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六一儿童节聊一聊:本宝宝想看国产童书

2018年06月02日06:35 |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小字号
原标题:本宝宝想看国产童书 | 睡前聊一会儿

WechatIMG168.png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党报评论君。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我们来聊一聊和儿童有关的话题——童书。

  如今,越来越多家长认识到阅读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成为不少家长心中的大事。一本童书,不仅是给孩子打开一个未知的世界,更承载着父母的殷切之心。给孩子买书,也成了父母们最舍得的投资,由此成就了童书市场的繁荣发展。当前,童书已经成为图书零售市场中最大的细分市场,并且有数据显示,我国少儿阅读的年龄段还存在整体前移的现象,0-6岁少儿图书的销售占比不断提高。儿童接触图书的年龄越来越早,对童书的需求越来越大,这预示着童书市场的巨大潜力,也见证着重视阅读、重视教育的理念愈加深入人心。

  但是,在火热的童书市场背后,也潜藏着不少隐忧。近日,有媒体对当地的童书阅读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在童书购买排行榜的前十名中,从0-2岁孩子喜欢的启蒙绘本,到适合3-6岁孩子阅读的故事图书,再到关注人文百科的科普读本,基本90%以上都是外国图书。而不少家长也感慨,现在孩子看的基本都是《大卫,不可以》《不一样的卡梅拉》《窗边的小豆豆》等国外童书,可供选择的优质国产童书其实并不多。而2013年—2017年某网站童书畅销榜单前1000名中,原创品类与引进品类的比例也保持在3:7。由此可见,引进图书在我国童书市场占据着明显的优势地位。

timg-98.jpeg

  家长们更加青睐引进的国外童书,这其中可能有一些对国产童书的偏见和刻板印象,但也确实从侧面提醒我们,当前在童书原创能力上的薄弱。这些年来,我国童书创作取得很大进步,但原创队伍不足、优质内容缺乏、经典品牌较少的问题也仍然存在。这与我们起步较晚,在经验积累、市场运作方面不够成熟有关,也与市场稍显浮躁的风气有关。当前,庞大的童书市场产生的利润诱惑,让一些创作者放弃了对品质的追求,快产快销、批量化生产等,导致一些童书出现同质化、标签化、成人化等问题。而网上流传的,童书作者“自己写出来的书不给自己的孩子看”的话,也在无形中放大了不少家长对国产童书品质的焦虑。如何让孩子拥有高品质的早期阅读?这是困扰不少家长的现实问题。

  的确,孩童时期的阅读,会对一个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好比鲁迅,在回忆童年时,仍然对那本绘图的《山海经》念念不忘。因为童书里,承载着孩子们对这个世界丰富性最初的探索与想象。而另一方面,孩童时期接触的书籍、玩具、动画等,也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儿童对外界的认知,建构着儿童的社会性格,影响着他们未来的行为选择。因此,格林曾经说过,所有童书都是预言书。也正是从这层意义出发,很多人担心如果大量引进外国图书,让孩子们的精神餐桌上都是“西餐”,那些外国图书背后的行为逻辑与文化思维,会影响孩子们对自身传统文化的认识。

  让孩子们从小对传统文化建立起更多的亲近感、信任感,亟待我们提高国产童书的原创能力,在童书中包裹更多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近些年来,从在童书中注入更多中国元素,到对传统故事进行重新创作,类似的探索,不仅给孩子们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也让童书成为了孩子们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比如《京剧猫》等原创绘本,将猫作为主角,来演绎京剧中的经典剧目,颇受孩子们的欢迎。未来,在题材、内容、艺术风格上更加丰富多样,我们就能为孩子们提供更优质的精神营养。

timg-99.jpeg

  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需要深入地把握儿童的心理需求和审美趣味,通过简单的文本传递给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对于情感的体悟、对于文化的关注。对于创作者来说,没有一颗宝贵的童心,没有对孩子们的爱心,没有对艺术的进取之心,是很难创作出这样的优秀作品的。因此,进一步提高童书原创能力,不仅需要我们的创作者在专业性上有更大的提升,更要在创作的出发点上有更多的责任。

  这正是:创作有童心,尤须添责任。大家晚安!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张 凡)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