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6年·第8期

浅谈唐寅题画诗的艺术特征

杨娜
2016年08月30日10:27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摘要:明朝文学艺术发展已步入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鼎盛时期,这一时期代表性人物唐寅不但擅画,且文学功底极为深厚,是一位讽喻型题画诗人。唐寅一生命运多舛,加之他心怀抱负、放浪不羁的性格,郁郁寡欢就与友人寄情书画,机会来临就一展雄心壮志,受挫后也免不了及时行乐。本色,既是他人格的标志,也是他艺术特色的体现。通过对唐寅题画诗的考察,将会对绘画作品的题画诗创作等方面产生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明代;唐寅;题画诗;艺术特征;性格

中图分类号:I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8-0160-02

明代画家、文学家唐寅的题画诗可谓历史一绝,他有着与沈周、文徵明等持有淡于仕进、与世无争观点的文人所不同的艺术风格。而由题画诗所引出他擅长的绘画题材、画面表达的内涵以及画家对作品的情感等方面,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一、明四家之一的唐寅

1.唐寅生平传略

唐寅(1470~1524),字伯虎,后更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江苏吴县人。在艺术史上,他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为“江南四才子”,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为“吴门四家”。他出身于商贾家庭,二十岁时父母妹相继去世,家境衰败,于是他一心想要考取功名,重振家业,终于在弘治十一年中得解元于应天府,后在进京参加会试时受到科场舞弊案牵连,出狱后投奔南昌宁王朱宸濠幕下,不料发现其有谋反之意,随即辞归苏州。从此灰心仕途、潜心于书画,开始了职业画家之路。嘉靖二年病逝于苏州,年仅五十四岁。

2.唐寅的诗画

唐寅的绘画博采众长,出以己意。在创作上受文人画影响,注重意境营造和笔墨韵味,但在题材与趣味上略不同于传统文人画,更强调适应市民需求,具有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他的人物画有工有写,其中工笔仕女画上承唐宋遗风,线条细劲秀丽,水墨淡彩人物始学周臣,画面概括放逸。山水画则多为水墨,一是以李唐、刘松年为宗,风格雄峻刚健;一是为细笔画,风格圆润雅秀。

唐寅其诗多表达狂放和孤傲的心境,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唐寅诗风相当特别,早期作品工整妍丽,很接近六朝的气息,中期追求平易,后期通俗流畅,即兴抒怀,以才情取胜。由于有深厚的文艺修养做基础,再加上自身坎坷的经历,使他对人生理解较深,所以作品雅俗共赏,声名远扬。

二、唐寅题画诗的艺术特征

1.“莫言此地崎岖甚,世上风波更不平。”——嬉笑怒骂,嘲讽时弊

明初为休养生息,文艺滋生昌盛,宫廷开设画院,其实质是为迎合上层贵族的审美趣味。到了唐寅所生活的明中期,新的文化意识与审美趣味深入了文人书画,形成了注重个性抒发而又具有创造精神的职业文人画派——吴门画派。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与束缚艺术家的宫廷画院相抗衡。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并没有给百姓带来多少好处,官府巧取豪夺,人民生活贫困,唐寅晚年也穷困潦倒。这样的时代发展背景下,应运而生唐寅题画诗最大特点——嘲讽时弊。在这一点上,他的诗与文徵明相比更有个性和时代气息,而文徵明作品中多描写江南风景和文人生活,抒写宁静优雅的情怀。二者同是吴门画派,却为两种不同的类型,这是文人在面对社会风气新变时所做出的不同选择。在当时上层权利压榨的黑暗统治下,底层人民悲惨的生活状况在他的绘画与题画诗中都有直接或间接的揭露映射。他靠卖画经济独立,不附庸权贵,虽恃才傲物却洁身自好,并未在意愤心灰中沉沦,而是选择了坚持自己的操守。如苏州博物馆所藏《农训图》,描绘云雾氤氲的江南乡居的情景,其中人物或垂钓、或会棋、或课读,亦有舟行、携琴而来者,皆形象生动。画中题:

白衣村老鬓萧萧,夸说官家降教条,

县里不容辞状入,万家都放插青苗。

从落款处可以看出此图是赠与苏州府尹,唐寅想通过这张画向府尹大人诉说民间疾苦。诗中的“青苗”说的是明弘治到嘉靖时期帮助百姓的贷款形式——青苗税。贪官污吏借此逼迫百姓贷款偿还高额利息,唐寅便借《农训图》为民请命。

2.“恰似春雷未惊蛰,髯龙头角暂蟠泥。”——含蓄深沉,耐人寻味

唐寅生长在江南这样一个“红尘富贵”之地,诗、书、画都饱含深情,其描写画面的背后寓意更是耐人寻味。《孟蜀宫妓图》描绘四个宫妓,她们头戴装饰有莲花凤羽的金冠,身穿各色道衣,表情细腻复杂,微露端庄娇媚。额头、鼻子、脸颊三处施以白粉胭脂,这是源自于张萱、周昉绘制的唐代仕女造型特色中的“三白”设色法,人物气质清秀娟美,体现出明代所崇尚的女性审美风尚。此图为唐寅人物画中工笔重彩一路画风的代表作品。图中有自题诗一首:

莲花冠子道人衣,日待君王宴紫微,

花柳不知人已去,年年斗绿与争绯。

诗句表现了当年蜀后主荒淫无度生活,他每日在宫中裹小巾,命宫妓着道衣,戴莲花冠,天天侍候他宴饮寻欢,而其背后暗藏着江山倾覆的危机。这幅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方面,都显示出画家对蜀主腐朽生活进行揭露和讽刺,同时,也深切地抒发了自己对宫妓们不幸遭遇的同情、怜悯,表现奴役者对民主思想的追求。

《秋风纨扇图》中绘有一侧立仕女,她在秋风之中独立纨扇,眉宇严肃向前凝望,若有所思,此图笔墨流畅爽利,用笔转折方劲,线条起伏顿挫,节奏感强烈,粗细浓淡变化中充分显现水墨画的墨分五色。画面左上部题诗一首:

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

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

本诗引用的是典故出自于汉成帝妃子班婕妤,比喻其色衰之后被搁弃的命运,抨击世态炎凉。诗人似乎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描写,头两句对“佳人”的感伤不解,提出疑问,继而请她详看“世情”,加以宽慰。平平写来不动声色,但仔细分析就可以看出作者做人的正直品格,和他对趋炎附势的社会风气的深恶痛绝。这与唐寅个人生活中的不幸遭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许画中女子的神态正是带有唐寅自身真实的写照。

3.“春社乍过蚕趱叶,夜潮初落蟹爬沙。”——以小见大,升华画意

晁补之在《和苏翰林题李甲画雁二首》中说:“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唐寅在进行创作时一般会选取画中重要的、能表达主题的某一场景或动态来作诗。在此以《李端端图》为例,画面内容取自崔涯作诗讥讽李端端的长相,李氏借口向崔涯求谅,面见崔涯后却变为当场评理,表现了她的聪慧胆量。坐在交椅上文人打扮、蓄八字须的便是崔涯,右侧来客李端端手持白牡丹,站姿优雅,神情在沉稳自若之中又略露忐忑与期盼,头微低欲语心声。人物的运笔线条行云流水。画面中题诗如下:

善和坊里李端端,信是能行白牡丹,

谁信扬州金满市,胭脂买到属穷酸。

作者以白牡丹比女主人公,她据理评析,不卑不亢,虽入风尘却有自己的人格内涵。而崔涯则静气安坐,凝神谛听,内心折服之情思流溢于眉目间,二人形成鲜明对比。图中,画家着重刻画了李端端手中这支白牡丹,因为崔涯曾作诗嘲笑她黑,李端端手执一朵白牡丹自比,以起反衬作用,同时还表现了李端端自身的品质。

4.“谁信深溪狼虎里,满身风雨是渔人?”——以形写神,源于生活

唐寅题画诗的诗与画二者相结合,直观反映社会历史风俗,有时还将画面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结合,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当时人物的时尚,服饰、妆容、家具、酒器,唐寅观察的都十分细致,他在自己的画与诗中可以描绘宫女们所着服装的纹样,手持的蒲扇,面部微施的粉黛,都很细致入微的刻画了下来,使读者在读诗想象的同时,还有视觉的享受过程,具体而生动。而这些具体的形都是“以形写神”的体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物象之中,写一种人物的生命状态,亦或是某样道具背后有着巧妙的传奇故事,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别有趣味。

5.“神识独游天地外,低眉宁肯谒王公?”——经营位置,诗绘并工

清代孔衍栻在《石村画诀?款识》中提出:“画上题款,各有定位,非可冒昧,盖补画之空处也。如左有高山,右边宜虚,款即在右。右边亦然,不可侵画位。字行须有法,字体勿苟简”。作为画家的唐寅要比普通人对于事物形象的观察更加仔细与敏锐,对于审美联想也更加丰富与独到。而唐寅所题之诗不仅为尽兴发泄己意,而且巧妙的通过诗句的长短来调整画面构图,如《秋风纨扇图》中人物在右,左边宜虚,则诗就题于左,不阻挡人物视线,给人以开阔之感。诗与画配合使其产生一种诗绘并工、富丽成观的艺术效果,给意犹未尽的读者以雪中送炭之感。

6.“山佃驮柴出换酒,邻翁坐陪自捞虾。”——不拘格律,率性而为

唐寅题画诗中有相当多的作品并非字斟句酌,往往是率尔成章,不避俚语,但也清新可读,感情真挚。狂放的性格造就他敢作敢为的诗性,而这又与文徵明保守的诗歌创作形成反差。比如:

满地松阴六月凉,采芹归去担头香。

相逢夕照谁家子,倚树喃喃话正长。

此诗语言浅近,形象鲜明,描绘出一幅恬淡、悠闲的田园牧归图,诗写的看似漫不经心,不加修饰,但他的即兴之作却本色天成,自有其感人的力量。

三、结语

通过对唐寅题画诗的研究可以看出:在艺术构成上,题画诗对于画面组成是重要而必要的;在绘画目的上,了解画画所要达到的境界不仅是全面的技法或其他,而是要将画家自己的人格与诗画结合,通过题画诗与画面辅助,来达到影响人、激励人的作用,类似于“成教化,助人伦”之道;在艺术全面性上,绘画与诗、书不是割裂的,画画的人也要对相关领域有所了解、推敲,贡献自己的能力与审美观点;在文化性格上,笔者体会到人性主体的回归是文化艺术复兴的重要条件,对真情、真人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艺术主张各任其性,绘画作品要追求人格独立、率性而行的思想。国画不是如实模仿自然和古人,而要追求感性生命上的挥洒自如,笔墨自身才能获得完全独立的价值。

唐寅的题画诗,借画抒情,品画刺时,题材选择巧妙得当,同时富有极高文学鉴赏性,“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浑然天成的一切,早已熟练而深情地融入画家心中。

参考文献:

[1] 刘继才.中国题画诗发展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0.

[2] 沈金浩.唐寅、文徵明文化比较论[D].深圳大学学报,2005.

[3] 孙植.论唐寅诗的情志内容及其人格表现[D].重庆大学学报,2004.

[4] 谢丹.试析唐寅题画诗的审美意蕴[D].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责编:刘雨霏(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