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開講啦》+"系列開啟全新節目模式 游輪上講述上海故事

李淼
2019年12月04日13:41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開講啦》+”系列開啟全新節目模式——游輪上講述上海故事

近段時間,關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以下簡稱總台)央視綜合頻道《開講啦》的觀眾發現,這檔“7歲”的節目又有了新變化:全新包裝,令人耳目一新﹔真人紀實,讓講述更真實動人﹔內容升級,“《開講啦》+”系列特別節目帶領觀眾登上黃浦江游輪、走進空軍基地……

節目制片人王曉萌告訴《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今年以來,在總台全面煥新的背景下,《開講啦》一直在不斷探索改版創新。其重點打造的“《開講啦》+”系列開啟全新節目模式,將演播室帶到全國各地,與觀眾面對面交流,“《開講啦》+上海”就是首次嘗試。

沉下去,尋找好故事

自2012年開播以來,《開講啦》已累計播出300余期,嘉賓橫跨文化界、政界、商界、學界,既包括威廉王子、馬雲、李寧等名人,也有“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中國載人航天之父”戚發軔、“復興號”總設計師梁建英等一批行業引領者。

王曉萌坦言,作為一檔7年長青的“綜N代”,如何從更多維度打開青年觀眾視角,成為《開講啦》發力創新的重中之重。

今年既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上海解放70周年。70年來,上海作為中國的經濟中心,不僅是世界理解中國的一扇門,也是在中國“看見”世界的重要窗口。因此,“《開講啦》+”系列將首站選擇了上海,與上海市委宣傳部圍繞“新中國成立70周年”這一重大宣傳主題共同策劃,在演講嘉賓和主題選擇上也力求有新突破。

該系列分別邀請了《紅旗頌》作者、著名作曲家呂其明,中國最高建筑上海中心大廈的建造者、上海建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龔劍和首個落戶中國的國際金融行業協會——全球清算對手方協會秘書長馬庫斯三位嘉賓,從文化、建造、開放三個維度展現新中國70年來的變遷與發展。

89歲的呂其明,1949年5月26日隨解放軍進入大上海,作為“血液中流淌著紅色基因”的烈士之子,見証了上海發展,更見証了新中國70年的成長與繁榮。他創作的《紅旗頌》至今為人們所傳唱,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當年的青年才俊完成初稿隻用了7 天,卻足足用了54年對這部作品進行精益求精的打磨。

世界上400米以上的摩天大樓隻有26棟,中國就佔了14棟,其中,上海中心大廈作為中國第一、世界第二高樓,是中國超高層建筑的裡程碑。它是風靡全國的網紅打卡點,其建造者龔劍卻並不為人所知,這位從業36年、經歷了從20米的土台建筑到632米的中國第一高樓的造樓人,通過自己的分享讓觀眾從不斷刷新的中國高度中感受到祖國強大的經濟實力。

2017年全球清算對手方協會落戶上海,發布了首個產生於中國的清算行業國際標准“外灘標准”,這是上海在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和金融市場對外開放方面邁出的重要一步。這個領域對很多民眾來說還是認知盲點,節目借助馬庫斯這一外國人的視角,通過他與上海的故事,呈現了新時代中國的開放。

這些不為人知的故事背后,是一座城市的成長,更是一個國家的進步。三期節目錄制下來,節目組深感不沉下去發掘,很多這樣的好故事就不會被人知道。與上海市委宣傳部的深度合作開闊了節目視野,節目組也希望未來進一步與全國各地、各行業聯動,尋找更多有價值的嘉賓和有價值的分享。

走進去,講述真情實感

該系列還有一個特別之處,就是將嘉賓講台設置在“東方明珠號”上。這並不是《開講啦》第一次走出演播室,但登上行駛的游輪進行拍攝,還是第一次。

拍攝這組節目正好趕上台風,錄制開始前主創團隊還在盯著手機軟件關注天氣變化。其中兩期節目都是冒著雨錄制的,特別是最后一期趕上大雨,主持人和攝像都很狼狽。

但這並沒有影響節目效果,“東方明珠號”行駛在黃浦江上,以黃浦江兩岸地標建筑為錄制背景,讓三位親歷者的講述更添了一份真情實感,也讓現場和電視機前的觀眾對上海70年來的發展變化有了更為直觀的認識。

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金茂大廈、環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大廈,黃埔江畔這些不同時期的上海超高層建筑,背后都有龔劍全過程參與建造的故事﹔在上海生活70年,呂老對這裡頗有感觸,“我們相聚在游船上,忽然使我想到,我們偉大祖國就是一艘雄偉的巨輪”,上海奇跡般的變化、偉大祖國的蓬勃發展“正如浦江兩岸,美輪美奐,風光無限”﹔馬庫斯供職的全球清算對手方協會辦公室,坐落於外灘金融聚集帶,與外灘僅有幾步之遙,這棟米黃色大理石結構的經典建筑的標志性意義不言而喻。

“三位嘉賓都跟外灘有著不一樣的故事,這裡也最能反映上海70年來從浦西到浦東的發展和變化。”《開講啦》走進上海,並且在最有代表性意義的黃浦江游輪上完成節目錄制,《開講啦》主創團隊很慶幸做出這樣的決定。

接地氣,探索新表達

作為一檔面向青年觀眾群體的節目,如何用青年人喜聞樂見的方式,完成對前沿新知的分享和思想聲音的傳遞,把“高大上”“專精尖”的主題,用青年人喜歡的語態進行表達,從而實現正向價值的傳播——《開講啦》為業界提供了一種創新思路。

在通過圖文直播和“全民小紙條”實現互動的基礎上,近期節目又以全新的AI形象“小開”作為代言人貫穿始終,通過“小開劃重點”“小開幫你問”等環節的設置進一步拉近節目與青年觀眾的距離。

同時,在內容上,改版后的《開講啦》更加注重青年視角,在青年嘉賓的選取上突出代表性,在節目話題的設置上強化貼近性,以年輕人喜歡的方式和語態,實現節目表達的多元化。

比如“《開講啦》+上海”系列中,與開講嘉賓龔劍的對話環節就邀請了一位航拍攝影師作為青年代表,他不僅在節目中分享了自己的vlog,帶領觀眾從0米、100米、200米、300米、600米不同角度看上海全貌,還從自己的觀察出發向龔劍提出了“如何思考人和建筑關系”的議題﹔在呂老那期節目的提問環節,一位來自上海音樂學院的小提琴手現場演奏了《紅旗頌》定稿版和廣為流傳版的片段,從演奏者的角度對呂老兩個版本的創作進行了直觀對比。

介紹中,記者了解到,節目組提前一周將嘉賓介紹和人物小片放到網上,青年代表帶著自己的觀察提問,他們的關注點也代表了時下年輕人的興趣點。事實上,《開講啦》平時就很注重青年嘉賓的積累,因此,能很快鎖定與節目主題相匹配的青年代表。“經過多年運營,節目組建立了與年輕受眾有效溝通互動的渠道,並且創作團隊大部分是年輕人,也保証了節目‘從年輕人中來,到年輕人中去’。”王曉萌說。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