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跋涉1500多公裡!行業類媒體人走青海強"四力"

2020年11月26日07:31 | 來源:中國記協網
小字號
原標題:跋涉1500多公裡!行業類媒體人走青海強“四力”

  2020年11月8日至14日,中國記協、全國三教辦組織人民法院報、人民公安報、中國組織人事報、中國改革報等26家全國性行業類媒體青年編輯記者赴青海開展增強“四力”主題採訪和教育實踐活動。

  11月9日,全國行業類媒體增強“四力”主題採訪和教育實踐活動青海行採訪團記者們,來到青海原子城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觀原子城紀念館,進一步了解221廠走過的崢嶸歲月,以及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成功研制的歷程。

  活動期間,記者們先后走訪調研了西寧、海北、海東、黃南等4個地市(州),行程1500多公裡,與大通縣、海晏縣、互助縣等地的群眾深入交流,並與尖扎縣德吉村的藏族同胞同吃同住同勞動,切身感受少數民族地區脫貧攻堅落實成效和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採寫了一批聚人氣、鼓士氣的全媒體佳作,切實錘煉了作風文風,增強了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本次活動得到了青海省委宣傳部、省記協和有關地市(州)的大力支持。

  踏遍鄉野山村,在見証脫貧成果中壯“腳力”

  活動開始第一天,記者們清晨從北京出發,抵達西寧后,直接從機場趕往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開始第一站採訪,此后每天的戶外活動時間都在10小時以上。

  從田間地頭到山野牧場,從土族阿姑的繡房到藏族兄弟的火炕,都留下了記者們認真採訪的身影。

  由於採訪節奏快、信息量大,很多人都是利用晚上寫稿。中國改革報記者劉政手機計步器上每天都是兩萬步以上的記錄。為採寫《對貧困宣戰向幸福攻堅——赴青海開展增強“四力”主題採訪活動紀實》,她走訪了4個村,採訪了3位縣委干部、4位駐村第一書記和6位脫貧示范戶戶主。

  11月8日,青海行採訪團記者在採訪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東至溝村駐村第一書記張合成。

  中國社區報記者金浩月編發通訊《三個貧困村的脫貧致富路》,中國科學報記者任芳言編發通訊《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扶貧紀實》《青海精准扶貧中的科技力量》,華夏時報記者楊仕省連發四篇通訊。

  11月8日,青海行採訪團記者在採訪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東至溝村脫貧致富村民代表馬得蓮。

  截至11月17日,各媒體陸續刊發專版、專題、深度報道等30多篇,每一篇都是靠跑遍、跑深、跑透的硬腳力磨出來的。

  堅持人民情懷,在“三同”生活中煉“眼力”

  在昂拉鄉德吉村,採訪團記者們通過與藏族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用心觀察體驗,感受脫貧攻堅成果,發現獨特採訪視角、捕捉鮮活故事素材。

  11月10日,互助縣班彥村全國巾幗脫貧示范基地“盤繡園”內,繡娘們接受青海行採訪團記者採訪。

  “在德吉有我們的家,我們會回來的。”這是記者們在採訪活動結束與村民道別時說的最多的話。

  才讓家、鬧尖措家、達巴家等這些頗有特色的藏民農家院,就是記者們在德吉村的家。三四個人睡的大通鋪、屋外的廁所、沒有暖氣的洗澡間……面對這些原本當地村民擔心記者們“不適應”的問題,大家卻表示“適應得很”。

  和藏族“房東”一起做藏餐、喝奶茶、畫唐卡、跳鍋庄舞,一起參加村民大會,都成為記者們第一手素材的源泉。

  11月10日,互助縣班彥村第一書記袁光平就易地扶貧搬遷問題,接受青海行採訪團記者採訪。

  中國環境報記者溫笑寒與村民吉合太加聊天時得知,54歲的吉合太加患有嚴重腎病,曾經高昂的醫療費讓家裡成了貧困戶,易地搬遷辦理醫保后,每月高額的透析費能報銷絕大部分。溫笑寒發現“醫保救命”是個好選題,趕緊叫來了健康報記者錢峰進行採訪。很快,反映尖扎縣解決貧困村“看病難”和防止因病返貧的通訊《“幸福”村走出健康路》就見報了。

  《人民中國》雜志記者袁舒把鏡頭對准房東夏吾尖參一家的日常生活,拍攝的微電影《藏族人家》,充分反映了少數民族同胞脫貧后和諧、安逸、幸福的新生活景象。

  誰把人民扛在肩上,人民就把誰放在心裡。在記者們告別村子的時候,脫貧奔小康的村民們自發唱起了歡快感恩的藏族歌曲,希望記者們能把歌聲帶到北京。

  突出行業特色,在深化調研採訪中富“腦力”

  活動期間,記者們多思善謀,充分發揮專業優勢,緊扣當地脫貧攻堅工作與本行業的契合點,對當地政府著力鞏固“兩不愁三保障”,開展產業扶貧、金融扶貧、生態扶貧、交通扶貧、健康扶貧、消費扶貧的措施和成效進行了全方位報道。

  11月9日,青海行採訪團記者們在海北州海晏縣東達村標准化集中養殖場大棚裡,聽村支書牛生有介紹蘑菇養殖經驗。

  中國新聞出版報記者閆鬆站在新聞工作者的角度深入思考“在脫貧攻堅的主戰場,我們應該帶給讀者什麼樣的故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給貧困地區群眾帶來哪些改變?”“深入基層強‘四力’,我們應以何種情感與群眾交流?”三個問題,推出採訪活動側記《“三同”答“三問”》。

  中國環境報記者溫笑寒、中國自然資源報記者焦思穎和中國綠色時報記者雷歡組成“綠色小分隊”,每到一處都“組團”圍繞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綠色發展等話題展開採訪。

  人民公安報記者宋靈雲編發通訊《青海省公安廳用心用情幫扶貧困村脫貧致富奔小康》,深入反映青海公安機關扎實開展定點扶貧,改善基礎設施、發展富民產業、開展技能培訓、幫辦實事好事、維護社會穩定的情況。

  國家電網報記者吳優圍繞全面完成“三區兩州”深度貧困地區和抵邊村寨電網建設任務等主題,編發了《小山村摘掉貧困帽,村民日子步步高》《住在幸福村會過得更幸福嗎?你來看看就知道》等一批融媒體新聞產品。中國銀行保險報記者袁婉君編發了專版《建行尖扎支行支持普惠型小微企業發展紀實》。

  緊跟時代步伐,在媒體融合報道中強“筆力”

  採訪中,記者們把腳力所到之處、眼力發現之美、腦力思考之神訴諸筆端和鏡頭,努力創新報道形式和傳播手段,以個性化的新聞產品展示“十三五”時期脫貧攻堅的偉大成就,以可視化的融媒體產品詮釋“十四五”時期遠景目標。

  11月9日,青海行採訪團記者們走進文迦牧場,採訪負責人力杰群培。

  中國文化報記者秦丹華編發長篇通訊《老鄉的喜訊捎給總書記——採訪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班彥村村民》,相關融媒體作品在“兩微一端”同時發布,做到了文字報道有畫面感,攝影報道有縱深感,視頻報道有思想性。

  人民鐵道報記者楊靜拍攝的短視頻新聞陸續在今日頭條、微信、微博等平台發布。中國交通報記者曹文娟採寫的《“請總書記放心,我們在新家生活得很好”》《達巴的幸福生活:開門是店關門是家》《青海省互助縣班彥村:搬進新房子 幸福“繡”出來》等鮮活生動的基層小康故事通過電視、手機、PC端融媒體宣傳矩陣同步傳播,全面、立體、多維度記錄當地脫貧攻堅路上的難忘瞬間。

  11月8日下午,青海行採訪團記者們走進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融媒體中心,深入了解縣級融媒體的建設情況和發展思路。

  消費日報記者賈淘文連續編發5篇通訊《打造特色旅游產業 持續鞏固脫貧成果——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多民族共享小康生活》《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一桌酒席”式的精准扶貧》《東達村“輸血”變“造血”為脫貧注入持續動力》《文旅結合為藏民帶來幸福生活》《德吉村多產業發展打造中國最美休閑鄉村》。

  他的感受代表了所有參加互動記者的心聲:“在這裡,我聽到了新時代滾滾洪流一般的脈搏﹔看到了新農村像格桑花一樣綻放的絢爛圖景。我將把此次青海行的感動與喜悅珍藏在心中,在今后的新聞報道工作中,不斷鞭策自己,採寫出更多帶有‘泥土芬芳’的好作品。”(單洪楠 本文版權歸中國記協所有,轉發請注明來源為“中國記協”微信公眾號)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