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國際傳播類節目影響力與日俱增

2019年12月04日06:59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國際傳播類節目影響力與日俱增

中國文化藝術的對外交流,承擔著面向國際舞台凝聚人心、以文會友的使命,而通過中國影視作品進行文化傳播也是一種越來越普遍的交流途徑。通過影視作品進行文化國際傳播的目標受眾除了國境之外的群體,還有一部分其實是已經來到中國的群體。他們本身或對中國文化懷有興趣,或與中國有著業務往來,或對中國發展、中國經驗抱有探索、學習之心,他們以各種因素結緣中國、來到中國,是國際傳播中距離中國的傳播主體最近、較易被中國文化影響到的人,也是可以助力中國更好地被國際社會理解認可的人,面向這一群體以影視作品助力文化傳播,是國際傳播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前不久在湖南衛視播出的《漢語橋》以漢語愛好者作為目標受眾,以比賽的形式吸引外國人參與和觀看,迄今為止已舉辦了十七屆,共吸引了來自全世界100多個國家近百萬選手的參與。在長期的堅守與創新中,《漢語橋》不是簡單地以語言表達的單一形式進行節目的設計,而是融入了音樂、戲劇等多種多樣的藝術表現元素,在活潑、生動的氛圍中引發外國人對漢語的興趣。讓節目本身發展為以文化交流、文化傳播為目標的文化品牌,不僅成為各國大學生學習漢語、了解中國的重要平台,也因輕鬆而豐富的文化內容的傳遞,在中國與世界各國青年之間架起了一座溝通心靈的橋梁。

在這種以語言學習為紐帶延伸的文化交流節目之外,近年來,以更加廣義、更加直接的影視作品制作拍攝體驗吸引了更多世界各國的人士來中國實地體驗,如有以紀實的方式進行拍攝,而后面向這一群體進行播出的節目類型,以及由外國留學生導演通過自身視角拍攝中國短片進行全球展映的影像計劃等。

去年“十一”期間,央視中文國際頻道推出的10集跨文化紀實故事節目《中國緣·愛上中國》,即以文化體驗的方式進行設計與創作,開展了具有針對性的傳播。節目中,來自美國、烏克蘭、伊朗等不同國家的嘉賓,來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在體驗的過程中,使自身以及觀看節目的受眾,感受中國文化的生動魅力。以文化為土壤連接起的中外師生之緣,以藝術為養分生發出的跨國文化交融,也能夠自然感染到屏幕前的外國觀眾,進一步拉近世界與中國的距離。而自2011年起,由北京師范大學會林文化基金、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主辦的“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已成功舉辦九屆。該項目旨在通過外國青年電影人的獨特視角,在中方志願者一對一配合下,創作一部十分鐘的中國文化短片,意在凸顯外國青年的文化體驗與獨立創作,加強中外青年之間的跨文化溝通、交流與合作。

近年來,還有一系列以《智慧中國:眾創時代》《中國設計》等為代表的中外聯合創作方式創作的紀實類影視作品,從向國際社會直接介紹中國最高領導人的治國理念,到展現中國在制造業、高科技行業、創新創業等領域的成就,再到以設計師的作品為載體集中呈現當代中國藝術領域的文化創新,展現了大國治理背后的中國責任、科技發展背后的中國態度、藝術設計背后的中國創意。這類採用了國際合拍模式創作的影視作品,在創作之初,中外雙方就會進行深入的交流、實地的調研,令外國合作者通過一系列的中國故事、中國事實,感受到真實的中國人民、中國態度、中國精神,以向國際觀眾做出客觀真實的講述。這樣一種影視作品的創作方式,令中國故事的講述更有利於被來自不同文化群體的受眾廣泛接受,並增強中國形象與中國聲音在國際群體中的說服力。

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讓中國更好地向世界發出聲音,是中國文化對外交流、中國形象對外傳播領域的重要課題。在“一帶一路”倡議發起以來,在與全世界人民一道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越來越多外國人願意來到中國親身感受中國文化、感知中國發展,在走出去之外,如何在國境之內針對這一已經“走進來”的群體做好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用影像講述中國故事,助力國際交流與文化傳播,讓他們進一步被中國魅力所吸引,更好地理解中國、喜愛中國,需要中國影視作品的制作者和國際傳播者做出更好的探索。

(作者:張梓軒,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副教授)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