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延伸到《朗读者》外的文化阅读热情

许民彤
2017年10月12日08:31 | 来源:解放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延伸到《朗读者》外的文化阅读热情

  《朗读者》近日再次引发文化热议。不过,这次火的是由主持人董卿主编的节目同名图书。这本图书版《朗读者》在某电商平台“文学销量榜(自营)”上立即稳居前十名,并已连续加印。

  8个月前,董卿首次担当制作人的文化综艺节目《朗读者》在央视黄金时段首播。当聆听到老舍、巴金、冰心、路遥、史铁生、季羡林、莎士比亚、海明威、小仲马、梭罗、裴多菲等东西方名家的经典被捧读时,长期浸淫于泛泛而乐的娱乐节目中的观众,一下子感到清心暖心走心,具有人文情怀又有文化质感的节目吸引和打动,人类经典文字所创造的精神世界和当下受众的精神世界发生了共鸣、契合,千百年来流传至今的文字所传达的人类善良、正直、勇敢、进取、奉献、尊重等宝贵品质,震撼着观众的内心。当时《朗读者》仅播出七期,手机客户端的收听量便达到1.79亿次,相关视频全网播放4.97亿次。

  《朗读者》同名图书上市,趁势而火。这是将文化综艺节目的视听感,转化为情感和思维并重的阅读感。这样的文化图书,仍然激起读者广泛的阅读热情也就不是稀奇事。这不禁让笔者联想到《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 等文化类节目播出后,同名图书出版也受青睐的现象。“二度”阅读为什么点燃了读者热情?——是电视媒介传播做出影响力后,出版社追热点而动;是图书再“制造”走心,像《朗读者》即增加了作品点评,配合使用了AR技术,提升了书的附加值;是读者买书收藏,还因为他们留恋纸质书的阅读质感。有读者说得好,“那是文化的延续,阅读热情的激发,的确是‘见字如面’。”

  这些场景仍历历在目:麦家讲述父子两代人之间充满挣扎的故事之后,再读自己的家信;许渊冲老先生说人这一生不是过了多少日子而是记住了多少日子,之后他读林徽因; 无视贫穷和疾病依然快乐、依然相爱、依然在路上的丁一舟夫妇,读流浪的三毛;影视演员王千源充满励志感召力地朗读《老人与海》,“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你们打不败他!”被这样的视听精神盛宴浸润过以后,观众和我一样渴望亲近和触摸这些文字……

  推出好书、阅读好书、引导阅读,这是社会图书文化的价值标准。如今,经历电视荧屏传播后的一波又一波文化经典热,能够助推阅读,不论读者是追热点买书收藏,还是寻找藏书初心,更深入走进文字背后的文化与精神世界,他们传递出的都是朴实、真诚的愿望——那就是渴望和呼唤我们的图书出版界多出好书,呼唤我们的阅读生活多一些品质,呼唤我们时代的文化中出现更多走入人心的佳作力作。

  在人类阅读史中,不少作家、诗人和文学理论家都曾有相似表述——那些具有人文精神和艺术美感的文字作品和图书,必然具有美的品质、美的属性。生活里若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因此,时代传播媒介变迁再快,无论是从阅读物中发现美好,还是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美好的主观体验,对高尚良善佳境的追求之心,还是不会改变的。故而,哪怕狂流漫卷,书房明灯长亮,书籍还是烛照我们精神和灵魂的光亮。

  图书版《朗读者》的再热,也折射了当下有品质文化阅读平台和读物的相对不足。但正像董卿所说,“在这样一个喧嚣的时代,要敢于重新把目光投注到最简单也最丰富、最质朴也最深刻的文字世界,扛起这样一面文化的大旗”,在阅读生活中发现和寻找阅读的高尚意义和美的意义,让更多的人能够感悟到阅读的高尚与美好。为此,我们的图书出版、图书营销界是否看到了这样的文化诉求,能更多把握住这样的阅读趋势呢?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