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新華社西藏分社:雪域高原上的"新聞逆行者"

陳尚才
2020年01月22日13:44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在楚魯鬆杰鄉挂職的新華社西藏分社記者陳尚才(左三)和當地干部在楚鬆村型欽牧場例行巡邏。拉巴次仁 攝

2019年2月1日,時任新華社西藏分社社長段芝璞(右)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縣——雙湖縣雅曲鄉(海拔5170米),採訪依根索村黨支部書記托贊(中)。索朗羅布 攝

西藏那曲市雙湖縣,平均海拔超過50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縣。

春節前夕,當新華社西藏分社的一支小分隊來到這裡採訪時,一路上看不到人影,隻有覓食的動物不時出沒。狂風呼嘯,蒼涼壯闊。

對於新華社記者的到來,雙湖縣委書記楊文升感動地稱,他們是高原上勇敢的“新聞逆行者”。

近年來,新華社西藏分社是到阿裡、那曲採訪最多的媒體。據統計,分社2018年以來先后開展重點調研30次,有73人次的採編人員,深入212個高海拔艱苦縣和鄉鎮採訪。

新聞戰線“三項學習教育”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近日發出倡議,新聞戰線和全國廣大新聞工作者向新華社西藏分社學習,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深入開展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教育實踐工作,努力做黨和人民信賴的新聞工作者。

腳力——跨越雪山走向群眾心間

風雪連月、高山峽谷、斷電斷網、邊陲地區……這樣的環境,對記者“腳力”的考驗前所未有。

2018年11月下旬,新華社西藏分社記者陳尚才接到通知,為了踐行“四力”,分社分黨組選派他前往阿裡地區札達縣楚魯鬆杰鄉挂職黨委副書記、副鄉長,進行蹲點調研。接到挂職通知,陳尚才提前結束休假返回拉薩。去之前,札達縣委組織部領導告訴他,楚魯鬆杰即將大雪封山,山裡條件十分艱苦,一旦患上突發急性疾病,即便用直升機接送都來不及。組織部領導好心勸陳尚才留在縣城,不要下去。

陳尚才卻拒絕了好意:“下基層挂職就是為了蹲點調研,留在縣城還蹲什麼點?調哪門子研?”

在這裡,作為干部首先要克服生存面臨的困難:學會撿牛糞生火取暖、冰天雪地拖著水管抽水、手搖發電機洗衣服、爬樓頂清掃光伏板上的積雪、下鄉睡藏式沙發吃生牛肉等,還要承受那揮之不去的“該死的”高原反應。

翻越雪山達坂巡邊、走進牧場帳篷採訪、夜宿農家沙發、在沙石山揮汗植樹、在河畔農田學犁地。陳尚才始終堅持跟著巡邊的百姓,騎馬前往放牧點去體驗巡邊路上的艱辛與歡樂﹔在暴雪中幫著群眾做完牲畜分欄工作,圍著牛糞土灶煮甜茶……在這裡,他不僅是一名新華社記者,更是一名鄉黨委副書記。他說:“干部群眾的眼睛在盯著我看,看我的作風、勇氣、干勁。這種‘腳力’的考驗,不再僅僅是記者能否不畏山高路遠走到百姓跟前,而是將自己變成一名農牧民走進干部群眾的心間。”

眼力——雙眼永遠飽含深情

一圖勝千言。攝影報道一直是西藏分社講好西藏故事、傳遞西藏聲音的出彩點。

西藏分社記者普布扎西說:“相機是冰冷的,但其背后的雙眼永遠飽含深情。對我而言,鏡頭對准百姓是一種自帶基因。”

2019年3月,普布扎西的同事張汝鋒在一次採訪中,聽說拉薩市堆龍德慶區有一位99歲的藏族老人馬上過生日。攝影採訪部的同事們一致認為這應該是一個很好的故事。於是6名記者全體出動。

生日那天,老人雙手合十,動情地用藏語說:“我希望國家更加富強,人民生活更加美好,我希望能再活更多日子。”

這篇團隊合作的稿件,就是2019年上半年被評為新華社優秀新聞作品的《翻身農奴巴珠的99歲生日》。

“沒有不能拍的新聞,隻有拍不好的記者。今天,西藏分社攝影採訪部因為團結而凝聚了‘眼力’,收獲了一批攝影佳作。”普布扎西說。

西藏有一句話:遠在阿裡,苦在那曲。在不少人眼裡,平均海拔超過4500米的阿裡與那曲,是極其偏遠荒涼的高寒地帶,是報道資源偏少的“新聞窪地”。但正是這些地方,成就了新華社西藏分社副總編輯張京品在藏8年最大的收獲。

安多縣多瑪鄉是一個在電子地圖裡都搜索不到的地方。當地一些干部說,多瑪就是“一個被人遺忘的地方”。因為沿途沒有網絡信號,張京品等人翻過“雄鷹飛不過”的唐古拉山,邊打聽邊探路,終於抵達了多瑪鄉。見到他們,當地干部驚訝地問:“你們究竟是怎麼找到這裡的?”

在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地方,張京品和同事完成了青藏邊界問題的調研報道,引起有關部門重視,推動了問題的解決。報道作為踐行“四力”的優秀作品,獲評2019年上半年新華社優秀新聞作品。在張京品看來,在這裡發現新聞選題,就是在高寒地區“尋寶”。

腦力——賦予雪域高原新聞的生命力

新華社西藏分社記者王沁鷗,曾赴羌塘無人區報道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6次前往珠峰採訪,創新華社在職女記者採訪到達海拔最高紀錄——6500米。

2017年,王沁鷗在分社老登山記者多吉佔堆和薛文獻的指導下,撰寫了《珠峰北坡少事故的背后——西藏珠峰國際登山管理模式日漸成熟》一稿。稿件的寫作緣起,是注意到了珠峰南側,即尼泊爾一側當年出現多起攀登事故,而中國一側的登山管理措施卻日趨嚴格和完善。

“當時我們判斷,這一熱點可能將反復發酵,連年成為熱點。”王沁鷗說。

果然,2019年年初,網上出現“珠峰將永久關閉”等輿論熱點。王沁鷗又提前採訪政府有關部門及登山界人士,並在話題發酵時發出《珠峰景區“永久封山”不實 多部門將出台更嚴格環保措施》等中英文稿件,是各家媒體中首發解釋性稿件。

王沁鷗說:“珠峰精彩的故事,在山上也在山下。我始終按照專家型記者的標准要求自己。”

“腦力”在這片雪域高原就是新聞的生命力。

在楚魯鬆杰,所見所聞都是外界聞所未聞,也是最鮮活的新聞素材。陳尚才從醫療、教育、社保、脫貧、守邊、道路、基層工作等方面去發掘故事,在跟鄉領導、老人、扶貧干部等人的聊天中,一個個新聞線索隨之浮現眼前,他羅列出30條。

可是有了線索,採訪完,陳尚才又一次陷入了深思。就像蓋一幢樓房,地基已經打好,題目和結構才是骨架,題目怎麼起?怎樣去架構?在深山裡,他沒有“頭腦風暴”的團隊,一切隻能是自己苦思冥想。為了寫好稿件,陳尚才3次推翻之前選定的題目,披著迷彩大衣,深夜在鄉政府的院子裡,邊抽煙邊思考。曾一度有干部認為他精神不正常。最終,陳尚才決定大膽拋棄傳統的新聞寫作模式,採用講故事、散文化的語言鋪陳敘述,用新視角突出稿件的鏡頭感和畫面感。

陳尚才說:“每個深夜,我都伏案寫作,反復打磨每一句話、每一段文字,寫完稿件不滿意時,我甚至再次推倒重寫。”

筆力——用佳作筑起精神高原

2019年1—7月,《新華每日電訊》在頭版為陳尚才開設“駐邊筆記”專欄,這是鼓勵,也是動力。陳尚才放棄了原來每周1—2篇的發稿計劃,對已擬定好的線索和題目進行了3次厘定,對於不適合刊發頭版的題目果斷摒棄,最終調整為精心打磨20篇稿件。

據時任新華社西藏分社分黨組書記、社長段芝璞介紹,分社從改進文風入手,著力推進社黨組倡導的“精品工程”,努力創新表達方式,努力寫出“酥油香、糌粑味”,努力寫出時代氣息,積極引導採編人員用場景展示背景,用語言承載感情,用畫面表達主題,用細節打動人心,努力做到文字視覺化、報道全媒化,不斷提高採編人員的“筆力”。

以生命採寫的新聞報道,新聞作品也有生命力。近年來,西藏分社有《總書記,您好!我是卓嘎》《西藏阿裡楚鬆村“四代房”:中國邊陲巨變的縮微影像》等以小見大,反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雪域高原生動實踐的佳作﹔有《解碼風雲錄 逐夢天地書——“世界最高氣象站”三代氣象人的守望》等新春走基層的范文﹔有《冰面上羊群與太陽的賽跑 驚心動魄上演千年》等海外社交媒體上的刷屏之作……

高海拔地區條件最艱苦,工作難度最大,但從新聞工作者的角度看,這些地區恰恰是精神的高原、新聞的“富礦”。2016年以來,西藏分社有2篇稿件獲中國新聞獎,26篇稿件獲評“新華社優秀新聞作品”,被中宣部評為“新春走基層先進集體”,記者13人次獲評先進個人。

“艱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團結凝聚人心,海拔高境界更高”的西藏分社精神,感召一代又一代新華人在高原前行。(記者 閆鬆 見習記者 陳妙然)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