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向著東方探尋小康曙光

新華社記者 王春雨 楊喆 楊思琪
2020年07月21日09:25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向著東方探尋小康曙光

 

  新華社記者何山在拍攝脫貧戶。新華社黑龍江分社 供圖

  近日,在中宣部組織的“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報道活動中,新華社黑龍江分社記者深入“北大倉”腹地,從依托黨建逐漸“蘇醒”的蘇蘇村,到擁有著“稻海田園夢”的富錦市﹔從萬畝稻浪的建三江,到迎來祖國大陸第一縷陽光的撫遠市﹔從“打著門球奔小康”的星火朝鮮族鄉,到實現“千年跨越”迎來小康曙光的赫哲族,我們一路前行,一路收獲著來自廣袤黑土地上各地各族群眾奔向小康的感人故事……

  在此次報道活動中,聚焦端牢“中國飯碗”、守護綠水青山、決戰脫貧攻堅等主題,自6月11日起,記者在新華社新媒體專線“現場新聞”欄目播發了《“北大倉”裡話小康》一組5篇行進式報道。在集中報道階段,採寫了“新華全媒頭條·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迎著東升的紅日——走向小康之路的赫哲族》,講述我國人口較少民族赫哲族70多年來的生活變遷,充分展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征程中取得的歷史跨越。截至目前,黑龍江分社記者在此次報道中共播發文字、短視頻、圖片等報道130余條,新華社客戶端瀏覽量超過1500萬。

  這是一次“走得遠、見得多、採得深”的採訪報道。坐在農家的土炕上,蹲在生長的稻田邊,徜徉在赫哲人的新村裡……拒絕走馬觀花式採訪,我們創造一切可能深入到基層一線中。在採訪時間有限、行程較緊的情況下,我們靈活組織人員,兵分多路,採訪了農民、少數民族群眾、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林場和農場職工、扶貧干部等多個群體,每次我們都用心交談,深入採訪,挖掘了一個個真實、生動、感人的故事。

  這是一次立意深遠、影響深刻的採訪報道。隻有用心去交流、去尋找,才能收獲最真實的感動,看到群眾生活在奔向小康過程中發生的巨變。在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82歲的赫哲族老人何桂香感慨,過去住在山上,住地窨子,冬天不保暖,“凍得直跑”。如今住上了政府蓋的寬敞明亮的磚房,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她不由得感嘆,“感謝國家,感謝共產黨!”像這樣的案例,我們在採訪中遇到了一個又一個——無論是把莽莽荒原變成“中華糧倉”的建三江,還是保護生態停伐森林吃上“生態飯”的林場職工﹔無論是撫遠邊境上一片片致富的火紅的蔓越莓,還是赫哲人手裡一幅幅精美的魚皮畫,無不在傳遞著人們發自心底的奔向小康生活的喜悅,這些都為我們落筆提供了最為鮮活的材料,我們也在其中被震撼、被感動。

  這是一次創新報道形式,實現全媒體發稿、全平台展示的報道。本次報道活動規模宏大,主題重要且深刻,如何把握發稿形式和節奏,成為一個必須要考慮的問題。採訪和寫作中,我們更加注重從小切口引入,避免大而空的表達,把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加以歸納、組合,實現了既有重頭的“鎮版之作”,也有生動的“鮮活之作”,既有傳統文字報道,也有視頻、圖片、新媒體等融合報道。在採訪初期,我們採取行進式報道的方式,利用新華社“現場新聞”平台和新媒體專線,實現每天都有融合報道。集中採訪結束后,我們集中寫作、精心打磨一批重點報道,《迎著東升的紅日——走向小康之路的赫哲族》被《新華每日電訊》頭版頭條採用,此外,一批鮮活的圖片故事、視頻全媒體產品等報道,均取得了較好的傳播效果。

  我們參與的“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報道活動雖然告一段落,但我們的腳步不會停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的重要裡程碑。走向小康的奮斗在路上,我們也將一直在採訪路上,記錄好這一偉大的歷史變遷。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