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视听》>>2017年第1期

“走转改”:三位一体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孙宝国
2017年01月17日11:00 | 来源:视听
小字号

摘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相辅相成,三位一体:深入基层是人民记者体认身份、践行媒体责任的必由之路;强化作风建设是新闻从业者净化思想、正本清源的关键所在;言之有物的清新文风是架通新闻文本与受众的连心桥。

关键词: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三位一体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相辅相成,三位一体。总的来说,“走基层”是基础,“转作风”是核心,“改文风”是目的。走基层可以促进转作风和改文风,转作风也可以反作用于走基层。具体来讲,首先,“走”是行动,是“走转改”活动的逻辑起点,是“转”与“改”最基本的前提,未深入一线、不亲力亲为的新闻报道势必缺乏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就不能从根本上转作风、改文风;其次,“转”是核心,是关键,也是最有难度的,用心深入基层才会在思想认识上坚定信念,继而在日后工作中自觉形成稳定的做派和风格,以优良作风的精神实质作为行动指南,坚定步伐走向基层的广阔天地;再次,“改”是目的,是最终以文本形式展示走基层、转作风的成果,可以直观检验“走”“转”的实效。

一、深入基层是人民记者体认身份、践行媒体责任的必由之路

提及走基层,就需要考虑哪里是基层、为什么走基层、怎样走基层的问题。“基层”一词,从社会学角度讲,是指社会结构的底层,泛指劳动、生产、工作、学习第一线。许多新闻报道一说去基层就将视野囿于条件艰苦的老、少、边、穷地区,题材多以“三农”为主,应该说,基层是相对的,不能以一元思维模式笼统地将农村、城市作为划分基层的标准,进而片面地认为,农村才是基层,城市中没有基层。基层不是一个地理概念,应该说人民群众所在之处就是基层,反映“社会性焦虑”、民生疾苦,能为百姓分忧的新闻报道都是走基层的好题材,因此要全面理解基层的涵义。

有了基层的方向,就要在思想观念上明确为什么走基层、怎样走基层。记者走基层本就天经地义,不深入基层,新闻从哪里来?社会是新闻的底色,新闻是社会的镜像。中国社会的真实国情在基层,中国社会的真实表情、真实呼声在基层,中国社会崛起的支点和坚实力量在基层,中国社会的矛盾、纠结与落后也在基层,一个脱离了基层视角的中国,不是一个完整的中国。基层是新闻的源头活水,走基层正是为了体察国情、反映舆情民意,是新闻记者作为社会守望者的天职,记者真实的新闻报道可以直观地反映实际,为执政者制定关乎国计民生的政策提供现实观照和参考依据,走基层不能走马观花,要肩负着使命走基层,基层可以在田间地头、在茶余饭后、在街头巷尾,但更是在记者的心田,只有记者用心走基层才能有发现力和洞察力,“弹社会上绷得最紧的那根弦”,去把握改革发展的关节点、直击社会舆论的关注点、抓准服务民生的立足点。

走基层可以使人民记者在行动上密切联系群众、在观念上尊重群众、在情感上融入群众,使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在对基层走访与调研中得到洗礼和锻炼,加深对本职工作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体认身份,落实责任。纵观中国新闻事业史,从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到穆青的《县委书记焦裕禄》,许多脍炙人口的典范之作都是有温度的写作,都带着泥土的芬芳,无不是深入基层实地勘察走访的产物。实践证明两脚泥才能写出好文章。因此,扎根基层是人民性的回归,是对新闻本质的回归。

二、强化作风建设是新闻从业者净化思想、正本清源的关键所在

党的新闻工作是党的事业的一部分,密切联系群众,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人民新闻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作风建设是党的优良传统。

2013年6月18日,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作为当下作风建设的主要任务,可见新一届领导集体狠抓作风建设的决心和力度。

以此审视当下的新闻工作,肯定成绩的同时,在新闻战线一些从业人员中也存在亟待解决的“四风”问题,集中表现为:一是缺乏敬业奉献、实事求是的精神,工作走形式、敷衍塞责、不思进取,工作态度不严谨、马马虎虎、交差了事,不经核实从网络上就转载一些“网友曝”的文章,捕风捉影;二是缺乏人民本位意识,个别记者以高高在上的姿态,端着架子,装腔作势,脱离群众,热衷于跑机关、泡会议、抄材料、搞座谈,写一些空洞浮夸的官样文章。三是不艰苦奋斗、不廉洁奉公。竞争制度的嵌入和市场经济的逐利本性使立场不坚定的新闻从业者更易受到利益诱惑和思想侵蚀,一切向钱看,将经济利益作为最高标准,罔顾社会效益和人民利益,他们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当利益,一再触碰新闻道德和职业伦理底线。

例如,2013年发生的陈永洲事件使得新闻职业操守问题再次被推到舆论的关口。经过公安机关查明,陈受人指使,多次收取他人酬劳发表大量失实报道,致使企业声誉严重受损,事件严重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社会影响恶劣。对此,中国记协、全国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打击新闻敲诈、加强行业自律”座谈会,要求各级各类媒体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对新闻界有偿新闻、新闻敲诈等不端行为的严重性有清醒的认识,加强行业自律,恪守职业道德,严肃新闻纪律,该事件足以使整个新闻战线引以为戒,事实证明,作风建设对市场经济环境下新闻队伍提高防腐拒变能力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闻从业者如果党性、人民性不坚定,会影响党的新闻事业的公信力。如不能以主流价值观引导舆论潮流,也会影响社会精神风貌,在媒体众声喧哗的泛娱乐时代,在新闻严肃性、专业精神日渐被娱乐精神消解的泛娱乐时代,媒体的信息产品如果专注于短时的“眼球效益”,以戏谑、调侃的方式提供格调庸俗、缺乏内涵的娱乐八卦,迎合低级趣味和窥私心理,这也是新闻从业者的一种享“乐”主义和好逸恶劳,也应引起警惕。

因此,转作风是“走转改”的关键环节,任重而道远,作风正才会带着诚意和心意走基层,才会觉察百姓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风建设必须落实到实处才会从思想根源上净化提纯、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弊病和不良倾向,遵守职业道德和新闻伦理,捍卫新闻理性和严肃精神,正本清源,使新闻工作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三、言之有物的清新文风是架通新闻文本与受众的连心桥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文风问题。1942年延安整风时期,新闻文风作为一个独立概念被提出。毛泽东的《反对党八股》,被视为论述文风的重要文献。1942年8月4日《解放日报》(当时的中共中央机关报)发表社论《报纸和新的文风》,认为“建立新的文风,是整风中的一件大事,是报纸和有关一切工作者应当倡导的事情。新的文风要有新鲜的内容,生动活泼的语言,打破固定的写作公式,才能为群众喜闻乐见”。

七十余年前,中国共产党关于新闻文风的重要性已经有了深刻全面的认识,但以这些基本标准审视今天的新闻文风,仍然有一定差距。当前我国新闻报道的文风问题最为公众诟病的当属长、假、大、空痼疾犹存,时政新闻中文山会海官话套话不绝于耳。人民网曾发表微博征集最让人厌烦的官话套话,“高度重视”等高居榜首,不良文风实为一种话语腐败,是不良作风的文本体现。

不良文风积习难改,究其原因,主观上讲,是一些新闻从业者政治觉悟不高、思想作风漂浮、业务水平低下、创新意识淡薄。报道中经常穿靴戴帽、避实就虚、文过饰非,动辄洋洋洒洒数千言尽是大而空的溢美之词;传播者以居高临下冷面孔训人,报道内容生硬干瘪,报道手法陈旧老套,缺乏宣传引导艺术,对政策解读不到位,照本宣科、可读性差。客观上讲,主要是由于传播环境的变化、媒介技术的冲击、受众需求的变动、新闻理念和生产管理机制的落后等原因所致。媒介技术的日新月异打破了传受界限,以往点对面的信息推送方式不得不让位于点对点的交互传播。一方面主流媒体的传统话语方式在传播内容、报道时效、表达方式等方面都显得相对滞后,受众地位的变化和选择的多样也使得传统媒体不能满足受众的阅读期待;另一方面新的技术的运用使得一些新闻从业人员产生依赖心理,随着记者队伍年龄结构的变化,年轻记者不愿意深入调查,不能很好地继承优良传统。加之主流媒体的市场竞争意识和受众观念淡漠,创新能力不足,都成为改文风的障碍。

文风直接关系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效果,关系媒体的美誉度,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文风优良,可以提高新闻宣传水平和舆论引导能力,丰富报道表现力和感染力。改进和创新文风,从根本上解决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做派,落实习近平同志“短实新”的要求,杜绝“长空假”,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易于接受的方式阐述主张,文风清新自然,言之有物,才会赢得群众的心。

(责编:石思嘉(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