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西部学刊》>>2016年3月下

叙事学视野内的《恐怖直播》解读

杨芳芳
2016年04月20日16:04 |
小字号

(来源:西部学刊)

摘要:《恐怖直播》是一部韩国热卖电影。在电影中,导演运用了二元对立、互文性等多元化的叙事角度,成功地塑造了这部影片。本文具体分析该影片中二元对立、互文性以及其他叙事手法的运用,以探讨导演在这部电影中运用的精湛的叙事技巧以及各种叙事手法在这部电影中所呈现出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恐怖直播》;二元对立;互文性;叙事角度

电影《恐怖直播》是由金秉宇导演,河正宇主演的,故事聚焦首尔汉江上发生的一连串炸弹恐怖事件。这部电影全长98分钟,而整部电影的进行都是在播音室中,通过播音室里的动态来表现整个事件的发展。

一、明显的故事轴

不满的开始:恐怖分子给正在进行广播的播音室里打电话进行威胁。

不满的强化:通过不断的矛盾冲突进行强化,首先,恐怖分子将自己炸桥的动机说明,接着要求见一个人即总统,为达到这个目的,他先后给一名正在直播的女主持、男主以及警察厅厅长的耳麦装上炸弹,而在将警察厅厅长炸死之后,冲突升级,最后,大桥倒塌,人质特别是男主前妻遇难,政府为逮捕恐怖分子而造成恐怖分子的第二次袭击,冲突达到最高值,故事也开始收尾。

不满的时空:从30年前汉江大桥的修建,到两年前汉江大桥的修正,再到炸掉汉江大桥恐怖,以及两个小时的直播后炸掉政府大楼和SNC大楼。

不满的极致:炸汉江大桥。

不满的符号:汉江大桥;炸弹;被炸的大楼;炸弹遥控器。

二、二元对立的运用

电影对整个事件的强化,主要是通过一个个冲突来表现,而冲突的主要表现则是不断变化的二元对立。在整部电影中,并没有绝对的二元对立。电影的一开始,有主播和恐怖分子的对立,主播和副局长的对立,而当主播被恐怖分子胁持以及随着事件的发展,二元对立开始发生变化:电影一开始,恐怖分子似乎是低级的,当事件慢慢展开后,恐怖分子开始由低级向高级转变,特别是当他说出其恐怖袭击原因要求见总统,而政府却一再不作为后,对立开始由主播与恐怖分子转变为恐怖分子与政府的对立。此时,主播与恐怖分子的二元对立已处于次要地位,而在电影的结尾,当整个事件明朗化后,对立再次发生变化。此时,与恐怖分子在最初对立的电视主播尹英华已经与恐怖分子处于一个层级上,共同与政府对立。在整部电影中,政府被建构成一个低层次的,评价差的角色。除了人物之间的对立,人物本身的性格也出现了转变。男主尹英华一开始是一个为了获得收视率让自己重回主播台的男主持,与恐怖分子对话带有很强的目的性,也很虚伪,而随着情节的发展,男主性格发生转变,开始同情恐怖分子,为恐怖分子说话,要求政府道歉,充满正义,由最初的“恶”开始像“善”转变。

三、反类型的类型片

《恐怖直播》是一部反类型的类型片。它是一部讲述恐怖袭击的灾难片,却又不同于以往的灾难片。按照恐怖袭击类的灾难片的惯例,应该出现的是大场面的灾难画面,大场面的营救画面以及最后恐怖分子伏法,人质被解救,政府被歌颂这样的模式。然而,《恐怖直播》导演完全绕过了灾难片的最重要的灾难场面、救援场面,而是从侧面来表现这两个方面。同时,它又打破了我们看恐怖袭击类的灾难片的思维定势,我们对事件的走向可能正如男主最开始所期待的那样,“犯罪动机是什麽,罪犯有隐情,原想自杀,最后在主播的引导下悔过自首。”而这部电影却不这样,它没有大场面的灾难现场,也没有大场面的营救现场,更没有被解救的人质,只有演播室里的紧张以及恐怖分子的一次次得手,以及电视上所播放的人质的死亡,以及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即政府的不作为。

四、互文性的运用

整部电影最精彩的,可以说是它对其他媒介的互文运用。《恐怖直播》是一部电影,同时将戏剧和电视作为媒介融合进它的表意过程中。首先,不同于以往电影的时空表现手法,《恐怖直播》严守古典戏剧三一定律,整个故事发生在一天之内,一个场景之内,服从一个主题,甚至几乎大部份戏剧动作集中在河郑宇一个人身上。这样一来,故事被讲述的更加紧凑也更加精彩。其次,电视的层面也非常清楚,整部电影的进行都是一个电视节目的直播过程。在三一律的前提下,来自外部空间的采访和电话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上推动了情节的进展。最重要的是,通过这种设计,观众不再只是被动接受电影的人,同时也被整合进入电影的叙述过程中。电视直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给观众带来强烈的临场感和紧张感,那么在观看整个直播过程的观众,虽然不能反馈给银幕上的主播,却对整个电影的意义建构和解读有极大地影响。通过这种方式,观众不再是电影故事的观者,而是整个事件的参与者。导演将电视、电影、戏剧这三种媒介糅合在一个不到一百分钟的电影中,让这部电影具有了极为相异的三个层次,而这三个层次的构建,让整个电影成为一部丰富、多意的文本。

五、真实与虚拟真实、符号

电视、电影、小说等都是由符码和惯例建构而成的,往往是由真实和虚拟真实形成的。真实与虚拟真实包括real真实,probably真实,likely真实。那么在这部电影中,正是由这三种真实构建整个意义的。首先,电影提到的第19届国会会议总统的演讲,1983年麻浦大桥的建设以及两年多前世界发展国家商谈会,这些都是real真实,而在real真实的情况下,朴鲁圭30年前修建麻浦大桥,2年多前修缮大桥以及两年多前的事故似乎就是likely真实。修缮大桥政府给出的酬劳也似乎是probably真实。而恐怖分子炸掉汉江大桥以及随后所发生的一切很明显是虚拟的。但整个故事建立在一个看起来真实的背景上,将真实与虚拟结合,故事便变得很合理,观众观看的时候便会把影片当做一个真实的故事予以对待且投入感情。

综上所述,在电影《恐怖直播》中,即使整部影片都只是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进行,但正是各种叙事技巧的运用吸引了观众的眼球,成功地塑造了整部影片,让影片中故事的发生既合理又精彩。

参考文献:

[1]布拉姆斯顿,斯塔福德.媒体导论:学生手册[M].陈芸芸译.台北出版社,2002.

[2](美)西蒙斯.说故事的力量[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3]Lisa Taybr.大众传播媒体新编[M].台北出版社,1999.

[4]Arthur Asa Berger.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系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责编:王妍(实习)、燕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