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科技编辑应提升数字出版能力

刘静
2018年06月07日13:10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科技编辑应提升数字出版能力

  对科技类传统编辑而言,科技专业知识和出版专业技能是其核心竞争力。如果这些编辑能够发挥长期传统出版积累的专业优势,并及时关注行业动态,量体裁衣,策划相匹配的出版方式,定能实现科技信息领域的高质量出版,为科技读者提供更加专业、更加多元、更加精准的服务。

   编辑要具有大数据思维、互联网思维、技术思维和社群思维,以用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随着出版方式、营销方式和阅读习惯的变化,不断学习,不断尝试。只有这样,编辑在与其他领域人员协作出版时,会依靠新思维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把握专业出版话语权,提高掌控力,使出版物达到预期效果。

   媒介融合时代,编辑应该考虑的是对选题进行全方位的立体策划,就某一产品进行纵深拓展,摒弃低档的、冗余的出版产品,形成产业链,并实现新旧出版优势的互补。

  近年来,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增长势头与增长贡献率在新闻出版各产业类别中位居第一,已成为拉动产业增长“三驾马车”之首。而我国纸书零售线上渠道的码洋规模在2016年已达365亿元,超过了实体书店的336亿元。此外,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发现,2016年各种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达68.2%,超过了图书阅读率的58.8%。由此可见,国民的阅读方式已经发生转变,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已经进入发力提速阶段,而目前的出版编辑方式仍大量采用传统编印发方式。因此,提高编辑能力水平、适应转型升级要求、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迫在眉睫。

  相较于传统出版,数字出版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一是出版效率快速提高。各种在网络发表的数字化出版物已经具有出版与发行同步的特点,简化了出版环节,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而传统出版业顺序展开的各个环节,在以时间和效益为生命的网络时代,已经呈现弱势。二是营销模式发生变化。过去仅依靠书店、分销商等实体网络对图书进行逐级销售,如今在主渠道的基础上,又利用互联网沟通各电商平台、微商平台,省略中间环节,直接将传统出版物或新媒体出版信息发到读者手中。三是更加需要加强质量把控。数字出版的编辑集编辑、复制、发行“三位一体”,而数字出版又具有开放性、即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因此出版信息加工复杂,工作量巨大,质量保证范围更广、难度更大。

  编辑出版转型面临瓶颈性制约

  面对出版业数字转型浪潮,传统图书出版受到了巨大的市场冲击。特别是科技图书,其出版内容、读者特征、服务对象、使用目标等都具有一定特殊性,编辑出版工作转型面临着特有的瓶颈性制约。例如建筑图书,因为读者都是建筑专业人员,在建筑设计方面早已采用数字化、参数化方法进行设计,使用了各种网络化软件进行协同绘图,对于数字化阅读有着先天的迫切需求,而且传统的应用图书、工具书及注册考试书的读者市场正逐步被网络平台、知识库、在线授课等新型出版媒介所瓜分。概括而言,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受限于编辑习惯性工作思维,想突破不容易。传统编辑具有经验性的工作思维和习惯,因此,在出版转型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惰性。当与传统的既有的“流水线”出书习惯不同的时候,编辑往往选择不做改变。所以一定要打破编辑的固有思维,不破不立。

  二是受限于传统出版固有模式,想转型没能力。很多传统科技出版社一直延续旧有的组织架构,职能部门横向划分,各自为政,资源要素并没有实现很好的流动。在数字化出版冲击下,虽然也成立了独立的数字出版部门,但因流程不顺畅、激励机制不完善、缺少数字出版实践,以及编辑不了解数字和网络出版等原因,编辑不能对数字出版全局有整体的掌控,导致所谓的出版“融合”,只是实现了形式上的出版“组合”,最终出版的数字产品差强人意。

  三是受限于科技出版物的专业性,想转型没精力。专业科技类图书读者面较窄,专业种类分化较细,为增加出书码洋、提高销售收益,编辑多在图书品种上下功夫,很多图书印数较少、成本较高,导致编辑整日埋首于大量的书稿中,缺少深入市场调研、深挖选题、学习新技术的时间和精力,很难快速转型以应对日新月异的出版行业。

  跳出固有模式提高创新水平

  若想在科技类图书数字化出版领域保有一席之地,传统图书编辑必须转型。要跳出文字加工和纸书出版的固有领域,扩大业务范围,转变思维,提高创新水平。

  立足本专业,坚守内容王道。一提到出版,编辑想到的可能就是一本书,是一个有形的东西。而事实上,书也是知识与内容的载体,是一种出版的工具,就像现在我们所见到的电子书、知识库、微信公众号一样,都是因为新工具的产生和互联网技术的渗透而产生的新的出版形态。了解这一点,就会回到“内容为王”的轨道上来。无论出版工具怎样变化,编辑都应该保有专业上的专注力和清醒的头脑,在选题深度上下功夫,不因变化多端的出版方式而眼花缭乱。对科技类传统编辑而言,科技专业知识和出版专业技能是其核心竞争力。如果这些编辑能够发挥长期传统出版积累的专业优势,并及时关注行业动态,量体裁衣,策划相匹配的出版方式,定能实现科技信息领域的高质量出版,为科技读者提供更加专业、更加多元、更加精准的服务。

  提升统筹力,重在转变思维。大数据能让编辑定位读者、寻找优秀作者、收集图书数据和进行日常的图书管理,可以甄别、挖掘和整合出高质量有价值的信息;互联网让各种数据分散化、即时化并具有开放性,也重新定义了编辑的工作流程;新的线上营销模式减少中间环节,节约成本,销售更为精准有效,可以让读者与出版方实现直接对接……这些方式如果能有效利用,可以让编辑的工作事半功倍,出版的产品获得更大的效益。这也就是说,编辑要具有大数据思维、互联网思维、技术思维和社群思维,以用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随着出版方式、营销方式和阅读习惯的变化,不断学习,不断尝试。只有这样,编辑在与其他领域人员协作出版时,会依靠新思维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把握专业出版话语权,提高掌控力,使出版物达到预期效果。

  加强跨界融合,发掘效益增长点。随着“互联网+”战略的不断推进,出版与其他领域的关联更加紧密,出版边界更加模糊,跨界融合更加频繁,模式更加多元。传统出版中,编辑可以通过文字加工、图片处理、装帧设计等方法实现产品增值。媒介融合时代,编辑应该考虑的是对选题进行全方位的立体策划,就某一产品进行纵深拓展,摒弃低档的、冗余的出版产品,形成产业链,并实现新旧出版优势的互补。值得注意的是,科技类出版作品有自身的专业特点,不能盲目跟风,应基于实际大胆创新。比如组织业界培训和讲座,扩大出版产品影响力;利用微信公众号或微博推送,书网互动,进行深度阅读;使用增值服务,提高读者黏度;建设专业数据库,改变知识服务方式;开展在线教育,提升学习体验和效果;生产周边产品,促进文化传播等。如VR产品,对建筑读者非常具有吸引力,它的空间虚拟与建筑空间设计一拍即合,可以让读者身临其境,扩展阅读的外延。总之,编辑应协调各方力量以提供技术支撑,让各种形式的出版产品围绕专业平台形成网络,互相勾连,协同作业,最大限度挖掘内容价值。

  由此可见,出版业数字化转型,为科技出版物和科技编辑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编辑也应该从传统的图书编加职能转变为产品的统筹管理职能,转变思维习惯,注重新知识的学习,将传统出版媒介与现代新媒介融会贯通,积极参与新型出版实践,这样才能在数字转型的大时代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单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