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社交媒體時代的“信息疫情”

易艷剛
2020年02月21日09:21 |
小字號

世衛組織全球傳染病防范主任Sylvie Briand博士指出,伴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的,是“信息疫情”(infodemic)的暴發。“信息疫情”是指過多的信息(有的正確,有的錯誤)導致人們難於發現值得信任的信息來源、可靠的指導,這些信息甚至可能對人們的健康產生危害。認識、理解和控制“信息疫情”,有助於人們對疾病疫情的響應。

歷史上每一次暴發傳染病,都會同時暴發“信息疫情”。最典型的案例是埃博拉病毒肆虐時,有傳言稱那些進入診所接受治療的患者會被直接處死,他們的器官會被運往國外,結果導致很多病患不敢接受治療。種種魚龍混雜的信息,恰似另一種令人恐慌的病毒。當新冠肺炎疫情趕上蓬勃發展的社交媒體,“信息疫情”現象表現得更為突出。

社交媒體在此次疫情傳播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在一些採取嚴格管控措施的城市,有不少報紙選擇了臨時休刊,很多人通過社交媒體、新聞App等掌握最新進展。中華醫學會科學技術普及部、中國科技新聞學會健康傳播專委會等聯合發布新冠肺炎疫情相關調查也証實,新媒體已成公眾獲取疫情信息的主要途徑。

比如,有些曾經歷“非典”的人感慨,當年沒有像現在這樣緊張,最關鍵的原因是2003年的時候沒有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彼此之間的“情緒感染”比較弱。有一些武漢市民認為,他們耳聞目睹的情況“比電視上嚴重,但比微博裡輕”。社交媒體就像一個放大器,它用一篇接一篇的10萬+爆款文章,刺激著公眾的神經,撩撥著社會情緒。

最近一段時間,很多人常做的兩件事就是:看到聳人聽聞的消息、與疫情有關的視頻,隨手轉到“相親相愛一家人”之類的微信群,提醒大家注意﹔在微博看到有人說什麼物資、藥品對抗疫有用,趕緊善意地將信息分享給好友,然后一起參與搶購行動……其結果是,海量信息並沒有減少恐慌,反而讓一些人對疫情更緊張,這就是“信息疫情”。

社交媒體上真假莫辨的信息,似乎構建了這樣一種關於疫情的“后真相”——隻要走出家門,就有被感染的風險﹔隻要不戴口罩,就是害人害己﹔隻要對方是湖北人,就得避之不及。於是,我們看到了諸多怪事:有人從武漢回家過年,家門被人用鐵鏈鎖死﹔有人節后返崗,連小區都進不去……

防控病毒制造的疫情很重要,防控“信息疫情”同樣重要。信息建構我們對於病毒和疫情的認知,不准確的信息會誤導人們對情勢的判斷,滋長恐慌情緒,人們的醫療擠兌、搶購囤貨等行為,客觀上會消解政府在疫情防控方面的努力。前不久,因誤信雙黃連口服液對新冠肺炎有用,很多人連夜去醫院、藥店搶購,實質上增加了聚集感染的風險。

信息公開透明,是應對“信息疫情”的最佳疫苗。公眾有信息需求,無法從權威信源得到滿足,小道消息就有了可乘之機。近期諸多信息都表明,新冠肺炎疫情出現之初的一些信息未能引起足夠重視、未能及時公開,甚至被視為“謠言”,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疫情﹔而后期權威信息發布不及時,導致自媒體、社交軟件上充斥著各種謠言。

大災大難之中,一般都孕育著進步的可能。在相對混亂的疫情應對中,我們見証了“信息疫情”的破壞力,也引發了關於信息公開機制的反思。希望那些最終銘記於歷史的數字會時刻警醒我們:當類似的災難來臨,有關各方應該以何種姿態來正確應對疫情以及“信息疫情”。

(作者為《新華每日電訊》評論部主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 來源:青年記者微信公眾號)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