都懂的事,從職業性格方面是不懼怕新事物的。此時,關鍵是要意識到未來已來,緊迫感和節奏感必待加強,以求變而滿血重振。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