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视听》>>2016年第1期

“大音希声”

电影《百团大战》奇观化效果的叙事建构与话语诉求探究

蒋梅梅
2016年01月18日14:26 | 来源:视听
小字号

后现代社会,随着消费文化语境由语言主因型转向图像主因型,电影艺术也正在经历从叙事电影向奇观电影的深刻转变,传统蒙太奇组接的理性原则逐渐被视觉快感奇观性的享受原则所取代。在视觉文化时代,电影塑造愈加重视和追求视觉冲击的“奇观化”呈现。但作为电影不可或缺的内在特质,叙事性在文本建构中依然占据着基础性地位,图像只有“联姻”叙事才能产生非凡效果。战争题材巨制《百团大战》,以清晰的故事脉络、鲜明的人物形象、精良的制作水准及其弘扬的民族精神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盛情称赞。影片通过营造气势恢宏且不失细节的战争场景与人物特写,既使受众身临其境般地“体验”战争之残酷,又艺术地传播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时代心声,融宣传教育于潜移默化,实现了电影叙事与视觉奇观的统一。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对《百团大战》奇观影像背后的叙事逻辑及话语表达进行解读和探究。

一、叙事手法:文本由支离破碎走向连续统一的“骨骼”

电影叙事手法以文学叙事学和符号学原理为基础,重在研究影片表述元素和内在结构,它是影片节奏把握和剧情推进的重要依托,也是实现电影文本制作由支离破碎走向连续统一的“骨骼”。电影叙述学认为,一部电影所采取的叙事手法不仅影响着对故事内容及其角度的选择性建构,而且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影片所能达到的高度。史诗片《百团大战》的成功与其独特精炼的叙事表达密切相关。

(一)多线性叙事,统筹兼顾

电影构造叙述往往以故事为载体,通过故事推进剧情向前发展。而故事视角与维度的多元化特征以及电影时间和篇幅的先天受限性从根本上消解了电影“完整”映射物质世界的可能,但过于“蜻蜓点水”的方式又难以体现作品的深度和价值,于是运用多线性叙事手法维持影片深度与广度的均衡就构成了导演塑造宏大故事镜像的关键载体。《百团大战》选取了三段故事——“娘子关战役”“西营坞战役”“关家垴战役”,以撑起全片的“筋骨”,完成对整部电影的叙述。这三场战役都是百团大战相应阶段中最典型的战役,既能够从不同维度全景式展现整场战役的主要过程,又有力地诠释了八路军和广大人民群众同仇敌忾、不畏强敌、奋勇抗战的英雄事迹和不朽功勋。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选择性截取在场景设置与分配方面统筹兼顾了八路军三大主力部队,体现了编剧和导演价值理念的高瞻远瞩。“娘子关战役”发生在百团大战第一阶段,由聂荣臻率领的晋察冀军区发起,主要任务是破坏敌军公路、铁路线;“西营坞战役”由贺龙率领的一二〇师发起,主要任务是拔掉日军据点、解救受难百姓,透射出了百团大战第二阶段战略方针;“关家垴战役”是第三阶段的战斗,以反日军的大扫荡为特征,这次战役由刘伯承率领的一二九师发起。统观全片,电影选取和架构的“这三场战役”以及为带出国共抗战整体气氛而在片头增加的枣宜会战,过渡自然,张弛适宜,兼顾各方,既是对百团大战语词称谓与主题内容的彰显,又因叙述与角度的多样性呈现避免了故事和画面单调引发的观众审美疲劳问题。

(二)二元对立式逻辑结构

二元对立是西方哲学和文化的显著特征,它旨在帮助人们对纷繁无序的事物进行差异化识别研究。现代语言学奠基人索绪尔主张使用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解读人类语言传播实践中充满的冲突现象,即通过分析文本内在结构,找出作品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以更好地抓住作品的本质规律及深层意义。现在,这种价值体系已广泛运用于文学作品和电影剧本的制作与解析,成为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指导。在电影《百团大战》中,编剧有意识地使用了鲜明的二元对立手法谋篇布局,在特定的对比叙事结构中演绎剧情变化轨迹。中国军人的善良正义与日本军人的凶狠残暴之间的对立无疑是这种叙事手法的集中表征。首先,日本军人,作为侵略个体,他们已被道德抛弃,生命之活力多彩被国家暴力机器所取代和遮蔽,退化为一种物化的工具,他们或“将产妇及刚出生的婴儿活活烧死在封闭的屋中”,或“实行种族灭绝,用机枪扫射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或“在炮楼中大肆酗酒并集体轮奸中国良家妇女”等。侵略战争的本质是违背和践踏人性的,导演通过系列画面渲染和镜头特写,突出了日本军人傲慢、狂妄、残暴、杀人成性的特质。与日本军人相对,中国军人在面临国家生死存亡紧要关头表现出了殊死抵抗、决不投降、大义凛然、普渡苍生的民族精神与博大胸怀,无论是“自毁生之希望、血洒疆场的爱国将领张自忠”,还是“拼死抢到扳道岔用火车撞击日军装甲列车的黄之政团”“激战时为救受伤民女挺出战壕、中弹牺牲的刘柱子”以及“黄崖洞保卫战中拼尽最后力气坚决助炮弹轰炸汉奸的冯骥松”等等,影片都极大地彰显、讴歌了中国军人不畏生死、抗击强暴的英雄情愫与热情服务百姓、与民众融为一体的高贵品质。

《百团大战》的对比叙事除见于对两国军人价值与行为的强烈反差,还体现于编剧在设置其他场景时或隐或明的流露,如毛泽东对继续扩大战果的果断命令与蒋介石闻讯华北战情后的惊恐表情等。从美学角度而言,电影叙事手法的这种“对称性凸出”更有助于观众深入领会作品的风格特色与主题思想。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