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疫情下的Vlog:是真實的記錄,更是溫暖的社交

陳 曦
2020年04月17日07:09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疫情下的Vlog: 是真實的記錄,更是溫暖的社交

  新冠肺炎疫情將人們“隔離”在家中,但生活中的互動交流並沒有因此止步。很多年輕人選擇了用Vlog記錄自己的生活,不少武漢的年輕網民,把自己居家隔離的生活場景拍成Vlog,放在網上與網友分享。還有當地醫務工作者、志願者記錄戰“疫”的Vlog、記錄集中隔離點生活的Vlog、記錄復工復產的Vlog等。這些視頻都得到了大量關注,關心武漢疫情發展的人們通過Vlog為武漢網友打氣加油。

  90后和00后已經沉浸在Vlog創造的世界與新型社交方式中。Vlog是“視頻播客”(Video blog)的簡稱,其構成要素可以總結為,用第一人稱敘述、有完整的故事、由個人創作剪輯、非虛構等,形式類似移動微視頻與電視紀錄片的結合,是網友記錄生活、表達思想的一種形式,也被官方媒體、商業媒體所借鑒。

  從傳媒歷史發展的內在邏輯看,媒體從文字、圖片發展到聲音與視頻,一直走在不斷追求畫面感,不斷趨近身臨其境現場感的路上。試想曾寫下“溪柴火軟蠻氈暖,我與狸奴不出門”的詩人陸游,如果穿越到今天成為Vlog博主,很可能對著鏡頭打招呼:“哈嘍!大家好,今天實在太冷,我在家裹著毯子烤著火吸著貓……”看,Vlog比一般短視頻更真實,更有紀實與記錄感,更多是生活的日常表達。

  不可否認,日常生活議題也有它的傳播價值。許多人把自己旅游、逛街、吃飯事無巨細都記錄下來,雖然流於大眾、繁瑣、平庸,但是內容精華稍加提煉,表現形式略加修飾,再加上自我表演與自娛自樂,就體現出博主對普通生活和人性的洞察視角,能夠給日常生活賦以打動觀眾的趣味性、思想性和藝術性。更進一步,這種自帶光環的“自我中心主義社交”已不囿於看與被看的情境,更獲得“陪伴”與“分享”的相互需求。

  當新冠肺炎疫情逐漸蔓延為全球疫情時,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受害者,因此每一個人都成為利益相關方,無論身處疫情中心與否,人們都會本能地密切觀察疫情發展,渴望以一己之力為戰“疫”做些什麼。那些內心善良熱情的草根大眾拿起簡單的攝錄設備,用真實粗粝的鏡頭拍攝居家日常隔離、外出採購、探訪疫情一線等方方面面。這是帶有個人化色彩的宏大主題,當然具有傳播價值。

  從社會心理角度看,越是近乎原生態、未經濾鏡修飾的真實生活,越能激發人們的窺探心理。如果這一理論成立,把私人空間置於公共視野的聚光燈下,就能夠收獲觀眾的認同與分享的滿足。在這裡,真實感是第一位的。Vlog拍攝者用第一視角生產內容,蒙太奇式畫面剪接,情節設計自然流暢,忽略繁復后期包裝,更像是繪畫中素描和速寫的手法,這種真實的鏡頭更具有感染力。

  社交媒體打破了地理限制與社交圈層,既是信息集散交換平台,又是情緒醞釀和釋放的場所。從這個意義上說,Vlog呼應了媒體發展傳播高速化、信息碎片化的時代潮流,讓人們能夠第一時間掌握疫情信息。在戰“疫”中,社交媒體上的真實信息,特別是Vlog帶來的現場感,有助於緩解謠言給公眾帶來的困擾。比如武漢“封城”后,有Vlog博主對於公共場所的實地探訪,就加深了人們對疫情防控的認知,某種程度上消除了人們的恐懼心理。

  瑕不掩瑜,Vlog內容缺乏深度、過度表演、敘事流水賬等天生缺陷,並不妨礙Vlog在疫情中表現出來的現實意義。普通民眾擔任Vlog傳播者和講述者,以真實性的呈現對抗謠言和恐懼,起到了重要的社會心理調適作用﹔“圍觀者”通過點贊、轉發和評論參與,也傳播了防疫知識,增強了戰勝疫情的信心。可以說,Vlog呼應了時代發出的信號,時代也賦予了Vlog特殊意義。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