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7年第10期

互联网时代播音主持教育的创新

王欢
2017年12月12日13:14 |
小字号

来源:《新闻爱好者》

【摘要】当前,我国的传媒业态竞争激烈,对人才需求的迫切渴望给播音主持教育工作带来了动力。但因为前些年播音主持教育的超规模扩张,造成办学理念不清晰、素质培养较薄弱、教学思路滞后、实践平台搭建不完善,以及学生个性化传播不鲜明,导致播音主持专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面对传统媒体加快转型、新媒体快速扩张的传媒新格局,期待与焦虑同在的播音主持教育,需要以全媒体的视角,勇于创新,将办学理念定位于“语言传播”,课程设置强调“知识储备”,教学模式要运用“互联网思维”,专业实践重视“平台搭建”,人才培养鼓励“个性化传播”。实现专业教学与一线发展并肩前行,以满足互联网时代对播音主持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播音主持教育;互联网时代;人才培养;创新

新中国的播音工作始于1940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开播,有关播音主持业务与研究的探讨也随之相继展开。1963年,北京广播学院正式设立播音专业,从此我国播音人才的培养、播音主持专业的学历教育逐步迈入正轨。当前,我国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高等教育蓬勃发展,除了众所周知的中国传媒大学和浙江传媒学院之外,诸如上海戏剧学院、华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湖南大学、河南大学、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山西传媒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业特色也较为明显,学科建设也趋于成熟。但随着播音主持教育的超规模扩张,整体呈现出办学理念不清晰、素质培养较薄弱、教学思路滞后、实践平台搭建不完善,以及学生个性化传播不鲜明等现状,使得播音主持教育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跃式发展,信息传播方式不断在创新。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媒体如网络媒体、手机媒体,以其互动性、即时性、开放性等特点向各个领域进行渗透,并在移动化进程中加速与社会的融合。对于广播电视行业而言,尽管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介播出平台依然是播音主持的主要活动基地,但是新型网络媒体的音视频传播平台,则为播音主持活动开辟了新天地。一方面,互联网发展深刻影响到传统媒体行业的环境和格局,而媒体融合趋势的进一步深化,使各广播电台、电视台运用互联网思维整合资源、拓宽渠道、创新技术,凭借内容优势和媒介影响力实现融合突围,构建新型媒体平台;另一方面,广播被重新定义,以荔枝FM、喜马拉雅FM等为代表的电台APP,促使广播音频节目向个人化、移动化、云端化、社交化发展。而以爱奇艺、优酷土豆为代表的视频网站,在自制节目上也开始集体发力,加大投入力度,寻求差异化竞争。

总之,新媒体的发展颠覆了传统的播音主持活动,播音员和主持人除了承担信息传播、舆论引导、教育娱乐等职能之外,也被赋予了更多的角色。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播音主持教育相应地也需要改革与创新,借助“互联网+”平台,加快有声语言传播研究的步伐,完善播音主持艺术教育的理论体系,全面提升专业人才的质量,从而满足媒体新变局的要求。

一、办学理念,定位“语言传播”

最初的播音主持教育,仅仅是为广播、电视媒体培养输送播音员、主持人。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行业的更迭,播音主持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进一步拓宽。互联网时代,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需要更多拥有扎实语言基本功又善于传播的复合型语言传播高级人才。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专门面向毕业生所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调查问卷中“‘学校教育给你的最重要的工作能力是什么?’该项的统计结果显示,‘专业能力’在抽查班级中均以80%以上的被选率居于首位”[1]。这里所提及的专业能力,对播音主持专业学生而言,指的就是有声语言的传播能力。

在有声语言传播过程中,播音员和主持人不仅要懂得传播,还要善于传播,实现“语言主体话语权的高效、高质、高雅、高深,达到大众传播和人际交流的‘信息共享、认知共识、愉悦共鸣’”[2]。这需要掌握有声语言创作的规律和表达的内、外部技巧,从而适应传媒新变化,及时跟进媒介形态的演进,迅速掌握主持人话语新样态,提升有声语言传播的质量,塑造语言传播的典范。

二、课程设置,强调“知识储备”

有关加强学生知识储备能力培养的提法,在播音主持专业建立之初,就一直被提及和强调。但由于先前广播电视节目的固定性、程式化、对应性等特征,很多学生往往心存侥幸而忽视了此方面的拓展,再加上一些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对相关内容重视程度不够,就有了关于“播音的学生上手快但后劲不足”的业界评价。尽管此番评价缺乏全面性,但也给教学敲响了警钟,若想后劲足,广博的知识储备是基础。

2017年年初,文化益智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成为过年期间最受关注和热议的节目。第二季的《中国诗词大会》除了经典的诗词内容、精彩的选手展现、激烈的赛程设置、精心的舞美设计等各大亮点之外,主持人董卿的现场表现同样成为节目的一大看点。在节目中,董卿适时串接的诗词歌赋、名人名言、外文经典,精彩到位的点评总结和恰到好处的情感表达,在为节目增色添彩的同时,也显示出其扎实的知识储备和丰富的人生阅历。

互联网时代,碎片化的传播特征促使主持人较以往要有更多的语言魅力、独到见解、沟通交流、才艺展示、戏剧表演等能力,而这些能力和主持人的知识储备、人生经历和文化修养密不可分,播音主持的内容已远远超出传统意义上播音主持的职能范围。因此,当下的播音主持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应加大公共课和选修课。在公共基础课设置上,致力于“中文+英文”两手抓。在中文方面,通过开设、精讲《大学语文》《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等,夯实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中文应用能力。而在英文方面,通过开设《英语写作》《英语口语》《外国文学》等,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素养。信息全球化、英语的熟练运用应该成为播音员和主持人的一项基本技能。在选修课方面,结合时代发展与需求,通过开设艺术学、美学、电影、音乐、法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外国文化、公共关系等方面的相关课程,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完善学生的综合知识体系。

三、教学模式,运用“互联网思维”

随着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节目类型日趋多元,节目内容更富创意,节目制作凸显精良。作为节目核心要素的主持人开始面临转型的挑战。播音主持艺术教育同样也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借助互联网平台,利用新媒体技术,将教学与互联网进行深入融合。在教学细节上重视两种思维的培育与引导即创新思维与融媒体思维。用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意能力,用融媒体思维积极应对传统媒体的转型升级。具体来说,在教学模式上,需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尝试和改革:

一方面,重视思辨的训练和引导,培养创新型语言传播人才。当前,有稿节目越来越少,而强调即兴发挥、临场应变的无稿件节目已成为主流。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所谓无稿播音主持,并不是不做任何准备、现场临时发挥,而是主持人根据节目主题,事先准备充分,做好提纲或打出腹稿,主持节目时不需要再看稿件或提词器,直接进行口语表达的主持状态。尽管已事先准备,但想要做到出口成章,同时还能时刻兼顾与受众的互动交流,绝非易事。这就需要在教学上完善授课内容。因此,为了培养出头脑清晰、思维敏捷的口语传播人才,播音主持艺术教学不仅需要解构相关类型节目的形态特征,将优秀个案与失败案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播音员和主持人有声语言传播的思维定式和创作方法,从而总结出该节目类型的有声语言传播规律,用于理论教学和指导。还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增设有关思维训练、辩论技巧的相关课程,举办或鼓励学生参加辩论赛,提高口语表达的传播技能,从而强化和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另一方面,将广播电视业务课程以“语言技能”为中心升级改造为以“节目创意”为中心,打破广播电视媒介壁垒,在节目创意阶段就要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树立融媒体意识,把节目打造为适应广播、电视、网络播出的全媒体形式。当前,各种音视频软件、配音软件、手机电台APP等新媒体技术被广泛工具,播音主持实践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新的应用,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比如,在有关音视频节目创意与制作课程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运用各种音视频软件,学生自己策划、撰稿、录音进行剪辑制作,并将作品上传到网络公众平台进行分享,接受社会的检验,教师可根据阅读量和转发量对其节目进行测评和相关指导。

四、专业实践,重视“平台搭建”

播音主持专业属于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传媒新格局下,对于播音主持教育而言,必须重视专业实践平台的搭建,经过搭建“校内”与“校媒”实践平台,组织全方位多领域的实践教学活动,实现专业教学与一线发展的并肩前行,从而满足互联网时代对播音主持人才的需求。

首先,搭建校内专业实践平台。具体途径有以下三条:(1)在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实践方面,可采用“以大课理论为指导,以小课训练为手段,以汇报演出为结课”的新型实践教学方法,从而完善教学实践体系,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实践教学质量。(2)建立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网络沟通平台,将师生互动延伸到课下。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搭建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3)推进毕业设计(论文)改革,以“学生自主、展现为重、观摩为辅”为手段,精简答辩环节,从而确保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答辩,实现学校与一线的无缝衔接。

其次,搭建校媒专业实践平台。在有计划、有方向、有规律地邀请优秀传媒人进校参与课程教学、分享实践经验、交流心得感受的同时,可以借鉴部委高校联动共建的模式和经验,与媒体展开深度合作,为学生提供实际采访、编辑、制作、报道等专业内容的实践平台。需要指出的是,在选择合作媒体的类型上,可以将触角延伸到更多的领域,比如影视制作公司、文化传媒公司等,因为“合作媒体的类型充分拓展开来,才能真正实现‘全媒型’,培养出规范性与专业性均强的‘全媒型’人才,培养出适应不同属性的媒体需要的‘全媒型’人才。此外,类型多样化也意味着深度合作的媒体数量的增加,这有利于校媒合作关系的持续稳定。”[3]

最后,搭建师生工作室平台。媒体环境日新月异,专业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都对播音主持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鼓励支持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利用专业优势和业务特长,带领学生组建团队,通过搭建工作室平台,打破校园与社会、科研与产品之间的壁垒,将更多富有创意又优质的节目推向市场,实现教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从而进一步加强与媒体的合作与互动,提升院校专业在业界的知名度。

五、人才培养,鼓励“个性化传播”

互联网环境下,主持人接地气、个性化的主持传播影响力日益彰显。2017年春节期间,央视新闻频道过年特别节目《一年又一年》,主持人文静和朱广权凭借诸如“朱:接下来的三个小时里,我们风里雨里节日里,一直在这儿陪伴您。文:今天地球没爆炸,宇宙也没重启,我们的确不休息。”“文:家庭要安定,三分靠心情,七分靠cooking(烹饪)。朱:我以为是三分靠快递,七分靠shopping(购物)”等个性化的表达代替往日端庄规范的播报方式,获得了大众的热烈回应。网友们纷纷留言“央视的主持人越来越萌了”“接地气就显得亲切了许多”“突然有种喜欢上看新闻的冲动”……由此可见大家对于主持人个性化表达的赞许和认可。

“其实,个性化不过是发现自我、确立自我,找到个体与大众传播的结合点。所以,播音主持教育的当务之急是回到‘人’的教育起点上去、回到‘主体’培育的教育理念上去。以培养丰富、多元、立体、开放的语言传播主体和涵育传播主体独立、能动、创造的主体性为指归,改革教学模式。”[4]行业竞争激烈,只有具备不可替代性,才不会被淘汰。播音主持专业具有鲜明的艺术性,而过度规范则是艺术的天敌。因此,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多涉猎、多学习、多思考,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在实践过程中,将个人主体与节目风格相融合,实现个性化传播。

六、结语

新媒体时代,我国的播音主持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拐点。行业的发展,学科的建设,人才的培养,典范的塑造,文化的传承,形象的传播,都需要播音主持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勇往直前。机遇与挑战同在,理想和实践同行。只有不忘初心,敢于创新,兼容并蓄,与时俱进,才能担当重任,长远发展。(作者为中原工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1]鲁景超.传媒变局对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影响和要求[J].现代传播,2016(4):149-152.

[2]张颂.播音创作基础(第三版)[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1.

[3]毕春富.用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塑造“全媒型”新闻人才[J].新闻爱好者,2016(10):86-88.

[4]张政法.新生态下播音主持教育的适应与调整[J].现代传播,2016(12):145-147.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