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专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要作者

触摸风云激荡的历史体温

王国平 张路延
2018年05月29日13:11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触摸风云激荡的历史体温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胡福明老人。华西都市报社 供图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同时也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40周年。这篇文章是当时中国最重要的政治宣言,也是党和国家实现历史性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影响和推动了中国改革的整个进程。因此,《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在筹备“致敬40年”专题报道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主要作者胡福明便是我们的采访对象。此次采访到刊发历时近一个月。对记者来说,这是一次对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的切身体验,也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精心准备是前提

40年前的5月11日,《光明日报》头版刊发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成为中国转折年代的重要宣言和标志。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每个人命运转折的40年。

考虑到今年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采访胡老的媒体一定很多。在联系胡老的同时,《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同步准备提纲,在翻阅了大量材料后,对采访的角度、内容做了多次讨论。采访前,得知胡老83岁,腿脚已不是很灵便,视力也严重受到影响,因此,对约访的措辞进行了细致准备,希望能够打动胡老。

4月20日,经过多次沟通,《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与胡老取得了联系。电话中,我们告诉胡老,我们来自四川,小平同志的家乡。并在电话中简要向胡老介绍了此次采访的主题。

胡老听了我们的介绍后,很爽快地答应了采访请求,“欢迎来自四川的记者。”

历史挖掘求准确

在筹备此次专题报道时,《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强调要突出新媒体优势,采取融合报道。按照预案,会同直播视频部,一行多人启程去南京。

采访的前一晚,一行人对第二天的专访进行最后一次推演,并重点对第二天的视频拍摄进行了讨论和安排。

次日,我们赶到时,胡老已经在家中等待。正式采访前,我们详细将此次采访的目的、主题和报道形式向胡老进行了介绍,胡老听后给予高度评价。他说,“当年我本科就是学新闻的,后来又被调到省委宣传部,还是跟新闻打交道,看到你们的到来,很亲切。”

寒暄过后,进入采访时间。

胡老是无锡人,这么多年来,乡音未改,口音较重,因此,在采访的时候需要格外集中注意力,如果不是提前做好了功课,现场很可能会“抓瞎”。

在将近3个小时的采访中,我们主要围绕“写文章缘起和经过”“修改和发表过程”“写文章时的心路历程”“文章发表后对他个人的影响”以及“40年后如何再看待这篇文章”等几个方向进行,在这些大纲下面,又分解出数个小问题。

胡老的记忆力非常好,对于当年的细节都记得非常清楚,其中有一个细节还更正了此前部分图书中的讹误:1978年4月,胡老到北京参加会议,同时按照时任《光明日报》总编辑杨西光等人的意见修改文章。会议结束后,胡老留在北京继续修改。有说法称,在会议结束的第二天胡老就回到南京。此次胡老很明确地表示,他在北京的光明日报社招待所住了很多天,其间还和杨西光有过多次交流,一直快到“五一”劳动节时才返回南京。

写好“底稿”受认可

在本次专题报道中,我们对采访的要求是,对当年故事的亲历者、参与者、见证者进行面对面专访,回望历史进程中那些值得铭记的瞬间。

因此,在采访中尽可能地问出当年那些细枝末节,在写作中也要尽可能地体现“触摸到风云激荡的历史体温”,打好“历史的底稿”。

回到成都后,《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立刻开始稿件写作和视频剪辑工作。经过几次修改,稿件完成。为了保证文字的准确性,我们希望能请胡老看一下,把把关。

在采访中我们也得知,如今胡老都是“听报”,由于视力已经无法支持阅读,每天都是胡老家人给他读报。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再一次飞到南京,将文章读给胡老听。

4500字的稿子,记者读得比较慢,大约有25分钟。在听完我们的稿件后,胡老提了两处修改意见,其中一处是对一个日期错误进行了指正;另一处是,一定坚持要在作者前加上“主要”两个字,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要作者胡福明”。胡老说,这篇文章是集体智慧。

对于整篇稿件,胡老说,真实地记录了文章发表前后的历程。

5月21日,《华西都市报》头版刊发文章《独家专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要作者胡福明:这篇文章是时代的产物,是为历史转折服务的》,作为《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致敬40年”大型专题报道的开篇。

当日封面新闻同步推出网络专题,相比报纸,网络专题上内容更为丰富,有胡老接受专访的视频,以及更多的采访照片。

稿件发出后,反响很好。

精神洗礼不能忘

当与胡老面对面时,真正能感觉到,坐在我们对面的正是那一段壮阔历史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当他亲自讲述那段过往时,所有的历史都生动起来。我们也很容易能从他身上感受到老一辈知识分子的那种担当、无私与无畏。

记得胡老在接受采访时说,他在采写这篇稿子的一年前就开始着手准备,也做了最坏的设想,包括要坐牢,“我当时就想到了,可能会有危险的,但我认为,文章的观点,它代表的是历史前进的方向,它和历史发展是一致的。有句话我很欣赏,叫做人生难得几回搏,我也决定去搏一把。”

我们曾问胡老,当年撰写文章的手稿是否还在,胡老说:“因为多次搬家,手稿早已散落。”虽然有点遗憾,但这段历史连同胡老的名字早已镌刻在共和国的历史中。

自5月21日刊发第一篇报道后,“致敬40年”大型专题报道目前已经推出多篇文章,通过这些亲历者的回忆和口述,来还原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洪流中那些真实而鲜活的细节。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