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新媒體重塑中國紀錄片產業版圖

2020年04月19日06:53 | 來源:新華網
小字號
原標題:新媒體重塑中國紀錄片產業版圖

  新華社北京4月18日電(新華社記者白瀛)北京師范大學紀錄片研究中心、五洲傳播中心等機構18日在京發布的報告指出,2019年中國紀錄片生產總投入50.36億元,生產總值約66.60億元,其中新媒體機構的同比增幅,在產業四類主體中都位居首位。

  “近年來,新媒體機構迅猛崛起,改變了紀錄片的觀看模式,也生產了大量高品質的藍籌大片和輕盈靈巧的短視頻。新媒體正在重塑紀錄片產業的規則和版圖,迎來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代。”這份《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20》的項目主持、北師大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張同道說。

  越來越多紀錄片隻在網上播出

  “在過去的一年,對紀錄片播出格局影響最大的變量來自新媒體。”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陸地說,“紀錄片的播出渠道正在從原來的傳統電視媒介為主,向傳統電視媒介與新媒體播出渠道並重的趨勢演變。”

  2019年,騰訊視頻出品的紀錄片《水果傳》(第2季)、《風味原產地·潮汕》,嗶哩嗶哩出品的紀錄片《人生一串》(第2季)、《未至之境》《但是還有書籍》,都通過獨播創造了品牌價值。

  “越來越多的紀錄片在網絡上播出,甚至隻投放網絡媒體。網絡和電視漸成分庭抗禮之勢,但二者所播出的主體紀錄片類型又各有側重,彼此補充,形成了多元化紀錄片傳播體系。”張同道說。

  網絡視頻平台聚集了年輕受眾群體,顯示出與電視觀眾迥然不同的口味。

  報告指出,比較電視與網絡傳播的紀錄片前十榜單,沒有一部重合的作品﹔網絡前十榜單裡隻有《人間世》(第2季)、《七個世界,一個星球》進入電視前二十榜單。

  “這說明,電視與網絡觀眾分化日益明顯,兩個群體交叉部分越來越少。”張同道說。

  為適應觀眾收看方式的變化,紀錄片傳統制播機構也在逐漸重視與新媒體機構的深度合作,採取開設欄目公眾號、版權銷售、資源置換、聯合制作等方式推廣節目內容,提升傳播影響力。

  新媒體機構紀錄片產能史無前例

  對於中國紀錄片而言,新媒體不僅是主要傳播平台,也漸漸成為主要生產平台。

  報告指出,2019年,新媒體機構紀錄片產能達到史無前例的新高度:優酷原創紀錄片260個小時,佔播出總量35%﹔騰訊視頻自制紀錄片23部,約佔全年新上線項目1/3﹔嗶哩嗶哩出品並上線紀錄片16部,合計55.6小時﹔愛奇藝自制加聯合出品紀錄片15部。

  “從生產投入體量看,這些平台都超過了一線衛視。”課題組成員、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教授樊啟鵬說,“新媒體平台完全市場化運作,制播分離程度高,商業模式多元,與其他機構的合作方式相對靈活。”

  從內容特點看,報告指出,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新媒體平台推出的《激蕩中國》《最美中國》《世界上最大的生日慶典》等作品,証明主旋律紀錄片不僅能成為市場消費主體,而且可帶來強大的收益。

  此外,新媒體平台繼續深挖成熟主題推出新作,如美食主題的《人生一串》(第2季)、《人生如沸》《風味實驗室》,自然主題的《七個世界,一個星球》,文化主題的《春天讀詩》《博物志》,表現普通人情感和經歷的《最后一班地鐵》《我們去結婚》《此食此客》等。

  “數家新媒體平台都在整體選題傾向上突出時代特色,無論自制的節目還是購置的片子,都會強調讓講述的故事和人與當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樊啟鵬說。

  短視頻催生大量微紀錄片

  近兩年,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信息視頻化程度的提高,短視頻收看人群增長迅速,由此催生了大量具有短視頻形態的微紀錄片。

  報告指出,紀錄片制播機構都積極開辟短視頻領域,很多紀錄片會針對不同的平台生產不同版本,新媒體版單集時長通常較短,長視頻節目也通常會套剪一系列短視頻,整合成專輯打包傳播。

  “短視頻豐富了紀錄片的品種和表現方式,也使得紀錄片的生產方式從原來的專業創作開始向社會創作和平民創作轉化。”陸地說,“創作主體的多元化和創作題材的多樣化,無疑會擴大紀錄片的社會影響,強化紀錄片的生活化和新聞化特征。”

  而在特殊時期和特定階段,微紀錄片也凸顯了其生產和傳播的優勢。

  報告指出,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武漢日記2020》《武漢:我的戰“疫”日記》《中國面孔》《正月裡的堅持》《在武漢》等一系列在新媒體傳播的微紀錄片見証了這起公共衛生事件中的中國面孔和中國城市,在人群裡分享傳播。

  “長紀錄片考驗制作者對一個事物深度的認知,對世界透徹的看法﹔而微紀錄片可以在短時間內達到一個信息點的刺激,有其自身的獨特優勢。”張同道說。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