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工人日報社蘭德華:扶貧協作展"塞上江南"好風光

2020年08月04日14:08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扶貧協作展“塞上江南”好風光

6月11日,在習近平總書記結束了寧夏考察調研的第二天,“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報道記者團便追隨總書記的腳步來到寧夏。

走進當地人的小康生活,近距離地觀察他們的日子,這是一場全方位的感知與體悟。

第一站是寧夏銀川閩寧鎮,“閩寧”取福建與寧夏的簡稱。鎮黨委書記張文說,1997年閩、寧兩省決定組織實施閩寧對口扶貧協作,建設一個移民示范區,閩寧鎮由此誕生,一場跨越2000多公裡的閩寧扶貧協作由此展開。

數年裡,這兒接納了來自寧夏“西海固”6個國家級貧困縣的4萬多名移民。如今,閩寧鎮形成了特色種養殖產業、高效節水現代農業、勞務商貿物流業、文化旅游產業四大特色支柱產業。人均可支配收入從開發建設初期的500元,增長到2019年的13970元。

東部幫扶西部,脫貧致富奔小康,就是“不拋棄、不放棄”。

和閩寧鎮不同,李士村的脫貧致富則是利用電商平台,讓村裡傳統手工釀醋、古法榨油等老手藝煥發出新活力,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回憶過往,當地一位村民告訴我,幾年前這村子還是個“空殼村”,年輕人都跑了,村裡一片破敗的景象。

新任村支書到來后,“燒的第一把火”就是把村裡90%多的破房子全拆了。村民卻拍手叫好,因為新居建了起來。通過探索股權改革,他們先后成立了鳳河醋廠、意興油坊等實體經濟,如今李士村實現了戶均年收入3萬元。李士村的村民開玩笑說,他們的生意很“香”,他們的日子很甜。

小康生活,不單單是經濟收入的提高、物質生活的改善這麼簡單。在固原市中河鄉廟灣村,梁雲文化大院裡的熱鬧場景,讓我和同事們開了眼。

大院佔地面積1500平方米,設有演藝大廳等4處宣傳文化活動陣地。剪紙、刺繡、書法、農民畫……都是農閑時刻村民們的作品。此外,文化大院每年組織群眾編排演出皮影戲、傳統秦腔、眉戶劇、快板舞蹈、小品小戲等節目,還舉辦刺繡、剪紙等培訓班,活躍帶動群眾文化生活。

50多歲的柏麗香大姐是隔壁村的村民,如今在文化大院裡唱秦腔出了名。

她說,過去農閑的時候沒事干,如今和十裡八村的鄉親們在文化大院搞演出,覺得自己有了“藝術家”的感覺,這是件幸福的事。在和我談到生活的巨變時,文化大院裡的另一位老藝人即興來了一段快板。而在原州區,有120多個這樣的農村文化大院、79個民間演出團體,像柏麗香大姐一樣的草根藝人超過千人。

小康生活,就是讓每一個平凡的人,都有閃耀的時刻。

和梁雲文化大院裡的幸福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一個叫“海原華潤希望小鎮”的地方。一排排二層小洋樓、沿街商鋪、希望小學、產業幫扶中心、景觀園林綠化亮化工程、新型污水一體化處理中心、村民體育生活廣場、兒童樂園,以及集中停車場……希望小鎮驚艷了前來探訪的人們。

在中國脫貧攻堅戰場上,央企自覺挑起重擔。

希望小鎮是華潤集團在全國捐建的第8個希望小鎮,也是西北地區第一個希望小鎮。在小鎮產業幫扶中心,剪紙、回繡加工車間裡,不少婦女在從事剪紙和刺繡工作,不僅學了手藝,還增加了收入。村民馬大姐告訴我,曾經她們整天“圍著灶台轉”,沒有收入,如今她可以用雙手脫貧致富,撐起家中收入“半邊天”。

從不同省份之間跨區域扶貧協作,到幸福小鎮建設中企業發揮積極作用,再到梁雲文化大院的舞台上散發出來的農村文化建設的魅力,乃至我採訪過的每一個村民那祥和的臉、眼中的笑,所有這一切,讓我深刻地感受到:扶貧,不僅是一項系統的工程,更是在這個偉大的時代、這個偉大的國家中,偉大的人民在完成一項人類歷史上空前偉大的行動。

功在一時,利在千秋。脫貧攻堅,走向小康,在這項偉大的行動中,有你,有我,也有他。若干年后,面對我們筑就的這一偉大事業,我想,我們的后人,終將流下熱淚。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