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長安十二時辰》《鶴唳華亭》《大明風華》

對話古裝大熱劇導演:"東方審美"帶他們回故鄉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
2020年01月21日06:58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長安十二時辰》《鶴唳華亭》《大明風華》:“東方審美”帶他們回故鄉

  曹盾(左一)、楊文軍(右二)、張挺(右一)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鶴唳華亭》中的點茶

  《長安十二時辰》《鶴唳華亭》《大明風華》,2019年屏幕上這3部古裝大熱劇,分別出自曹盾、楊文軍、張挺3位導演之手。西安、江南、北京,在影視劇虛擬的文化地理版圖上,這3個中國人共同記憶中的坐標,如此清晰具象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也許並不是巧合,3位導演的故鄉和劇集十分契合。西安之於曹盾,江南之於楊文軍,張挺雖然不是北京人,但山東大漢的豪爽讓人看到一個同樣“草莽”的大明。近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和3位導演聊了聊,他們是怎麼回到了“故鄉”。

  作為一個正宗的西安人,曹盾堅持泡饃要自己掰,現成切好的進不去味兒。而把《大明風華》拍出了“歡樂老朱一家人”之感的張挺,看到《鶴唳華亭》裡哭哭啼啼的太子,“真想沖進去打他”。

  張挺老家在淄博,生於濟南,模樣就是地道的山東大漢,大高個兒、濃眉大眼。張挺記得,老家有一個林場,幾百畝的原生林,遮天蔽日,小孩都不敢進去。在他看來,山東最重要的一個特征是出“響馬”,“在菏澤上學時,鍛煉身體不做廣播體操,老大爺打螳螂拳都有模有樣”。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張挺還真受到一些山東文化的洗禮——比較靠“梁山好漢”那個方向。他在創作中喜歡寫一往無前的人,“寫的帝王都像響馬一樣豪邁”。

  楊文軍生於上海,長於無錫,而“華亭”正是現在上海、無錫之間的鬆江地區。小時候,楊文軍生活在太湖邊上,家挨著梅園的圍牆,“考試季就拿一本書進梅園讀,放假就帶著同學到梅園半山上泡茶,可以望到太湖”。

  楊文軍的父親當年憑借一手漂亮的“瘦金體”,娶了他母親﹔楊文軍的啟蒙老師也是一個“江南氣質”的文人,“詩歌、散文、音樂、繪畫、攝影……可以說無一不通。家住在一條百年老街,走進去是一條深深的巷子,種了一棵梅花樹。他很窮,連電視機都沒有,但有很多書。”

  “我有一點私心,宋的美學與我的審美比較接近,宋有江南士大夫的情懷。一方水土滋養了你,就想反哺一些東西。”楊文軍說,“《鶴唳華亭》的故事發生地未必是江南,但是劇中的幾個主角,家鄉都是江南,傳遞的是江南文人的理想和堅守。江南是他們的精神家園。”

  《長安十二時辰》《鶴唳華亭》《大明風華》3部劇的拍攝基本同期。曹盾在象山影視城遇到過張挺,還借過楊文軍劇組的綠布,“中國的影視劇走到了一個特別好的時間”。

  曹盾說:“曾經有過一個貌似是褒義但我覺得是貶義的詞,說某部劇好,是有‘美劇質感’。這值得驕傲嗎?這是不自信的表達。但現在,大家都開始不自覺地在自身文化內部找東西。無論楊導對江南氣質的理解,還是張導對明的草莽的理解,大家都在思考一個問題,中國的劇怎樣才會有我們自己的氣質。”

  外在的服化道,內在的精氣神,影視劇的審美話語體系,開始回到東方。

  現在的觀眾,“品位”越來越高,喜歡帶著考據的眼光來看古裝劇,其中也不乏真正的專家。《長安十二時辰》中的芙蓉冠、咬唇妝、叉手禮,《鶴唳華亭》中的點茶戲,都在劇情之外被人津津樂道。

  楊文軍認為,古裝劇的美學和器物比較受關注,但更重要的是器物與戲的關系,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內涵有沒有關聯。“《鶴唳華亭》中的斗茶,不是單純為了展現宋代文化,每一次斗茶都暗喻人物關系。”楊文軍解釋,比如,太子小時候看到父親教大哥點茶,非常落寞﹔太子與齊王斗茶,實則為權位之爭﹔全劇臨近尾聲,皇帝教太子點茶,懷著歉意也另有目的……而太子的一手“瘦金體”,是一種極有傲骨的字體,也為人物性格服務。

  張挺認為,無論導演還是觀眾,對於歷史都只是一個印象,努力還原,但不會完全一致,因為誰也不可能穿越回去,戲劇的本質仍在於人和觀念,不然就是買櫝還珠,“如果你去看一出戲,難道覺得舞台木板不是實木的就不看了”?

  所以,對張挺來說,他更想做的是打通古人與今人的壁壘,“一個700年前的人物死了,與你有什麼關系?但如果看劇的時候你也看哭了,那說明時間和空間的距離已經彌合了,這是未來的古裝劇必須要完成的一個工作。”

  而對觀眾來說,看古裝劇有了新的打開方式——審美的熱情被激發出來后,消費也隨之升級。淘寶數據顯示,劇集上線以來,《鶴唳華亭》同款成交金額環比上漲1206%﹔“宋制漢服”成交人數同比上漲1172%,成交金額同比上漲932%。而《長安十二時辰》上線后,水盆羊肉在餓了麼、淘寶、盒馬上的訂單增長180%﹔書旗小說上,原著電子書閱讀量增長610%﹔飛豬數據顯示,西安經典演出《長恨歌》售票量也增加了64%。“國貨不土”已經成為年輕人的共識。

  “東方審美”不僅抓住了中國的年輕觀眾,也改變了海外觀眾對中國的印象。曹盾回憶,多年前他去東南亞拍一部電視劇,那時候中國電視劇也已經開始“走出去”,只是更多的是一些家庭劇,“婆婆媽媽,吵吵鬧鬧”。劇組裡一個當地人問曹盾:“導演,我想知道,中國的家庭真是這樣的嗎?”曹盾聽了很害臊,“那部劇裡,老人孩子媳婦婆婆一直在吵架”。

  這件事對曹盾影響很深,也影響到他后來的創作。“我們都說自己是做文化的,但到底什麼樣是做文化,好多人在沒想明白之前,就往俗文化上貼,比較安全。但總要有人去做點別的。《長安十二時辰》想挖一點別的東西,尤其在國外播的時候,讓外國觀眾看到我們優秀的文化。”於是,我們可以看到曹盾的《長安十二時辰》中,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他花了大量筆墨去塑造小人物,小人物都有自信。

  截至目前,《大明風華》以十幾種語言在全球220家媒體播出,並已經和很少播外國劇的韓國KBS簽下合同,即將播出。

  《鶴唳華亭》版權賣到200多個國家,有的國家沒來得及譯制,播出時用的是字幕。讓楊文軍覺得有意思的是,有一集太子哭著問皇帝為什麼不給他開門,英文字幕是“Daddy,why don't you open the door”。原來文化之間可以沒有隔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一位外國觀眾在社交媒體上寫下評語,《鶴唳華亭》讓他感覺是在大雪天推開門,到戶外深吸一口氣的清涼,可以坐下來思考人生。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