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7年第5期

党报的经济报道如何更接地气

李芳
2017年07月11日14:06 |
小字号

来源:《新闻爱好者》

【摘要】党报经济报道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党报在经济报道中要接地气,增强吸引力、亲和力,提高报道质量和效果,要转变思维方式,“视角向下”,树立经济报道“接地气”的思维定式,把焦点投向丰富的经济社会生活;要坚持“社会化”,把握经济报道“接地气”的基本方法,以社会新闻的角度进行经济报道,改善党报经济报道形态、提升报道质量;要“念真经”,党报的经济报道,要合乎客观实际,真实准确;要“铺热点”,让经济报道“接地气”有温度,多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反映普通民众的愿望和诉求,回应民众关切,发挥好党报的导向作用,增强服务功能;要“多呈现”,让经济报道动起来,要增强报道的可读性、可视性、故事性,使经济报道更鲜活、更出彩。

【关键词】党报;经济报道;接地气;视角向下;社会化;念真经

党报的经济报道作为重要报道类型,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党报在经济报道中如何更接地气,增强吸引力、亲和力,提高报道质量和效果,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一、“视角向下”——树立经济报道“接地气”的思维定式

市场经济时代,普通民众对经济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经济信息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党报经济报道和其他媒体一样,由于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和各种因素的制约,存在着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脱离群众的问题;存在着照搬统计数据,图解经济政策,罗列发展成绩,牵强附会、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语言晦涩难懂,思想深度不够,浅表化现象等不接地气的问题,以致经济报道枯燥乏味,难以引起读者的兴趣,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方式。党报的经济报道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树立“接地气”的思维定式。“视角向下”,把报道的焦点对准普通群众,以受众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来报道经济新闻,用平实的手法,群众的语言,鲜活的事例报道经济现象、经济政策、经济信息等社会经济生活。这既是党对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市场化环境下媒体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报的经济报道要创新理念,凸显“民生视角”。要善于从民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多在普通群众的住房、交通、就学、就医、就业及柴米油盐酱醋茶问题上做文章。经济生活、经济信息和经济现象等都离不开生活,离不开生活中的人。党报的经济报道要把人的生活、人的活动、人的思想和人的情感与经济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成为经济报道的内容和载体,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样不仅可以更全面、准确地反映经济社会生活,而且能给经济报道注入活力,增添人文色彩。这样也才能既贴近生活又有人情味,才能为严肃的经济报道增添轻快的色彩,为艰涩难懂的报道内容提供形象的解读。

党报的经济报道要转变观念,树立受众本位意识。经济报道不能太“高大上”,这样容易脱离群众、脱离生活,很难引起读者共鸣。只有强化民本价值取向,融入人文关怀,积极回应民众关切,才会得到读者喜爱。要多报道发生在普通群众生活中的平凡事、稀奇事,将经济活动与读者联系起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多走进群众生活,寻找新闻线索,深挖新鲜素材。而要让“民生视角”真正落到实处,党报在经济报道中只有增强平民意识,重视普通人的感受,让报道的视角向下,更多关注经济社会生活中普通人的生活和感受,以鲜活的“人”和“事”为载体,通过对普通群众的经济活动进行扫描,才能让经济报道“有血有肉”,才能使枯燥的经济报道“活蹦乱跳”起来。这就要求党报在经济报道中要做到“三贴近”,把视角下移,把焦点投向丰富的经济社会生活,倾听和反映群众的呼声,这样的经济报道才能赢得群众的欢迎。如河南省柘城县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时,利用本地优势发展辣椒这个支柱产业,2016年9月13日,《河南日报》《柘城小辣椒火红大产业》在报道这一经济现象时,用生活化的新闻切入点,生动的人物形象,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故事化的新闻表达方式呈现给读者,把枯燥乏味的经济报道变得像讲故事一样生动形象,既容易引起受众的阅读兴趣,也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党报的经济报道只有走出固有模式,把报道的视角放得低些再低些,才能真正做到“接地气”,才能真正“活”起来。

二、“社会化”——经济报道“接地气”的基本方法

经济问题直接关系着百姓生存、生活和生计。经济报道反映的是社会经济活动、经济信息、经济事件、经济现象、经济问题等。现实生活中,群众关注的经济问题,往往有着丰富的社会内涵,要使党报的经济报道“接地气”,必须注意基本方法。

党报的经济报道要善于从社会新闻的角度去把握。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容易产生很多的看点,更容易吸引读者的眼球。经济报道要“接地气”,就必须活一些,要有现场感、趣味性、接近性、人情味,这样才会增强经济报道的可读性,才能拉近经济报道和社会大众的距离,才能让群众喜闻乐见。要讲好老百姓经济生活中的故事,像社会新闻那样,只有讲好经济生活、经济事件、经济问题中的故事,注意把复杂的经济问题变成简单的“衣食住行”和“柴米油盐”,才能做好经济报道这篇大文章,改善党报经济报道形态、提升报道质量。

党报的经济报道要力求化“硬”为“软”。经济报道要“接地气”,就必须克服以往工作性经济报道多,枯燥无味的数字多,呆板冗长的政策图解多等新闻比较硬的问题,化硬为软,对经济这个“硬”主题、“硬”题材,进行必要的“软”处理,增强经济报道的可读性。让经济报道“软一些”,就是多从生活的角度、关切群众切身利益的角度来报道经济问题、经济现象。经济报道还要避免专业术语过多、程序化明显、数据图表罗列的现象,让抽象的经济问题具象化。

党报的经济报道要选好角度。党报的经济报道既要选择体现报道主题,能引起党和政府关注的角度,也要选择最能激发读者兴奋点的角度,有意识地调整报道思路和写作方式。要尝试以微观的小切口、小人物、小故事反映一个宏伟主题,或者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对一个新闻主题进行全面、深入的解释,挖掘出更加丰富更有感染力的内容,使本来生硬难懂的经济报道软着陆。《河南日报》获2014年度全国好新闻一等奖的作品《火车站见证兰考经济变迁》,就是经济报道一个成功的范例,作者选择一个很小的角度,反映出一个时代的巨大变化,非常有新意。

党报的经济报道要增强服务功能。为群众服务是党报的宗旨,在进行经济报道的过程中,党报要为读者进行生产、流通、投资、消费、购物、求职等经营活动或其他经济活动提供市场行情、经济信息、市场走向等方面的服务。党报经济报道的权威性,是人们了解市场、认识市场、做出判断和选择的重要依据。互联网的发展,自媒体等新媒体的出现,给市场带来某些负面影响,一些关于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等的报道,往往让人真假难辨、无所适从。因此,党报的经济报道要发挥自身优势,注重调查研究,反映真实情况又注意提醒、敲警钟、打清醒剂,在经济现象中抓取最全面、最深入、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为读者提供真实可靠的经济信息和多方面的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党报经济报道的服务功能。

(责编:马潇(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