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電視劇《絕境鑄劍》: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創作的可喜收獲

趙彤
2020年01月23日08:14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創作的可喜收獲

  歲末年初,正是追懷與展望交接,繼往而開來的時候。在紀念“古田會議”召開90周年之時,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在新時代的中國邁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2020年開端,電視劇《絕境鑄劍》在中央電視台跨年播出了。這部劇緊扣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時代主題,是緬懷之作,更是鞭策之作。

  《絕境鑄劍》既可以看作是《絕命后衛師》的姊妹篇,也可以看作是《絕命后衛師》的前傳。兩部作品講述的都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閩西斗爭史、英烈傳,但前者主講“打”,是用劍的故事,戰場戲一幕接一幕,將紅三十四師的浴血鏖戰、奉獻犧牲寫得壯懷激烈。《絕境鑄劍》也是“鑄劍”的故事,主講“建”,在文武張弛之間,把閩西獨立團在“古田會議”召開前的成軍風貌,與貫徹“古田會議決議”后的立軍風骨寫得精彩紛呈。

  《絕境鑄劍》的全部精彩,落筆在對“鑄”字意義的開掘中,在“鑄”所蘊含的冶煉、錘打、淬火與反復打磨上。劇中,參加“后田暴動”的赤衛隊,人員雖不多,但“想法”很不少,有為了殺豬吃肉而不應集結號的孫大成,有一門心思報私仇而隨意離隊的林木根,有揣上臘肉卻丟了槍的童大頭、汪小小,有本為富紳子弟卻拋棄門庭的陳天佑、呂臻……這些林林總總的群像,就是“鑄劍”所使用的雜質較多的鐵礦石。

  在后田赤衛隊被鑄造為閩西獨立營的過程中,參加過井岡山斗爭、經歷過“三灣改編”的蘇喬民和李化成,是以黨的代表與人格魅力相結合的方式將這支隊伍聚攏在一起的,是他們在貫徹“古田會議”決議的自我磨煉中,將毛澤東建軍思想灌注於每個戰士心中,從而使這支隊伍成為一支“打不死、煮不爛的鐵杆部隊”。

  《絕境鑄劍》關注“古田會議”的方式,是通過閩西紅軍一個營在“古田會議精神”武裝下的思想變化來觀照全軍,採用的是見微知著的敘事策略。其題材開掘方式、敘事結構與角色塑造,不僅是近年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創作的可喜收獲,也為今后的創作提供了值得研究的成功例証。

  《絕境鑄劍》以毛澤東將前來保衛他的李化成等六名戰士當成調研和教育對象的簡略筆法,同時將“古田會議”決議精煉為“紅軍是一個執行革命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這樣高度概括性的語句,化繁為簡地將領袖形象和“古田會議”的精神表現了出來。在這個點睛之筆完成后,才在后續的情節中,通過一個個角色和情節化事例,將加強“組織建設”、反對“單純軍事觀念”“極端民主化”等決議中的若干內容,鋪陳為正反對比的生動故事。這種將“大會議”與“小部隊”結合的匹配方式,聚焦之后再展開散點詳述的敘事結構,既凸顯了“古田會議”的意義所在,又讓以虛構為主的群像角色相對飽滿、情節曲折跌宕。

  同時,《絕境鑄劍》的“會議敘事”別開生面。在本劇中,沒有重要會議一開好事就立刻到來、人人舊貌換新顏的簡單直線進程。“古田會議”之后,鬆毛嶺戰結束時,獨立團因剩下206人被整編為獨立營,到雙髻山會合時獨立營隻有86人﹔新入伍的牛三在背誦“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時,還揣著繳獲卻未歸公的懷表﹔唐運龍犧牲時入黨申請書還在口袋裡沒有交上……“古田會議”的召開並沒有一勞永逸的神效,在新戰士入伍、新問題出現的進程中,“古田會議精神”需要時時講、反復用。由此,可以看到《絕境鑄劍》對“古田會議”的紀念,不是過去完成時的書寫,而是現在進行時的書寫。在這點上,本劇和《偉大的轉折》在“遵義會議”之后,沒有回避“土城之戰”的失利一樣,顯示出我們在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創作中,對歷史的把握更加深刻,提示我們在絕境鑄就的劍,在順境中也需要繼續磨煉。

  (作者:趙彤,系中國文聯電視藝術中心理論研究處處長)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