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视野大手笔解读大事大情大理--
《枣庄日报》“区域·观点”周刊印象
马 林 |
2010年08月30日14:57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论坛 | 网摘 | 手机点评 | 纠错 |
《青年记者》供稿
去年元旦以来,随着报纸的改扩版,枣庄日报在形式和内容上以全新的姿态站到了新的发展平台上。尤其是今年以来,“区域·观点”周刊不断创新,闪亮登场,精彩不断,以大视野大手笔解读关注大事大情大理,在广大读者眼前吹拂缕缕新风,枣庄日报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迈上了一个新阶段。
一
也许有些人认为,网络已经如此发达和普及了,报纸越来越没有人读了,其实不然。应该看到,速度和容量是数字化信息传输的最大特点,浏览和检索是使用网络接受信息的常态。相比之下,报纸由于时效性限制,做的是“慢新闻”,但发挥的是由慢带来的“深度”——这恰是报纸之所长、网络之所短。
首先,“慢新闻”是长文,不适合网上阅读。由于技术和电脑的介质特点,网络上往往不适于阅读长文,特别是需要调用大量背景资料的深度报道和长篇评论,并不适合在闪动的屏幕前阅读。所以,“对大多数人而言,看书比看屏幕速度更快,眼睛也更舒适”。真正适合网上传输并阅读的多为即时性的适合快速浏览的短文,或是休闲娱乐性的软内容,如小说、散文等,日本30岁以下的青年甚至流行在手机上看小说。但深度报道和新闻分析不同,“硬性”的特点使它们需要反复阅读、思考、琢磨,且篇幅动辄数千甚至上万字,更适合纸上阅读。
其次,报纸的深度以整合见长,概括性强,网上的深度以容量见长,二者各有所长,无法替代。网络为了突出速度优势,往往通过集纳和超文本链接扩大容量,再通过大容量的“全”达到一定的深度。报纸则不同,它的深度来自于整合归纳基础上的高度概括。一个重大事件如人民币升值、股权分置改革等,网络专题可能集纳数百篇报道和评论,长达几万甚至几十万字;一篇报纸的深度报道数千字,组合专题可能最多一两万字。相比网络专题,报纸是长中取短,更集中。所以,从深度而言,报纸报道更适合阅读,网络报道更适合检索,在单位时间信息获取有效性上,报纸高于网络。
有鉴于此,报纸编采业务一方面应该适应报纸发展新形势不断跨上新台阶,另一方面也应该借此机会让版面以崭新的面貌面对广大读者。为此,应该不断创新办报理念和办报手段。《枣庄日报》“区域·观点”周刊正是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应运而生的新闻板块。该周刊在广泛调研和深入论证的基础上,针对区(市)和乡镇(街道)两个层面的工作对象,开设了“亮点”、“深度”、“感动”、“独家”、“看点”、“热点”、“主张”、“权威声音”、“春日寄语”、“总关情”、“两头(反映上头和下头)”、“可圈可点”、“执政印象”、“我山之石”、“先锋谱”、“走街串巷”、“走村串户”、“棱角”、“民情”、“图说”、“鲁南石评(个人评论专栏)”、“见微知著”等栏目,定期推出,深受读者的喜爱与好评。
二
在海量信息时代,信息就是选择,选择就是淘汰。央视《新闻调查》栏目的理念是:寻找新闻背后的新闻;央视《新闻1+1》栏目的理念是:一样的新闻,不一样的解析。以视觉新闻为主的电视栏目如此重视新闻背后的新闻和对新闻的解析,说明了什么?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如今,从现实发展来说,媒介竞争已经到了资讯的解释、解读、整合层面上,新闻传播已进入“解读新闻”时代。决定主流媒体核心竞争力高低、社会影响力大小的重要因素,在于对重大信息的权威解读,解读新闻就是把新闻事实的内涵解读出来,其要义在于揭示新闻事实的底蕴,洞悉事物本质。一滴水可以见阳光,平常报纸上一条消息就好比一滴水,它体现着报纸的观点,如果不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湖呢?自然映照的内容就更多一些,这就是报纸上的重大典型报道。解读新闻有多种手段,最为常见的是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
“区域·观点”周刊在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上充分做足文章,形成舆论强势。今年以来,先后刊登的科学发展看基层系列文章——《借的东风换春回》、《潮头蓄势扬帆行》、《乘风破浪勇当先》、《偪阳故地展新姿》等深度报道,分别紧扣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基层党组织建设、打造旅游强市等重大题目,大做特做文章,影响力极强。同时在版面处理上,标题运用名家书法体,把核心观点和精彩内容提炼成导读置于标题之上,另外链接各种资料信息,图文并茂、错落有致,让人耳目一新。
值得一提的是,报纸的各种低端竞争比比皆是,盲目模仿可说是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从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中国媒体的竞争,已从信息量的竞争阶段进入到了“观点竞争”阶段。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观点”、“思想”等已成为新闻本身。新闻已不仅仅是最近发生的“事实”,还包括人们最近提出的“观点”,人们最近产生的“思想”,以及被人们最近发现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对报纸而言,这种低端竞争很难把自己打造成一张真正有影响力的、受读者和市场认同的报纸,因为一张报纸能否最终获胜,要看它是否具有“灵魂”,是否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具有报纸个性和影响力的声音。这里的自主知识产权是指要有原创性、原生态、本土化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独家声音。因为“本土决定影响力”,立足本土新闻事实的评论,更有针对性、亲和力,更有地域魅力。
对新闻进行政治解读和思想解读,是新闻评论的专长与专利。只有新闻评论到位,才能把新闻真正解读到家,从而达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当今,新闻竞争白热化,独家新闻越来越少,新闻报道难分高低,则在评论上有别于人,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为此,《枣庄日报》“区域·观点”周刊特别注重发挥评论的重要作用,“主张”、“执政印象”、“鲁南石评”、“可圈可点”、“见微知著”、“春日寄语”6个栏目就是专门设置的评论栏目,这些栏目的内容既有权威声音,也有普通读者的一孔之见,更有个人专栏评论的真知灼见,对重要新闻事件发表意见、表明主张,阐发政治和政策内容中称之为“精神”的东西,这些评论就其功能而言,责无旁贷地成为报纸的旗帜和灵魂,同时作为报纸的最宝贵优势,成了党报的最强音。
除了深度报道的解读文章外,发挥短消息和图片的作用同样很重要。“农情”、“点滴”、“两头”、“万象”、“棱角”、“图说”、“新风”等都是为短消息和新闻图片设置的栏目。这些栏目灵活多样,出版频繁,信息传递快捷,深受读者欢迎。
三
一言以蔽之,在报业改革大潮中,地市报的改革步伐在加快,新媒体来势汹汹分享媒介果实成为不争的现实。在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中,各报注重以“内容为王”为基础,开“第一腔”,以“独特的声音”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激发读者的“兴奋点”,观点新闻逐渐成为报纸的“招牌菜”,它以高端的大视野,对当地大事进行即时解读和点评,对重大社会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正确引导公众舆论;或贴近百姓,为民生情怀的回归鼓与呼;或针对地方时事,为一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枣庄日报》“区域·观点”周刊正是对此进行的点滴探索。
(作者为枣庄日报社党委书记 、社长)
去年元旦以来,随着报纸的改扩版,枣庄日报在形式和内容上以全新的姿态站到了新的发展平台上。尤其是今年以来,“区域·观点”周刊不断创新,闪亮登场,精彩不断,以大视野大手笔解读关注大事大情大理,在广大读者眼前吹拂缕缕新风,枣庄日报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迈上了一个新阶段。
一
也许有些人认为,网络已经如此发达和普及了,报纸越来越没有人读了,其实不然。应该看到,速度和容量是数字化信息传输的最大特点,浏览和检索是使用网络接受信息的常态。相比之下,报纸由于时效性限制,做的是“慢新闻”,但发挥的是由慢带来的“深度”——这恰是报纸之所长、网络之所短。
首先,“慢新闻”是长文,不适合网上阅读。由于技术和电脑的介质特点,网络上往往不适于阅读长文,特别是需要调用大量背景资料的深度报道和长篇评论,并不适合在闪动的屏幕前阅读。所以,“对大多数人而言,看书比看屏幕速度更快,眼睛也更舒适”。真正适合网上传输并阅读的多为即时性的适合快速浏览的短文,或是休闲娱乐性的软内容,如小说、散文等,日本30岁以下的青年甚至流行在手机上看小说。但深度报道和新闻分析不同,“硬性”的特点使它们需要反复阅读、思考、琢磨,且篇幅动辄数千甚至上万字,更适合纸上阅读。
其次,报纸的深度以整合见长,概括性强,网上的深度以容量见长,二者各有所长,无法替代。网络为了突出速度优势,往往通过集纳和超文本链接扩大容量,再通过大容量的“全”达到一定的深度。报纸则不同,它的深度来自于整合归纳基础上的高度概括。一个重大事件如人民币升值、股权分置改革等,网络专题可能集纳数百篇报道和评论,长达几万甚至几十万字;一篇报纸的深度报道数千字,组合专题可能最多一两万字。相比网络专题,报纸是长中取短,更集中。所以,从深度而言,报纸报道更适合阅读,网络报道更适合检索,在单位时间信息获取有效性上,报纸高于网络。
有鉴于此,报纸编采业务一方面应该适应报纸发展新形势不断跨上新台阶,另一方面也应该借此机会让版面以崭新的面貌面对广大读者。为此,应该不断创新办报理念和办报手段。《枣庄日报》“区域·观点”周刊正是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应运而生的新闻板块。该周刊在广泛调研和深入论证的基础上,针对区(市)和乡镇(街道)两个层面的工作对象,开设了“亮点”、“深度”、“感动”、“独家”、“看点”、“热点”、“主张”、“权威声音”、“春日寄语”、“总关情”、“两头(反映上头和下头)”、“可圈可点”、“执政印象”、“我山之石”、“先锋谱”、“走街串巷”、“走村串户”、“棱角”、“民情”、“图说”、“鲁南石评(个人评论专栏)”、“见微知著”等栏目,定期推出,深受读者的喜爱与好评。
二
在海量信息时代,信息就是选择,选择就是淘汰。央视《新闻调查》栏目的理念是:寻找新闻背后的新闻;央视《新闻1+1》栏目的理念是:一样的新闻,不一样的解析。以视觉新闻为主的电视栏目如此重视新闻背后的新闻和对新闻的解析,说明了什么?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如今,从现实发展来说,媒介竞争已经到了资讯的解释、解读、整合层面上,新闻传播已进入“解读新闻”时代。决定主流媒体核心竞争力高低、社会影响力大小的重要因素,在于对重大信息的权威解读,解读新闻就是把新闻事实的内涵解读出来,其要义在于揭示新闻事实的底蕴,洞悉事物本质。一滴水可以见阳光,平常报纸上一条消息就好比一滴水,它体现着报纸的观点,如果不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湖呢?自然映照的内容就更多一些,这就是报纸上的重大典型报道。解读新闻有多种手段,最为常见的是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
“区域·观点”周刊在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上充分做足文章,形成舆论强势。今年以来,先后刊登的科学发展看基层系列文章——《借的东风换春回》、《潮头蓄势扬帆行》、《乘风破浪勇当先》、《偪阳故地展新姿》等深度报道,分别紧扣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基层党组织建设、打造旅游强市等重大题目,大做特做文章,影响力极强。同时在版面处理上,标题运用名家书法体,把核心观点和精彩内容提炼成导读置于标题之上,另外链接各种资料信息,图文并茂、错落有致,让人耳目一新。
值得一提的是,报纸的各种低端竞争比比皆是,盲目模仿可说是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从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中国媒体的竞争,已从信息量的竞争阶段进入到了“观点竞争”阶段。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观点”、“思想”等已成为新闻本身。新闻已不仅仅是最近发生的“事实”,还包括人们最近提出的“观点”,人们最近产生的“思想”,以及被人们最近发现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对报纸而言,这种低端竞争很难把自己打造成一张真正有影响力的、受读者和市场认同的报纸,因为一张报纸能否最终获胜,要看它是否具有“灵魂”,是否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具有报纸个性和影响力的声音。这里的自主知识产权是指要有原创性、原生态、本土化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独家声音。因为“本土决定影响力”,立足本土新闻事实的评论,更有针对性、亲和力,更有地域魅力。
对新闻进行政治解读和思想解读,是新闻评论的专长与专利。只有新闻评论到位,才能把新闻真正解读到家,从而达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当今,新闻竞争白热化,独家新闻越来越少,新闻报道难分高低,则在评论上有别于人,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为此,《枣庄日报》“区域·观点”周刊特别注重发挥评论的重要作用,“主张”、“执政印象”、“鲁南石评”、“可圈可点”、“见微知著”、“春日寄语”6个栏目就是专门设置的评论栏目,这些栏目的内容既有权威声音,也有普通读者的一孔之见,更有个人专栏评论的真知灼见,对重要新闻事件发表意见、表明主张,阐发政治和政策内容中称之为“精神”的东西,这些评论就其功能而言,责无旁贷地成为报纸的旗帜和灵魂,同时作为报纸的最宝贵优势,成了党报的最强音。
除了深度报道的解读文章外,发挥短消息和图片的作用同样很重要。“农情”、“点滴”、“两头”、“万象”、“棱角”、“图说”、“新风”等都是为短消息和新闻图片设置的栏目。这些栏目灵活多样,出版频繁,信息传递快捷,深受读者欢迎。
三
一言以蔽之,在报业改革大潮中,地市报的改革步伐在加快,新媒体来势汹汹分享媒介果实成为不争的现实。在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中,各报注重以“内容为王”为基础,开“第一腔”,以“独特的声音”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激发读者的“兴奋点”,观点新闻逐渐成为报纸的“招牌菜”,它以高端的大视野,对当地大事进行即时解读和点评,对重大社会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正确引导公众舆论;或贴近百姓,为民生情怀的回归鼓与呼;或针对地方时事,为一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枣庄日报》“区域·观点”周刊正是对此进行的点滴探索。
(作者为枣庄日报社党委书记 、社长)
(责编:赵光霞) |
更多关于 传媒报纸研究 的新闻 |
· 地方党报深度报道浅谈 · 中美新闻理念差异比较研究 · 《南方周末》: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与创新 · 把纸媒做成观点纸 · 现代报纸版式特点小结 · 信、达、雅--浅谈报纸新闻标题的制作 · 整合社会资源 打造党报品牌 · 报纸“事件营销”的得与失 · 都市报数字化生存的困境与出路 · 讣闻报道:中国纸媒逐渐发展的报道形式 |
相关专题 |
· 传媒期刊秀:《青年记者》 |
热图推荐 |
|||
|
| ||
|
|
|
|
小编推荐 |
·人民网老总访谈录 · 报网互动:报业开往春天的地铁 ·期刊界的盛宴:第36届世界期刊大会 ·第三届华赛摄影作品欣赏 ·新闻人生范敬宜 · 倾听梁衡 · 更多传媒精英 ·党报的改革与发展 ·新闻院校媒体展 |
传媒热图 |
|||
|
|
||
[一语惊坛]收入差距尚且"讳言",分配不公如何"开刀"? [论坛]美派三航母迎接胡总出访?·六国要联合对抗中国? [访谈]党国英谈农村城镇化·外交部李松谈伊朗问题 [辩论] 花千亿投资迪斯尼,值吗?·你认同买不如租吗? [博客]温总理:见一叶而知天下 女副市长咋被骗色骗财? [博客]毛泽东为何成中国文化符号 男人居住北京11条理由 |
无线·手机媒体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