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强化“供给侧”创新 推全媒体生产转型

杜一娜
2018年02月13日13:36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强化“供给侧”创新 推全媒体生产转型

微信公众号粉丝量突破1500万,客户端下载量达2.8亿;“现场云”内容聚合平台用户达2300家,发起现场直播2.4万场;“现场新闻”标准化工程及“现场云”媒体聚合平台,再次获得中国传媒年会(第十二届)融合特别奖;时政原创音乐MV《新时代》浏览量破10亿次……在2017年,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交出了一份媒体深度融合的优异成绩单。

“现场新闻”助力创新传播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董事长陈凯星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场新闻”功能设计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再次证明了这个全新理念和崭新新闻样式的强大生产力和生命力。在2017年中,“现场新闻”助力聚焦新闻报道主业,不断推动新媒体报道创新,有效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推出了一批传播效果好、用户参与度高,既有思想深度,又有时代表述的新闻产品。

在2017年全国两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香港回归40周年、朱日和阅兵、党的十九大等重大报道活动中,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整合新华社客户端、新华社法人微信公众号等终端资源,推出裸眼3D视频《心中的牵挂》、可视化数据产品《习总书记四年两会重要讲话高频词》、快速生成视频报道《五分钟飞越丝路,听习主席讲世界新机遇》、创意视频《动感速览习主席金砖国家工商论坛讲话》、新媒体产品《19句话速读十九大报告》、《主席同志,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请您检阅!》等,创意推出《刚刚,十九大开幕了!》等3篇“号外”稿件,突出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活动和重要讲话,获得用户的一致好评。

同时,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对“现场新闻”进行优化升级,引入“云导播台”技术,形成“强直播、抓新闻、快分发”的播发特点,进一步优化采集、加工、发布流程,实现多路并发、即时加工、边发布边聚合的技术能力,更加注重全息化呈现,将碎片化内容快速生成融媒体一体化稿件,极大地释放了新闻生产力,提升了用户互动体验。在党的十九大报道中,累计推出“现场新闻”24场,全面涵盖大会重要活动。并且,将虚拟现实全景视频与访谈进行结合,推出了首次虚拟现实访谈,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据陈凯星介绍,截至目前,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全年共组织“现场新闻”1000多场,总浏览量超过6亿次,新华社75%以上的采编人员参与其中。

在十九大报道期间,由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于2017年年初推出的“现场云”平台,也首次聚合全国地方媒体,实现了全国规模的主流媒体全覆盖,打造出“现场新闻在线生产的‘中央厨房’”,协同国内主流媒体展开了多场“现场新闻”联播。陈凯星认为,“现场云”创新了传播生态,打造出新媒体时代通讯社用户新型聚合平台。据其介绍,目前入驻用户总数达2300多家,实现直播2.4万多次,有力地推动了媒体融合向集体转型转变。

微信与客户端实现领跑

由新华社新媒体中心运营的新华社法人微信公众号在2017年也实现了超常规发展。微信公众号平均每天推送的稿件中有10条以上能够达到“10万+”,最高单篇阅读量达600万,点赞“10万+”。尤其是“刚刚体”的新闻,让原本严肃的“国社”微信公众号变得活泼有趣又不失新闻的真实。

陈凯星介绍,这是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在社党组的关心指导和各部门分社的大力支持下共同努力的结果。以突出“快+深”的定位,运用社交软件合作导流、微信社群导流和WIFI环境导流等技术渠道,新华社微信公众号的粉丝量从60万激增到1500万,创造了业内奇迹。同时,“新华社微悦读”小程序是第一个上线的新闻类小程序,超前布局最新社交应用,实现由追赶转向领先,用户累计达到260万。为腾讯制定新闻类小程序标准提供参考,成为新闻类应用的定义者。

与此同时,新华社客户端4.0版累计实现200多项功能改进和创新,强化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加工等技术应用,下载量突破2.8亿。新华社客户端智能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也成为继续引领业界变革的新实践。在党的十九大报道中,新华社客户端首次作为大会指定的“四台四网三端”之一,对大会重要活动进行直播,全网首弹58条,首弹率达87%,创下全网新纪录,实现了先声夺人、全程领跑。

陈凯星说,这款客户端的目的就是打造国内主流媒体首款语音“智能引擎”和语音“资讯助手”。依据用户阅读习惯,实现稿件的个性化、分众化分发,将专业新闻人的判断与前沿计算机技术结合,在推荐算法中突出主流价值导向。据陈凯星介绍,该客户端不断丰富和改进以智能化为核心的产品功能,先后增加和完善了购买电影票、查询空气质量和具体地点天气预报等功能,丰富智能化服务的类型,优化了用户体验。

专线打造“新”产品总汇

不断吸纳社交媒体资源,汇聚新华社创意产品,对新华社各类原创资源进行再加工、再整合,使其进一步融合化、移动化、成品化,生产包括文字、图表、漫画、H5、视频、动新闻、虚拟现实、无人机视频、数据新闻等在内的多种形态融合新闻产品,适配各类主流终端,这就是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全力打造的全媒体专线。

据陈凯星介绍,在全国两会报道中,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推出的首个增强现实新闻产品《从拾荒妹到全国人大代表——蔡群和她姐妹们的人生逆袭》,以全媒叙事方式,讲述苗族绣娘蔡群从“拾荒妹”到全国人大代表的不平凡经历,受到了业内外广泛关注。

“我们的目标就是将全媒体专线打造成新华社优质新媒体产品总汇,进一步发挥全媒发稿能力,形成直达新媒体用户后台前端的主动推送模式。”陈凯星说道。

在打造媒体产品总汇的过程中,新华社新媒体中心还密切追踪最新技术手段,推出了多个现象级爆款产品,实现了从潮汐型创新向常态化创新转变。

如在党的十九大和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等报道中,开发推出的时政原创音乐MV《新时代》《Let’s go Belt and Road 一带一路 世界合奏》《国社有嘻哈|这里有块金砖 你来搬一搬》等,结合多种音乐形式和动画、实拍、扣像等视效技术,引起广大网友热烈讨论,成为现象级融媒体产品。其中,时政原创音乐MV《新时代》产品浏览量破10亿次。

同时,在重大主题报道中,还大胆地应用全景技术,使用亿级像素专业全景相机,360度无死角拍摄会议现场,带给受众“沉浸式”体验。轻量化制作大数据H5、动新闻系列新媒体产品,在2017年全国两会报道中,围绕“两高”报告,一天生产出《最高法工作报告首页上的二维码是什么?戳戳看!》《最高检工作报告首页上的二维码是什么?戳戳看!》等6篇新媒体报道,将最高法工作报告首页二维码内容接入新华社客户端,实现不同介质之间的传播互动。

“我们以全媒体专线为重要载体,注重立体化呈现,通过强化‘供给侧’创新,带动分社、部门向全媒体生产转型。”陈凯星说,全媒体专线报道产品中全媒体形态和创新形态占比不断提升,目前,全媒体专线日均发稿106条,通过聚合内容(RSS)方式与80多家用户打通,其中,广东实现了全覆盖,广东24家全媒体专线用户全部完成了RSS技术对接。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