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8年·第3期

使用与满足视角下“吐槽”式脱口秀节目热播探析

——以《吐槽大会》为例

王亚鸽
2018年05月04日09:48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摘 要:近年来,网络脱口秀综艺相继成为燃爆网络的现象级综艺,其关键就是抓住了观众,从“使用与满足”的受众视角进行内容策划。《吐槽大会》作为一个有代表性的“吐槽”式的脱口秀节目,观众对节目的媒介使用和节目对观众的需求满足相互转换,最终收获收视和口碑双丰收的成功。

关键词:使用与满足;观众;《吐槽大会》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3-0113-03

2017年网络综艺《吐槽大会》第一季以15.9亿的总播放量红遍网络,2018年2月第二季更是以18亿的总播放量收官,成为继《奇葩说》《火星情报局》之后的又一个现象级的网络综艺。近年来,“脱口秀”节目成为各大电视台以及视频网站必不可少的节目样式。但是模式化、同质化的现象也出现了。为了增加在同类型节目中的竞争力,脱口秀节目使尽浑身解数寻求创新。其中突破最成功的当数笑果文化制作的网络综艺《吐槽大会》。本文以两季《吐槽大会》为例,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出发,分析节目的内容是如何迎合观众,满足观众的使用需求,从而成为爆款网综的。

一、《吐槽大会》简介

《吐槽大会》是一场以喜剧脱口秀为表演形式的大型喜剧演出。每一期节目都会邀请一位话题名人,让他们接受他人调侃以及对自己进行自嘲,传达“吐槽是门手艺,笑对需要勇气”的节目宗旨。在被吐槽期间不可以打断别人说话,取消传统脱口秀的“即时”性,让嘉宾只能忍痛聆听。而节目中“优雅的吐槽”,名为吐槽实为一种别致的交流方式,让人在吐槽中释压。

二、《吐槽大会》内容特征分析

表1 《吐槽大会》三期节目概况

首先笔者通过分析《吐槽大会》的具体内容特征,从中探求节目是如何吸引观众的。本文选取《吐槽大会》第一季单期播放量最高的、也是播放量超过2亿的三期节目作为样本进行分析。三期节目概况如表1所示。

(一)节目设置特征:对抗性强、嘉宾多元、充满悬念

在节目设置上,《吐槽大会》是一个对抗性强、嘉宾多元、充满悬念的节目。

《吐槽大会》的精髓就在于吐槽。每期节目,都会有一位主咖和几位与主咖有联系的嘉宾轮流上台,吐槽在场的其他嘉宾。而后上台的嘉宾会对前面嘉宾针对自己的吐槽做出反驳,这就形成了嘉宾之间“互怼”的态势,增加节目的对抗性与冲突性,迎合观众“爱看热闹”的心理。

《吐槽大会》的嘉宾涵盖影视演员、喜剧演员、歌手、网红、素人等多个领域。首先,不同领域的人相互吐槽,往往能够产生惊喜,因为大家会换个角度表达对对方圈子的看法。其次,嘉宾多元能够满足观众对明星的猎奇心理,观众也不易审美疲劳。再次,同一期嘉宾大多是好友或者工作伙伴,熟人之间相互吐槽,对方的接受度会高一些,能够缓解突发的尴尬,增加节目的娱乐效果。同时好友熟识,相互了解,还体现了节目的真实性。最后,好友相互吐槽,这一人际传播中发生的事情却将明星私人化的东西以大众传播的方式展现出来,能够满足观众对明星的好奇心。[1]

而《吐槽大会》的悬念感则主要体现在面对其他嘉宾的吐槽,嘉宾究竟会怎么回应一直以来网络上关于自己的言论。如何绝地反击,是观众们最为好奇的。例如,李小璐面对一直以来网友称自己“整容脸”“网红脸”,在节目中耿直回怼“我就是网红鼻祖”。在“群起而攻之”的时候,她丝毫没有软弱,没有否认,而是一副“我就这么样,碍你什么事儿”的强势态度。这是观众们始料未及的。此外,《吐槽大会》在节目的结尾设置了“Talk King”环节,让主咖选择一位自己认为本场吐槽地最好的嘉宾,颁发奖杯。此环节不仅化解了节目在进行中的对抗意味,还增加了节目的游戏性和趣味性,充分考虑到了观众的接受程度。“Talk King”的得主成为了悬念,它使观众好奇最终得奖的是不是自己心目中的那个人。

(二)节目形式特征:吐槽、自嘲式的价值观传递

在节目形式上,《吐槽大会》是以“吐槽”“自嘲”为外壳、实为传达价值观念的脱口秀节目。

吐槽,源于日本动漫,本意是从对方的语言或行为中找到一个漏洞或关键词作为切入点,发出带有调侃意味的感慨或疑问,其核心是强逻辑梗。“吐槽”一词传入中国之后,与中国近年来迅速崛起的互联网相互碰撞,逐渐演变成个人情绪表达的一种方式。而随着Papi酱通过吐槽或者自嘲的方式笼络大量粉丝,“自嘲文化”在中国兴起。于是,《吐槽大会》在节目形式上,以戏谑、反讽、调侃的语言来适应当今互联网的吐槽和自嘲风气。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综艺节目带来了弹幕互动。纵观两季《吐槽大会》20期节目,主持人张绍刚以及嘉宾在节目中非常有“弹幕意识”的。在《吐槽大会》中,弹幕一词的提及率很高,张绍刚经常自黑说主持节目时候要躲弹幕,池子、李诞等嘉宾也常借“张绍刚不要脸”“王自健回来”等网友的弹幕来吐槽张绍刚。可见,《吐槽大会》的弹幕已然成了节目的重要素材,同时又能和观众产生共鸣,让观众产生一种被认可的心理优越感。

无论以何种方式来“吐槽”或者“自嘲”,实质都是在传达价值观。只不过“弹幕”的高互动性吐槽增加了节目在进行价值观引导时的可信度。一方面,这些有争议的、自带槽点的嘉宾、主咖通过这个平台“吐槽”或者“自嘲”自己,都算是对外界的一种回应,也是在直面自己的过程中向外界表达自己的态度。另一方面,节目通过“吐槽”的形式,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别致的交流,正如节目口号所说的“吐槽是门手艺,笑对需要勇气”。笑对人生的起起伏伏,在戏谑中进行思考,是《吐槽大会》最终要向观众传达的价值观念。

(三)广告投放:与内容浑然天成

在传统媒体时代,无论是报纸、广播,还是电视,综艺节目的内容和广告都是分离的。在节目进行的过程中,硬植入广告。这就形成了广告是广告,节目是节目,枯燥的广告甚至会影响观众看节目的热情和耐心,容易给观众造成审美疲劳。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之下,广告赞助商就是综艺节目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是,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最厌恶的就是突如其来的硬性广告插播。如何协调广告与观众之间的关系,让观众愿意接收广告就是网综节目要解决的问题了。《吐槽大会》就找到了两全其美的方法。《吐槽大会》节目本身就是由一个又一个的段子有机组合而成的,它依靠具有强逻辑的众多段子来推进节目往前走。因此,编剧们将这些广告不刻意地编入段子中,随着嘉宾语言的“包袱”一个个被抖出来,如此便不易引起观众的反感。因为这些广告都是前后有故事的,具有逻辑性,观众在被逗笑之余,还会回味段子中的逻辑,加深对广告的印象。这就是一种委婉的广告植入。

除了将广告编入段子,《吐槽大会》还采用情景短剧的形式在节目开播前和结束后将广告作为彩蛋播放给观众。电视播放广告不仅仅是让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不止于“知”,更重要的是让观众产生购买欲。这就需要搭建产品与观众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让观众把对某种价值观念的追求转移至产品上去。《吐槽大会》专门为广告产品设立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情景,让产品不动声色地进入生活情景中去,通过生活化的情景把观众带进来,再依靠剧情潜移默化地推销广告产品。例如,李诞作为节目的策划人的身份,通过开策划会找冠名商的形式来推荐京都念慈菴。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