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微信公众号——“研究事儿”

对话世界大师,揭开信息图五大疑问

读报君 研究事儿
2017年08月03日14:3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
小字号

数据新闻是大数据时代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分析、解读数据能力的高低,已经成为媒体产品能否获得高点击率、高认可度的关键因素。

然而现实中,对于认识和使用信息图,人们的理解各不相同,今天,读报君带着五大疑问,为您介绍刚到中国不久的一位大人物——世界级信息图形设计大师胡安·韦拉斯科(Juan Velasco)。

胡安曾多次获得新闻媒体视觉设计协会(SND)和Malofiej奖项(包括Malofiej 2013最高奖——最佳展示大奖),以及来自出版设计协会(Society of PublicationDesign)和美国图形艺术学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Graphic Arts)的众多荣誉。在《纽约时报》视觉设计团队工作的5年间,他获得过普利策奖的提名,后来又在《国家地理》杂志工作9年,参与了大量优秀信息图的创意设计工作。

此次来到中国,胡安先后在人民日报社和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参与了两场对话,担纲现场翻译和对话嘉宾的,是人民日报媒体技术有限股份有限公司视觉总监吴莺。在介绍视觉工作经历和典型案例的同时,胡安还与中国的同行们进行观点碰撞和经验交流。读报君全程参加了两场对话,在倾听、讨论和思考中有不少收获,这些问题,或许您早有正确答案,或许您可从文中得到新知,欢迎多提宝贵意见,推动信息图在融媒时代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使用,让设计走近新闻,让新闻更加精彩。

问题之一:

visualization,“可视化”还是“视觉化”?

英文“visualization”在引进中国的时候,被翻译成“可视化”,有人认为,人眼所及的物体,都是可视的,“visualization”强调的是将信息进行视觉转化的过程,因此,用“视觉化”会更加准确。

这个问题,显然不需要胡安来回答。在听过他对信息图的理念解读后,读报君对“可视化”还是“视觉化”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我们不宜过度曲解汉字本身的含义,一来呢可视化这个词,人们已经约定俗成,二来呢可视化中的“可视”,本身也含有“让某事物以更好的视觉形式来展示”的意思,不仅有“视觉”的含义,还用“可视”这个词,对“化”所要达到的效果进行了界定,正如我们常说的“可读性”一词,并不单单指某篇文章能让人读下来,而是重在强调文章写得引人入胜。既然说者很明白,听者也能懂,那么“visualization”该如何翻译,自然就有了答案。

胡安团队作品《石油饥渴》用简洁的色彩表现中国石油消费量的变化

问题之二:

信息图和数据可视化有何区别?

信息图和数据可视化,都是基于数据制作的图形,我们日常看到的各类或繁或简的图表、图示,究竟哪些属于信息图?哪些属于数据可视化?读报君也曾经一头雾水。

胡安认为,信息图和数据可视化的边界并不清晰,主要取决于图形所要传达的重点是用数据叙事还是仅仅为了展示数据。在他看来,信息图是用来讲述一个视觉故事,设计师需要明白自己要讲述什么样的故事,然后再按照视觉规律一步步实现设计意图,是将新闻价值进行可视化呈现的一种新闻报道方式。而数据可视化更像是帮助人们探索数据本身的一个工具,着重对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强调。

读报君觉得,可以把信息图理解为一个完整的故事,它需要以一定的数据为基础,但重点是把观者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受结合起来,在图形中融入故事情节,来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而数据可视化,则只是为了以可视化的形式,来强调数据的价值,重点是“化”的过程,目的是让数据不枯燥。

胡安团队作品《探索五十年》解释人类卫星技术的进步

问题之三:

信息图制作步骤有哪些?

信息图的制作,并不是一个从文字信息到图形语言的简单转化,据胡安介绍,在《国家地理》杂志工作和在报纸的工作方式大有不同,一个项目有时会耗时一两年才能完成,需要和考古学家,科学家一同调研。

第一步,要解决两个“好”字。一是好计划。制作之前,要有一个整体的计划,确定表现主题、人员分工、采访安排等。二是好机制,一个作品通常是由一个团队来完成,并确保设计师在团队中有主导作用,好的机制,对于创意的实现和作品的完美表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纽约时报》和《国家地理》杂志,各自都有专门的视觉设计部门,由视觉专家作为部门的负责人,设计师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让设计做到独一无二。

第二步,选择能够更好实现创意的信息图类型。最常用的是图表,此外,还有3D图、手绘+软件修饰、照片、材料组合、逐帧显示等。

第三步,进入作品创作阶段。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对复杂的故事进行总结和梳理,把其中的重点信息进行链接并清晰化,然后找到其中最为关键的信息作为切入口,再通过构思,寻找到有效讲述的方式,对或抽象或复杂的话题进行视觉表现。

胡安团队作品《帝国的军队》用三种视图表现兵马俑的场景

胡安还特别强调了如下三点:

一是创意的重要。制作信息图,最重要的还是创意,好的创意能够让故事更出彩。

二是手绘的意义。手绘是表现创意的最重要方法,制作信息图,最好是先通过手绘表现,然后再用软件制作。设计师在新闻现场,不仅知道哪些地方值得表现,还能够迅速把新闻现场画出来,这样在制图的时候就非常快,能够抓住关键信息,而文字编辑一般并没有精细的视觉思维。

三是设计师主导。创意是被设计师想出来的,设计师不能被当做新闻产品的一个工具,他们的作用要得到正确的认知。在不少媒体,设计师是处于辅助地位,由编辑告诉设计师来做什么,而在《纽约时报》和《国家地理》杂志,大量的创意是由视觉设计部门的视觉专家提出,设计师对于作品创意有着主导权,视觉团队也不是为服务文字报道组建。《纽约时报》一大早就会开采前会,设计师有权决定当天报纸适合发什么信息图,然后再搜集资料、做出研究,他们不仅要擅长视觉表现,还要具备一定的新闻采编能力。

读报君觉得,这三点中又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对设计师自身的要求。现实中,不少设计师看到创意无限的设计作品时,会在赞叹不已的同时,产生望尘莫及的感觉:这个作品要一两年才完成,太耗时;那个作品需要从N个部门、N多专家那里获得一手资料,太难……之所以犯难,是因为创意的缺失,胡安强调创意和手绘的重要,为的就是解决认识层面的问题,一个好的设计作品,必然是从一个好创意出发,从简到繁,再由繁至简。现在不少软件生产商专门为制图设计了软件,有些网站还有很多共享资源,可以供设计师使用,这都为创意的实现提供了无限可能,也让信息图制作的费用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

二是对设计师地位的强调。在《纽约时报》这样的国外主流媒体,对于设计师在视觉设计中的主导地位,媒体内部有着广泛的共识,设计师的创意能被充分尊重。反观国内媒体,这样的共识远未达成,在新闻流程中,设计师还只是作为一个工具来看待,经常按照别人的创意来实现一个作品,而事实上,设计师才是最有创意的人。

胡安团队作品《解剖速度》揭示了猎豹这一世界上奔跑速度最快的动物之谜

问题之四:

设计团队的人员组成和职能是什么?

好的创意可以属于一个人,但是好的信息图,大多非一人之功。

视觉设计团队是一个跨专业的灵活团队,胡安所在的设计团队由三四十人组成,在这个团队中,不仅有设计师,也有程序员、动图制作师、视频人员和编辑,还有专业的研究人员。

在《国家地理》杂志,他们会因为某个项目成立专门的工作组,项目一旦结束,工作组就解散,项目不同,工作组的成员也会不同,他们是为作品而生。

设计团队的职能主要有五个方面:

参加策划和编辑会议;接受工作技能培训;为图形设计提出创意;收集并研究相关信息;撰写并编辑图形设计中的文字部分。

读报君觉得,在充分尊重设计师创意的前提下,由不同专业背景人员组成的团队,既能让创意的技术实现不再成为难题,同时也因为灵活的项目组机制,充分调动团队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产品的高质量提供了最大可能。这样的工作机制,类似于一些企业中采用的工作室模式,靠团队的力量和精细化分工,达到“兴之所至,事半功倍”的效果。

问题之五:

花花绿绿的图形会不会影响新闻信息传递?

信息图是为传递新闻信息服务,有人对这些花花绿绿的图形是否会影响新闻信息的传递也产生了困惑。胡安认为,信息图应该传递有用的信息,而不是漂亮的信息,如果过度强调图片是否漂亮,是对信息图的一种误解。视觉是有意义的,而不是单纯的装饰。比如有些设计,通过把图标拉大、数字变大等方式来实现,这样的图片,就不能称为信息图,它只是版面的装饰,除了好看以外并无太大意义。

用这样的图来解读新闻,胡安的态度是否定的

读报君觉得,把图片做的花花绿绿,是在视觉设计中一种极为错误的做法,信息图传递的是信息,而非单纯的视觉冲击。优秀的信息图设计,讲述要完整,内容有起伏,图片会说话,表达要生动。追求视觉冲击力,只是表达的一种方式,设计师需要根据传播介质的不同,用最为合适的视觉语言来表达想让受众知道的内容。

胡安团队作品《活力的世界》再现地球运转的动力之源

据权威统计,2016年中国网民数量达7.31亿人,其中手机网民数达6.95亿人,占比95.1%;预计2017年中国网民规模将接近7.6亿人,手机用户占比98%。近年来,移动端用户对信息图的需求大增,前景非常广阔,正如《纽约时报》首席执行官马克·汤普森所说:未来新闻竞争的成败,完全取决于在智能手机上的得失。

信息图在移动端的传播,会受到介质尺寸的制约,又因其多媒体属性,为信息图的多样化展示提供了无限可能。比如,同样的信息图,在纸媒上呈现时,可以用相对复杂的图形、文字等元素表现,但是在移动端上呈现时,就不能把纸媒上的图形进行照搬,而应该用更为简洁的元素来展示,颜色选用也不宜过多。而在纸媒上无声、静止的信息图,到了移动端,又可以增加动态、音频、视频等元素,提升阅读的趣味性。

中国的设计师在某些方面还是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比如,中国特有的H5、信息长图等,经常成为微博、微信乃至朋友圈的爆款,出彩设计让国外同行赞不绝口。在强调可视化阅读的今天,这些新探索,也让信息图更多地走近公众,成为人们在享受阅读中不可或缺的一道“大菜”。

撰稿/统筹:王向令

 

 

(责编:程惠芬、戴莉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