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網絡音樂也要追求審美趣味與人文精神

2020年07月08日06:50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網絡音樂也要追求審美趣味與人文精神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誕生了一大批優質網絡音樂作品,禮贊最美逆行者。資料圖片

【網文問切】

2018年8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央美術學院老教授回信中強調,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音樂藝術作為美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始終是人類文化的重要載體,擔負傳播精神能量、提升審美品位、營造詩意空間的重要功能。在網絡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網絡音樂作為一種新的音樂形態,深入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改變了傳統格局下的音樂創作、傳播、欣賞、交流的既定方式,形成一種獨特的審美文化。

網絡音樂在滿足人們審美需求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音樂藝術觀念和整個音樂文化生態。以音樂語匯講述中國故事、弘揚中華文化,是網絡音樂在新時代背景下需要承載的時代使命,也是當代網絡音樂人的責任擔當。與此同時,網絡音樂也正在成為影響網絡空間與社會文化發展進程的“雙刃劍”。如何健康有序繁榮網絡音樂產業,切實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這既是當下音樂界從頂層設計到一線實踐面臨的現實問題,也是新時期音樂文化產業轉型升級成功與否的重要考量。

在“共情”的同時培養健康的審美能力

與傳統音樂的創作與表達形式不同,網絡音樂是以網絡為載體和傳播渠道,為音樂文化賦予開放、共享、高效、平等的互聯網特征。通過互聯網平台,創作者可以展示自己的音樂作品,與多方的音樂發燒友高效互動,也可以由來自不同地域與文化的音樂創作者和發燒友組成協同創作團隊,開展音樂文化內容的群體創新。

隨著網絡應用覆蓋范圍與能力不斷邁向縱深,音樂創作的魅力與活力急速釋放。越來越多的專業創作者與業余愛好者化身“網絡音樂創客”,數量龐雜、內容豐富、風格迥異的音樂作品布滿整個網絡世界。其中不乏“勵志系”“治愈系”的正能量作品,但低俗化、快餐式的低端創作有所抬頭並受到狂熱追捧。這些作品的創作者片面追求娛樂性,偏離音樂藝術審美的本質屬性,不利於青少年群體的價值觀、審美觀和健全人格的塑造。

網絡音樂不可脫離傳統音樂藝術的本質屬性,即藝術審美屬性。但是在互聯網平台與傳播介質的急速沖擊下,對於龐大且年輕化的受眾群體來說,審美經驗、辨別能力和文化積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這就需要社會各界廣泛協同,積極協調音樂創作與音樂審美二者之間的關系,在音樂與網絡融合發展過程中有效引導音樂創作的合理創新,夯實網絡空間上健康積極的音樂審美價值取向。

音樂藝術的終極目標,是創造聽覺美,滿足人類的聽覺審美需求。網絡音樂創作者需要強化人文學識的廣度與文化認知的深度。優秀網絡音樂作品,在傳承好國內外傳統音樂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合理創新,用音樂的語言將文化與靈感相互交織,向聽眾娓娓道來。當然也需要充分尊重大眾的感性需求和審美自由,營造高雅健康的網絡音樂審美氛圍。優秀的音樂作品,能夠喚醒人們內心深處的審美潛能,培養人的審美趣味,讓人能感知美、感悟美,獲得愉悅的審美體驗。網絡音樂創作需要精准拿捏人們的內心感受,結合不同的關注熱點,借助多元化的互聯網渠道,以觸手可及的便利直擊聽眾內心,在與聽眾“共情”的過程中培養健康的審美能力,提升美學素養和人文素養。

從“吸睛”到“吸金”偏離正常發展軌道

經過產業鏈上下游多年來的協同創新與聯動發展,網絡音樂的市場體量快速增長,用戶群體分布於各地區和所有年齡層次,產業鏈也涵蓋了與創作者、唱片公司、版權、平台等各方主體相關的文化內容產品及軟硬件應用生態。可以說,依托互聯網時代的技術紅利,音樂從未像今天這樣如此親近民眾,音樂市場需求也從未像當今時代這樣如此龐大。然而,經過早期爆發式的市場增長,一系列的不良影響也正在逐漸浮出水面。

網絡音樂市場的發展經歷了早期的版權意識薄弱到逐漸正版化的穩步發展。版權模式變革,為網絡音樂生態良性運營提供動力,消費者為優秀內容付費欣賞的習慣基本形成,這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行業秩序,為長期健康發展奠定基礎。然而,隨著網絡音樂平台不同梯隊之間的差距正在日益拉大,部分平台通過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實行獨家版權、交叉補貼、流量劫持等經營模式,使平台之間形成音樂文化的“信息孤島”。這偏離了互聯網的開放、共享、普惠的成長精神,對用戶和音樂創作者造成傷害。

同時,網絡音樂行業的逐利趨勢生猛,不斷為低俗內容提供生存空間。面對競爭日趨激烈的紅海市場,部分音樂平台在“算法推薦”與廣告收入的誘導下,充斥著大量低質量內容。在這背后是對用戶流量變現的執迷,是文化創造者、運營者社會責任的缺失,是互聯網模式下以“信息多元化”和“信息吞吐量”為借口對音樂文化的扭曲。這些現象歸根到底是資本市場在流量、內容變現背后的逐利,把“市場需求”作為傳播低俗內容的擋箭牌和托詞,完成從“吸睛”到“吸金”的轉化過程。這樣的短期逐利模式,為良莠不齊的內容產品營造了生存空間,容易破壞文化氛圍、打擊市場信心。

平台服務模式趨同,難以滿足大眾的消費預期也是一個大問題。在瞬息萬變的互聯網時代中,音樂內容消費領域的風口與賽道快速轉變。隨著用戶紅利的逐步消失,企業獲得流量的成本大幅增加,互聯網音樂行業競爭發展也正式進入下半場。隨著市場的發展,用戶對於音樂平台的要求將遠不止於流媒體播放,更加多樣化、場景化和智能化的音樂服務功能需求呼之欲出。通過技術與模式的雙重創新,為用戶傳播音樂文化價值,已經成為網絡音樂行業中亟須構建的核心能力。然而,目前網絡音樂行業下半場的轉型升級中仍罕見破冰者,大部分網絡音樂平台仍停滯在對簡單重復功能的開發與升級中,行業服務同質化現象嚴重。

面對當前的行業發展困局,傳播平台需要提升運營能力建設。既要有社會責任擔當,做好行業自律,堅決切斷低俗音樂傳播的渠道,同時也要勇於創新,進一步擴展網絡音樂服務輻射環境,以高品質的網絡音樂為紐帶,聚合更多的消費產品形態,形成一系列線上線下聯動的高質量增值服務,在繁榮網絡音樂文化市場的同時,拓展行業的價值空間。

網絡音樂並非簡單的“網絡傳播音樂”

隨著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的快速發展,音樂產業跨界融合的趨勢逐漸向縱深處延伸,傳統的音樂內容生產、傳播和消費模式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革。需要認識到,當下的網絡音樂,將不再是簡單的“網絡傳播音樂”,而是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音樂文化的深度融合與創新。

當前,在我國大力發展“新基建”的整體戰略下,5G、雲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正在成為音樂文化高速發展的堅實支撐與創新載體。作為網絡音樂產業鏈各環節的從業者,抓住科技浪潮下的時代契機,加速推動網絡音樂產業轉型升級,就要建立敏銳的創新思維,加緊打磨與前沿技術架構最為匹配的音樂文化服務產品,形成科技與藝術的良性互動。在技術演進升級的趨勢中,傳統網絡音樂運營平台有望開啟更廣闊市場的同時,一大批具備創新基因的中小微企業和個人創作者也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隨著“新基建”的全面提速,更清晰、更穩定、更高質的網絡音畫具備了堅實的信息化基礎,更為網絡音樂上下游的智能化生態營造出廣闊的發展空間。應充分利用好“新基建”時代高速、安全、智能的信息化資源,圍繞音樂文化傳播的內容與場景,積極開發數字化音樂的採集、傳輸、處理與展示類軟硬件產品,打造出聚合能力強、覆蓋范圍廣、普惠群體多的網絡音樂應用生態,不斷發揮音樂的傳播能量。

著力打造沉浸式網絡音樂服務場景也是一個努力方向。利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框架下高速高效的數據傳輸處理能力,以及豐富多元化的數據採集傳播載體,網絡音樂產品的形式之美將具備無限可能。有必要加快深度學習、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等技術,與多機位直播、音樂互動教學等服務功能的深度融合,為網絡音樂錄音棚、網絡音樂教室、網絡音樂廳、網絡音樂節等現象級應用場景營造出身臨其境般的互動體驗,在這個基礎上形成的商業模式,可能為產業發展注入新動力。

更重要的是積極參與維護健康、清朗的網絡文藝空間。要以科技為手段,深刻理解音樂藝術的本體價值,挖掘細分市場對藝術審美的個性化需求,做到對創作內容精確定制、對傳播對象精准滴灌,通過旋律和節奏弘揚人文精神。利用好數據算法,將網絡音樂文化的創作、傳播、互動等環節,與健康積極的價值觀深度融合,以科技的力量推動音樂美學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作者:張放,系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音樂表演藝術學科交叉融合模式與人才培養路徑研究”階段性成果)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