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2016媒体融合发展论坛:推进融合发展加速跑

2016年08月23日04:4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着力四个强化 推进融合发展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秘书长 王一彪

  人民日报社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融合发展对新闻传播的效果不断彰显。我们坚持以加速互联网化为方向,以全面一体化为目标,着力夯实支撑融合的基础架构;坚持以新技术新应用为动力,着力打造更受用户欢迎的新闻产品;坚持以重构用户连接为核心,着力扩大用户规模、增强用户粘性。截至目前,人民日报客户端累计自主下载量超过1.4亿;人民日报法人微博粉丝合计达到8600万;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粉丝突破620万。我们还通过与各类资讯平台开展内容合作,以多种渠道、多种载体扩大人民日报的覆盖面、影响力。

  媒体融合发展进入关键期,任务艰巨,前景可期。真正做到“融为一体,合二为一”,需要我们精准发力,持之以恒,久久为功。面对新挑战新机遇,实践中应强化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强化导向引领。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既是对所有媒体的要求,也是新兴媒体应尽的职责。在舆论生态日趋复杂的大背景下,尤其需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增强政治定力,增强议题设置能力,实现优质新闻内容的多元传播,壮大主流舆论,传递主流价值。

  二是强化技术驱动。抓紧建立媒体技术的孵化创新机制,探索建立多样化技术合作共享平台,通过广泛的跨界合作,推动媒体融合加速发展。要把技术创新与应用作为融合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加快推动技术由“支撑性保障”向“引领性保障”转变。

  三是强化产品创意。内容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全面强化产品创意,必须形成鼓励创新的考核机制,探索合作众包的共享机制,让创意生产力得到极大释放,改写融合传播的新纪录,创造融合传播的新高度。

  四是强化机制创新。未来融合发展必须在“做增量”的基础上“改存量”。要全面推行符合互联网传播特点、适应融合传播需求的全新采编机制,努力把报社各类传播资源聚合起来,真正实现一次采集、多次利用、多样呈现、多元传播。

      

  整合媒体资源 促进深度融合

  光明日报社总编辑 杜飞进

  在当前媒体技术和传播渠道日益趋同的情况下,媒体融合如何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我认为,传统主流媒体应强化三个意识,实现分众化传播。

  第一,强化品牌意识,提升媒体权威性和公信力。传统媒体的文化积淀和品牌属性是与其他媒体竞争的突出优势。应将传统主流媒体的品牌价值进一步向新媒体延伸,彰显在新媒体领域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第二,强化内容意识,提升内容生产力和舆论引导力。互联网时代,用户生产内容虽然大行其道,但真正优质的内容、专业的信息依然是稀缺资源。我们必须强化内容意识,在重大问题、关键节点上勇于发声、善于发声,增强舆论引导能力。

  第三,强化用户意识,提升传播精准度和服务力。在传播上,研究用户特点,精准推送;在服务上,研究用户需求,积极提供用户需要、喜爱的功能和服务。

  要切实实现“我就是你,你就是我”的“相融”目标,需要从以下4个方面推动深度融合:

  第一,加强议题设置,通过聚焦思想理论文化热点促进内容生产的深度融合。议题设置能力是媒体舆论引导力的重要体现。光明日报将议题设置进一步聚焦到思想理论文化热点问题上,促进全媒体形态内容生产的深度融合。

  第二,整合媒体资源,通过做大做强新媒体矩阵促进传播渠道的深度融合。我们将充分整合各种媒体资源,重新规划布局内容生产分工,分类聚合目标用户,化重复累赘劣势为分众化传播覆盖优势。

  第三,开门办新媒体,通过充分借用外脑促进智力资源的深度融合。智库化办新媒体是光明日报开门办报传统的延伸。我们将联系和团结一大批艺术家、文艺理论家、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让他们成为新媒体矩阵的强大外脑。

  第四,改革体制机制,通过拆除壁垒、再造流程促进生产要素的深度融合。我们将按照现代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打通增量与存量,优化配置生产要素,为深度融合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人才支持和资金支持。

     

  融入媒体需求 破解发展瓶颈

  科技部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社长 李 平

  科技日报作为创刊30年、多年发展以纸媒为核心的传统媒体,如何通过观念、机制和发展方式的战略转型,履行好科技领域宣传主阵地的使命担当,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策。结合自身的探索,在此谈四点体会和认识:

  第一,融入需求,是发展之魂。我们以科技、传媒、集团三大要素研究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力争用三年时间,建成拥有较强传播力、影响力的中国科技报业事业平台和中国科技传媒企业平台,实现公共职能与市场职能的互动发展。融入创新需求,是科技传媒发展之魂,也是构建科技传媒发展新格局和新生态的必然选择。

  第二,融动信息,是传播力之本。只有在充分交互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大众传播、分众传播、人际传播的有机结合。科技日报社在“朱诺”号木星探测器进入木星轨道、美欧科学家再次探测到引力波信号等新闻事件中,联动报纸、网络、新媒体,迅速构建了一个“即时交互”的信息场,在信息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在全媒体平台推出多篇重头稿件,体现了时效度的结合。

  第三,融合价值,是现实的路径。从供需角度来看,实现媒体价值有三个关键环节:一是要契合用户需求,二是要针对需求搭建平台,三是要为用户生产、传递有价值的内容,提供高品质的有价值的服务。围绕提供价值服务的思路,科技日报社正在构建三大平台:第一个平台是构建“科技政策云”平台;第二个平台是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第三个平台是构建融媒体研究推广平台。

  第四,融活机制,是关键动力源。融合发展所需要的全媒型、专家型人才短缺,成为制约媒体融合发展的第一瓶颈。要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最大的价值。从今年开始,我们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人事制度管理改革,实行岗位聘用与岗位等级相分离,使一批充满活力的年轻人走向了管理岗位,为融合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构建全媒格局 提供优秀产品

  新华社副社长 刘思扬

  当前,融合发展正成为传统媒体的时代课题。新华社致力于打造具有通讯社特点的融合发展新模式,通过建立全媒体业务格局,着力实现“四个延伸”,即在筑牢国内舆论主导地位基础上向世界范围延伸,在筑牢传统媒体领域优势基础上向覆盖全网延伸,在筑牢新闻报道主业基础上向经济信息延伸,在筑牢媒体用户市场基础上向终端受众延伸。

  一是打造优质产品,增强舆论引导力。

  新闻产品是检验媒体融合的重要标准。新华社紧抓供稿线路优化调整升级这一推进融合发展的“衣领子”工程,努力实现新华社新闻产品和供稿服务“三大转变”,即从主要满足传统媒体需求向满足全媒体需求转变,从单一、单向稿件提供向互动、交互发布模式转变,从单纯提供稿件向提供综合服务转变。

  二是构建“全媒平台”,探索新闻生产、发布新模式。

  新华社组建了全媒报道平台,围绕选题打造多种新闻产品。依托该平台,打造了“新华全媒头条”融合品牌栏目,推出了600多组重点报道,在平面媒体推出“镇版之作”,在网络空间形成“刷屏之势”。

  三是打造强大终端,提升新闻报道覆盖面、影响力。

  新华社将“一网一端”作为融合发展的重点,去年6月推出改版的新华社客户端,今年2月又推出以“现场新闻”为标志的新版本,打造全息化、直播态客户端,推动了新华社采编发流程从线下向线上转型。

  四是锻造全媒人才队伍,提供人才保障。

  媒体竞争的关键在人才。新华社已确定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融合发展的重要任务。今年启动了“全媒记者”“全媒编辑”培训计划,同时,在选人用人、人事管理等方面出台一系列举措,努力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专业人才不断成长。

  五是引进先进技术,植入技术基因。

  技术与内容的深度融合成为媒体发展的必由之路。深入推进媒体融合,需在技术基因植入上下更大决心。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机器人写稿系统、无人机,这些备受关注的前沿技术,新华社都较早地追踪、介入并加以运用。

    

  增强传播能力 拓展军媒阵地

  解放军报社总编辑 孙继炼

  年初,解放军报社党委决定将2016年确定为“融合发展突破年”,深入贯彻落实习主席视察解放军报社和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努力推动军事新闻媒体深度融合发展。

  从“报网融合”到“融媒矩阵”,乘融合之势建好传播体系。一是重视平台建设。以建设“中央厨房”为抓手,打造融合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动漫、虚拟现实等多样化产品的融媒体传播平台;二是加快结构调整。军队新闻媒体调整改革即将实施,推动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共享融通;三是推动技术升级。坚持以先进技术为引领,以重点项目为抓手,推动媒体融合从浅滩走向深水。

  从“单打独斗”到“集群作战”,抓融合之本,统好媒介资源。一是盘活军报资源。适应受众新特点,改变单一化、程式化、模式化的表达方式;二是整合军内资源。加强与军内报纸、网络、广播、电视、出版等媒体的沟通协调,联合全军信息资料库构建全军媒体信息资源共享数据链;三是嫁接地方资源。借助大数据、云计算功能,依托中央媒体和地方大型网络信息企业,建立军事舆情大数据平台,打造“内外聚合、平战结合、军民融合”的军事新闻传播新格局。

  从“军方号角”到“军媒旗舰”,借融合之力增强传播能力。一是强化战略联盟。解放军报与军队其他媒体进行深度合作,中国军网和军内各家媒体网站实现互相嵌入和产品共享;二是提升实战能力。在中宣部和中央网信办指挥下,军报汇聚军队媒体力量,组织“多平台、多形态、多波次”的联合作战;三是拓展军媒阵地,坚持内宣外宣同频发力。今年8月1日,我们面向军用智能手机用户研发的解放军报客户端军内版和“蓝信”订阅号上线运行,标志着军报新媒体形成了兼顾内网、外网、覆盖军营社会的移动传播新格局。最近,中国军网、国防部网正在实施英文版的全新改版,并在国际网络社交平台推送信息,向提升中国权威军事媒体的国际传播影响力迈出新的步伐。

    

  培育品牌价值 建设业务集群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台长 王庚年

  作为传统媒体中的传统媒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进入新世纪后,就一直积极思考如何实现媒体融合。2013年,我们提出媒体融合要具备6个条件,即观念融合、品牌融合、平台融合、用户融合、机制融合和资本融合。这6个融合,是实现全方位融合的重要标志和途径,最终形成一个自身就叫“融合媒体”的新型媒体,真正达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媒体融合全部的价值结晶是品牌。品牌凝结着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凝结着用户的认知和认同。品牌在各种终端的辨识度反映媒体的真正价值。所以,媒体融合首先要融合于品牌。新媒体时代,品牌的意义更加重要,价值更加突显。可以说,媒体融合时代是一个需要把品牌价值做到极致的时代。

  我们主打的品牌,不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及其英文简称“CRI”,而是依托旗下中华网的“中华”及“CHINA”系列品牌。之所以这样设计,一方面是考虑“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要是承担国际传播任务,另一方面是考虑“中华”品牌的独特价值。

  第一,“中华”品牌契合媒体定位。国际台使用65种语言,是专职从事国际传播的国家级媒体。“中华”品牌契合国际台的职责使命和国家媒体定位,是对外介绍中国、增进中国与世界沟通的首选品牌。

  第二,“中华”品牌具有高度认知。中华网的域名“china.com”是全球顶级域名,“中华”及“CHINA”是传播中国的最大品牌,直接告诉世界“我是谁”。依托“中华”品牌,我们将努力打造全球用户关注中国、了解中国的重要门户和窗口,打造海外华人情系祖国、寻根寻源的精神家园。

  第三,“中华”品牌承接融合发展。在跨界融合时代,用户选择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品牌。“中华”品牌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延展性,我们依托这一品牌,形成了广播媒体、视频媒体等业务集群,布局了互联网电视、手机电视等媒体形态,开发了一系列融媒体产品。在此基础上,推动“中华”品牌向新的产品形态、产业形态拓展。

    

  积极探索合作 升级公共服务

  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马化腾

  随着近几年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很多传统行业通过“+互联网”破解了自身的发展难题。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中,传统媒体既有挑战,也有新的发展机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展开互动,“双赢趋势”更加明显。网络媒体依托强大的技术优势迅猛发展,也促进了媒体融合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迈进。“两微一端”(微信、微博和客户端)已经成为了媒体丰富传播渠道的标配。传统媒体正在积极布局移动互联网,不断变革和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等会议上,提出要不断创新发展,表达了把我国从网络大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的决心。

  作为互联网领军企业,腾讯将积极携手各级党委政府、媒体以及全行业,共同探索如何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促进公共服务升级创新。腾讯将与各行业共建“云中大数据生态”,通过“腾讯云”将新媒体领域积累的音视频技术、内容分发渠道和资源等开放共享,共同探索媒体融合发展的新生态。今年6月,腾讯与人民日报社签订了《媒体融合发展创新战略合作协议》,双方通过共同建设中国媒体融合云平台,为全国媒体行业提供安全的云服务体系和媒体融合平台应用工具,这一举措将进一步拓宽媒体内容在国内外的分发渠道。目前,双方已经在中国媒体融合云平台、多媒体发布厅、媒体大数据等领域展开了具体的合作。通过合作形成更加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闻生产和传播方式,更及时、全面地为用户提供各类信息。

  当前,“互联网+”行动计划作为国家战略已经在各个层面得以落实,社会生产力也被激发并释放出了无限的活力。在过去一年里,腾讯与全国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在160个城市展开合作,通过“互联网+”实现与各行业的连接,在政务、民生、产业等领域展开了探索和合作。我们希望能够在各个领域和大家一起打造融合发展的良好生态。通过“互联网+”连接各行各业,让创新带来的红利惠及广大老百姓。

(责编:刘军涛、燕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