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最是一年春好處》:建設美麗鄉村 通向“詩和遠方”

2020年07月09日13:50 |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小字號

“湖南洪江的老蕨根生長在橫岩鄉的萬頃竹海之中,進入竹海,有一條秘徑—古代船幫棧道。張麗從小跟著爺爺在這條棧道中穿梭,爺爺拉著排筏遠去的背影,是張麗兒時最深刻的記憶。”

跟隨著張麗的腳步,鏡頭隨著航拍視角,在煙雨中,洪江古棧道逐漸延伸至青翠的竹海之中,湘村之美,盡入眼帘。

“這裡是當時的貯木場,我爺爺就是在這裡拉著竹排,將木頭運輸出去,他們每次出門都會帶一點蕨粑。”

而現在,張麗組織起村裡的巧婦們,將蕨根粉生產成為真空包裝的蕨粑,便利的交通將大山裡的美食運往山外。

作為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重點紀錄片,《最是一年春好處》所展現的就是一個個身處世外,卻顏值超高的湖南鄉村裡的詩和遠方。該八集系列紀錄片由湖南衛視、金鷹紀實衛視聯合出品,2020年4月6日起在湖南衛視《我的紀錄片》欄目播出,6期節目獲得索福瑞59城同時段收視率第一的好成績。

《最是一年春好處》以春天為喻,用“美食、美景、美物”的小切口,聚焦湖南鄉村將脫貧攻堅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展現鄉親們謀求小康生活,共建中國夢的美好圖景。

美在和諧,美在永續——用“兩山”大格局關照美麗鄉村建設

美麗鄉村建設是當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深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載體。

《最是一年春好處》系列紀錄片在創意之初,就做出了這樣的頂層設計——顯美、求美,贊美。顯美,展現中國鄉村的自然生態之美,激發人們尋找“詩與遠方”的內生動力﹔求美,講述人民與自然和諧共處中,用雙手創造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創造財富的故事﹔贊美,揭示建設美麗中國和建設美麗鄉村的內在聯系與必要性,構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美上加美”的必然景象,心向往之,必全力以赴。

第3集《尋鮮》,攝制組來到了位於雪峰山脈中段,被譽為“湘中第一林區鄉鎮”婁底市新化縣奉家鎮,這裡綠化覆蓋率達79.1%,儼然一番世外桃源,而這得益於國家退耕還林、長防林等政策的實施。離家多年的奉友華回到家鄉,發現原來肆意開墾的農田已經成為了滿山竹海,當地農戶依靠楠竹產業脫貧致富,生態也得以保護,原本回家探親的他也產生了回鄉創業的想法。導演用大量的航拍鏡頭呈現了綠意盎然,也用溫暖的長鏡頭捕捉了奉友華一家以春筍做宴,家庭團聚的和美,個人價值的創造和留守家鄉不再是中國人的難以抉擇,而是永續的發展之路。

而在《黃金》一集中,平江合旺村的茶油古法壓榨傳承人鐘可均在面對機械榨油的現代化趨勢中,在等待一個好消息:當地政府正在積極申請,希望用政府補貼等方式來傳承他的茶油古法壓榨技藝,將農村中的匠人精神世代相傳,讓這裡的旅游產業和茶油產業增添歷史文化的厚度,在尊重與保護村庄既有歷史文化資源的基礎之上,繼而進一步根據實際情況考慮村庄的建設與發展,而非一味追求所謂的“現代化”發展模式,讓鄉村之美伴隨不同的生態和根源,美而不同。

美在創新,美在貼近——用美食小視角切入“建設美麗鄉村”大背景

著眼於大格局,片子卻立足於小切角,政策解讀的官方語言讓位給民間的通用語言——美食,這也是《最是一年春好處》在眾多關於扶貧攻堅紀錄片中“甘於少數”的創新之處。而這一視角確立,節目組也有所考量。從政策層面來說,美麗鄉村建設要以經濟發展為動力支撐,特別要立足於農村當地的優勢資源,做大做強支柱產業,以項目帶動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以當地特色農產品產業為切入,從側面展現脫貧攻堅中,對於農村產業發展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從傳播角度來說,美食也是走近觀眾的一把鑰匙,所以每一集的節目視角都以當地春天的特色美食開始,從地理氣候,到飲食文化,再到經濟價值,導演組都為觀眾安排地妥妥當當。

剛剛脫貧摘帽的江永縣盛產香芋,可香芋釀的酒你嘗過沒?洪江的雪峰散養烏骨雞比哈士奇還難抓,你是不是想吃雞一試?於有意思中承載意義,在一群80后,90后編導們的鏡頭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對於扶貧紀錄片的大膽創新,基於事實的存在,而在鏡頭呈現和故事選取上,他們用心嘗試。

在這樣一點一滴的嘗試中,一個個本就顏值過硬的寶藏鄉村C位出圈。在展現美食所生長的絕美自然環境時,不吝手筆,用大量的航拍和延時鏡頭呈現﹔挖掘美食,尊重當地風俗,一比一還原深山食堂的誘惑力……

而在這些鋪陳的過程中,用一種潤物細無聲地將扶貧攻堅的艱難的昨天和充滿希望的今天講述出來﹔昔日江永、洪江的貧困地區因為交通不便,缺乏產業而貧困,而如今道路暢通、依托電商等渠道,銷售農副產品,探索出一條條符合本地實際的精准扶貧的路子……

紀錄片其實是從美食出發,順藤摸瓜,講述的是一條越走越美的鄉村振興之路。

美在奮斗,美在老鄉——“詩與遠方”的建造者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在農業,難點在農村,關鍵在農民,也界定了全面小康社會的標准——老鄉們小康了,才是真正的小康。

《最是一年春好處》的故事擔當,都是老鄉們。他們有的是堅守在扶貧一線的當地黨員干部,有的是回鄉的創業青年,更多的則是與土地打交道的農民。他們身上不變的是中國勞動者身上堅韌的姿態和奮斗的決心﹔變化的,從貧困到小康生活的巨大差異。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紀錄片鏡頭下的老鄉們是可愛的而值得敬佩的,他們在千百年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中,歷練了意志和智慧。

千百年來在張家界武陵源陡峭的石壁上曾經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為了一日三餐,將生命寄付於一根繩索,在陡崖上冒生死採摘石壁上的岩耳,練就了生存的智慧和膽識。粟學禮已經是現在為數不多的採摘者之一,如今他所在的武陵源山區因為旅游開發而日漸富裕,雖然有了更多的生活選擇,但是他依然不時去採摘來改善生活,以技謀生,這是他的倔強與剛強﹔周紅秀,大瑤山裡的能干媳婦,頭腦靈活的她用互聯網將瑤族香粽銷售到全國乃至海外,她的香粽制作“員工”平均年紀就有70歲,讓這些沒有收入來源的老人們老有所依,老有所為,是周紅秀為振興家鄉做出的堅守。

在自家開設農家樂,門前溪中捕魚做農家飯的奉大叔﹔去茶農家中收茶,在天子山山頂直播賣茶葉的姑娘龔熙源﹔發展人工培育蘆葦菌產業的創業大叔石躍龍……這些生於此長於此的老鄉們用真實的生活構架起鄉村振興的美好圖景。

最是一年春好處,建設美麗鄉村,“詩和遠方”已然就在眼前。

(責編:燕帥、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